深度分析:數字貨幣迎來試點,我們該如何看待?


深度分析:數字貨幣迎來試點,我們該如何看待?

1、我國數字貨幣發行的推進歷程


我國的數字貨幣稱為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由2018年前央行行長周小川首次提出。


2019年在Facebook發佈Libra之後,國家加快了推行數字貨幣落地,並於2020年1月,基本完成法定數字貨幣頂層設計、標準定製、功能研發等;


4月14日,根據《科創板日報》消息稱,蘇州相城區各級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工資中交通補貼的50%將以數字貨幣形式發放;


此舉試行將加快DC/EP在全國範圍內的推廣,數字貨幣的發展迎來了里程碑。


2、本次發行數字貨幣與支付寶微信電子支付的區別


我們先來普及一個概念,就是廣義貨幣M0、M1、M2(來自簡書科普)


M0:流通中的現金

M1:M0+企業活期存款

M2:M1+居民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可以看出,M0是流動性最強部分的貨幣,現有的媒介主要是央行發行的紙幣。


本次DC/EP是對M0的代替,而支付寶微信是對M1,M2的替代。區別就在於,DC/EP具有法償性、強制性,任何單位個人必須接受的法定貨幣


此外,我們總是聽到M2而非M0同比增幅多少的原因就在於,M2反映了現實的購買力(M1)和潛在購買力,是經濟學中反應總需求和和未來通脹壓力的指標


如果M2連年增長過高,且總量龐大,那就說明了我們經濟投資過熱,需求相對不足,資產存在泡沫。


3、普通人如何使用數字貨幣


2020年2月28日,支付寶關於數字貨幣申請專利,專利書中稱,數字貨幣錢包有多種類型,不同錢包可提供不同服務,開通請求中帶有用戶的標識。


從便捷性上來說,C端用戶在使用數字貨幣時,其方式類似於使用支付寶微信,只不過,數字貨幣的使用方式會以銀行的“數字錢包”作為通道。


另外,DC/EP不需要終端設備聯網就可以完成支付,可以更好地替代紙幣。


具體操作如下圖:

深度分析:數字貨幣迎來試點,我們該如何看待?


個人/企業在商業銀行賬戶上開通數字貨幣錢包,用戶可通過原有賬戶中的電子貨幣與數字貨幣進行自由兌換,也可通過實物現金存在商業銀行賬戶上年,再兌換數字貨幣,當然已經擁有的數字貨幣也可直接兌換成實物貨幣。

4、數字貨幣推行的戰略意義


從國家層面來說,在國家貨幣數字化方面搶佔先機,在大國競爭中佔據主動,更主要是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基礎。


同時降低紙幣發行成本,提高貨幣投放效率,平衡了匿名、便攜、三反(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


從微觀層面來說,由於數字貨幣具有可追溯性、加密和穿透式監管功能,這樣就可以在金融詐騙、資金盜用等行為中留下蹤跡。


例如,很多人投資過的P2P,出現頻繁暴雷的主要原因在於資金流向不明,客戶雖然把錢匯入了存管銀行賬戶,但銀行在大部分情況下也無法監控到資金的具體流向,,因此出現了E租寶之類採用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資金不用於具體項目。

有了數字貨幣,這個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通過數字貨幣有效追蹤,並及時徹底解決金融詐騙。


因此在金融監管中,可有效的防止資金的濫用。


5、普通人參與數字貨幣投資的機會


由於數字貨幣的發行,需要各大銀行升級數字貨幣對應的系統或者發行、流通、管理環節的投資機會。


根據東吳證券研究所推算數據,發行環節對現有的IT系統改造和升級需求空間大概有20億元;


流通環節以pos機改造規模大概有65.7億元


管理環節的pki系統和加密機也會迎來需求翻倍。具體標的如下


深度分析:數字貨幣迎來試點,我們該如何看待?

圖片來源:東吳證券整理,為數字貨幣相關行業公司,不作為股票推薦


6、發行數字貨幣的思考


自人類步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經濟後,從物物交換到統一將某種商品作為媒介進行交換,極大地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高,隨後也產生了通用貨幣的概念。


根據赫拉利《人類簡史》,人類史上最早的金錢制度及通用貨幣的產生是在大約公元前3000年蘇美爾人的“麥元”制度,就是以大麥穀粒作為通用貨幣。


隨著歷史的發展,貨幣也由某種特定的商品,逐漸轉變為的銅鐵金銀等金屬,最後才演變為紙幣;紙幣的出現極大地降低了貨幣的使用成本;


而紙幣在放棄金本位,開始實行信用貨幣體系後,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尤其是超級通貨膨脹,比如津巴布韋100億紙幣。


後有著名經濟學家菲利普斯發現了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存在著反比關係,就是當失業率升高時,提高通貨膨脹率就會降低失業率,而提高通貨膨脹就是不斷的超額髮行貨幣,雖然後期新綜合古典學派發現菲利普斯曲線只是短期現象;


但這仍舊掩蓋了最根本的問題,發行貨幣可以促進就業,但過量的發行,會給金融系統帶來極大地隱患,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就是信用貨幣體系詬病的顯著案例。


無論是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強調市場看不見的手,還是凱恩斯在美國大蕭條時期提出的政府幹預經濟,又或是新古典綜合派在滯漲與通脹並存中政策的大放異彩;


但各學派似乎在如今的經濟環境中都難以大顯身手,而現有的信用貨幣體系,是造成現有經濟政策難以有效應對因素之一,而數字貨幣的到來是否會改變這一切?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在《貨幣的非國家化》中提到,既然市場經濟中自由競爭是最有效率的,那為何不能在貨幣領域引入自由競爭,即廢除中央銀行制度,允許私人發行貨幣;這或許離我們很遙遠,因為央行不進行統一管理,很多貨幣無法統一兌付可能產生新的市場混亂;


數字貨幣的發行,是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它並沒有改變貨幣的屬性,改變的是它的表現形式,通過數字貨幣的發展,是否能促進貨幣更快地走向自由競爭市場來達到效率最大化,我想,這或許仍然是一場漫長的演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