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給我點錢”,媽媽對孩子的不同回答,影響著孩子的眼界

文|小海豚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生活中,家長不可避免會和孩子談錢,這也是家庭教育中繞不開的課題。一般情況下,家長會定期或不定期地給孩子一些零花錢。

當孩子主動說:“媽,給我點錢”時,作為家長,你是如何回答的?有的家長會有求必應;有的家長和孩子討價還價;有的家長在孩子面前哭窮;有的家長通過讓孩子“做任務”,來得到零花錢……而媽媽對孩子的不同回答,會影響著孩子的眼界。

比如說有求必應的家長,可能會讓孩子陷入溺愛中,長大後因缺乏正確的金錢價值觀誤入迷途;對孩子哭窮的家長,讓孩子無法擺脫貧窮的記憶,長大後很難走出內心的匱乏。

所以,家長和孩子談錢,不僅是家長的必修課,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

“媽,給我點錢”,媽媽對孩子的不同回答,影響著孩子的眼界

和孩子談錢,就是在談價值觀

在傳統觀念裡,錢是俗物,談錢很不雅。我們很少和孩子談有關錢的事,也很少教孩子如何看待錢。當孩子問及有關錢的事,總會敷衍過去。如果一個孩子在缺乏金錢觀的生活里長大,當他們自由支配金錢時,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比如在新聞裡經常看到,有些孩子因買遊戲裝備、打賞女主播花費上萬;有些孩子進入大學,抵擋不了物慾的誘惑,陷入“校園貸”;有些孩子長大後,對金錢缺少規劃當了“月光族”;有些孩子“啃老”,卻問心無愧。

其實,對於金錢本身而言,它是中立的。我們運用得當,則能培養孩子良好的價值觀。在生活中,家長要有意識地和孩子談錢,不用認為這是不恰當的,更不能認為和孩子談錢會影響他們價值觀。當孩子主動和家長談錢時,家長也不要回避,也無需撒謊。

“媽,給我點錢”,媽媽對孩子的不同回答,影響著孩子的眼界

和孩子談錢,遇到的一些問題

1)家長的金錢觀,會直接影響著孩子。

有一個小故事。一個9歲的孩子看到一所房子,就問媽媽:“什麼時候,我們也能住這裡?”媽媽酸不溜秋的說:“就你爸這點工資,你別指望在這住。”媽媽不經意的一句話,對孩子當頭一棒,澆滅了孩子的希望。

孩子回家後,嚼著口香糖進了家門。爸爸看見兒子正在嚼口香糖,就隨口說:“又花錢,你哪天不花點錢就過不去吧。”孩子爭辯道:“我就買個口香糖。”爸爸說:“口香糖怎麼啦,口香糖就不用花錢?你爹我掙錢也不容易!”……

羅伯特•清崎曾經說,家長對孩子金錢觀的教育,是“餐桌上的教育”,在學校裡是學不到的。家庭是孩子金錢觀養成的重要環境。只有家長有一個良好的金錢觀,才能防患於未然。

“媽,給我點錢”,媽媽對孩子的不同回答,影響著孩子的眼界

2)金錢的數字化

前段時間,一個6歲大的孩子買玩具,媽媽不給買就順口說:我沒錢!孩子立刻懟回去:那你用你的手機買呀!眾人哈哈一笑後,卻沒有人給孩子解釋錢是從哪裡來的。

如今,金錢變得數字化,讓孩子很難感知到金錢的價值。在教育中,也要讓孩子明白錢是從哪來,明白這些錢是通過辛勤的勞動賺來的。

如何和孩子談錢

1)一般情況下,家長會主動給孩子零花錢。可以通過這個契機,讓孩子學會消費和儲蓄的技能。平常情況下,讓孩子把錢存儲起來、記賬。想辦法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是妥協使用金錢的關鍵。

“媽,給我點錢”,媽媽對孩子的不同回答,影響著孩子的眼界

2)有些家庭會讓孩子承擔家務,來獲得零花錢。當孩子沒錢向家長要時,也會通過這樣的方法獲得。但是,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說,並不建議家長這樣做。孩子是家庭的成員,做家務是需要承擔的事情。零用錢應當是教育工具,而不是工資。所以,不要把零用錢和家務捆綁在一起。

3)家長可以滿足孩子使用零花錢,但是不要無限制地買任何東西。讓孩子分清需要和想要。當孩子在5歲左右時,就可以明白需要和想要的概念了。等孩子再大一些,想要和需要的界限會變得模糊,家長可以彈性處理。

4)家長給孩子做個示範,讓孩子學習消費的技巧,明白消費和節儉的意義。比如,現在很多人鼓吹提前消費,但這種消費模式,並不利於每個孩子所處的生活環境。良好的消費觀,可以讓孩子長大後,或是經濟環境發生什麼變化,都可以過上很好的生活。

關注小海豚奶爸,每天分享育兒知識^^

圖片素材來源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