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主流媒體如何轉型?從媒介融合角度分析

在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強勢來襲,加之移動智能端的普及,都讓媒體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廣播、報紙、電視逐漸被網絡中的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媒介所壓制,傳統媒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增強傳統媒體的競爭力而實行的“

媒介融合”道路就顯得格外意義重大,是傳統媒體面對新時代新挑戰的一次重大改革行動。

有很多學者都對媒介融合有著不同的定義,總結了學者們的不同定義後,結合我個人的理解,媒介融合大致可以理解為:信息時代為了滿足用戶需求而對不同渠道進行整合,將同一內容信息根據渠道的特性特別化。簡單來說,就是從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出發,以更多樣的渠道,讓更多的用戶獲得信息的方式

媒介融合的誕生,究其緣由,是由於外界衝擊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影響,因此本文將立足於“scp分析模型”的研究方法,大致從外部衝擊,行業結構,行業反應,策略效果這四方面對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主流媒體轉型現象進行分析研究。


傳統主流媒體如何轉型?從媒介融合角度分析

scp分析模型



外部衝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

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1.2%。

由此可見互聯網發展之迅速,在我國普及範圍之廣。而數據背後反映的這種技術革新對於各個領域的影響值得我們深思。就傳媒領域而言,眾所周知,移動互聯網提供給了大眾在網絡上收看文字、視頻的新平臺,使得傳統媒體的市場佔有率迅速下降,各大電視臺的廣告收益都出現了或多或少的下跌,傳統廣播、紙媒更是瀕臨倒閉。

首先,就技術領域看,互聯網時代的真諦就是“專注、極致、口碑、快”(——雷軍),重點就突出在“快”。

比起傳統媒體,互聯網技術的革新使得新媒體的製作週期大大縮短,“效率至上”的觀點取代了傳統“內容創新至上”的看法。新媒體的快速、即時讓傳統媒體無力反擊,往往在新媒體已經制作完成併發布市場後,傳統媒體才得以進入製作環節,等到傳統媒體完成製作時,受眾的關注度早就隨著新媒體內容的更新而轉移開來了。這種情況,並非單單靠傳統媒體加快效率,時刻準備就能挽回,而是互聯網特有的技術優勢。


傳統主流媒體如何轉型?從媒介融合角度分析

雷軍


其次,在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下,新技術的便利早已重新塑造了受眾的行為偏好。

在互聯網時代,受眾的閱讀觀看習慣變得碎片化,收視行為不固定,兼之隨時性和隨地性的特點。同時,在互聯網快節奏的影響下,受眾渴望最快速地獲取信息,這體現在受眾往往更偏愛信息的快速送達,而非內容的優質性。

因為互聯網極大地滿足了受眾的社交需求,因此受眾對於媒體背後的社交服務性要求提升,希望在觀看節目的同時得以與其他受眾群體進行有效的交流,獲取社交上的滿足。

另外,在社會經濟和技術飛速發展的背後,是我國貧富差距的擴大。由於受眾所處地區發展水平的不同導致個人文化水平和視野也不盡相同,受眾的價值取向、內容需求和消費觀念都有著不同的呈現,也就是說,在這個時代,媒體所面對的受眾不再是以往的“大眾”人群,而變為了“分眾”,因此精準化的內容投放就顯得尤為重要。



行業結構——傳媒行業特性發生改變

1.互聯網思維的席捲

就像前文所提及的,在互聯網時代,“快”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代名詞——交流的快速、信息的快速、迭代的快速等,快節奏思維是互聯網的一個重要的特點。除此之外,互聯網思維還有“用戶”、“開放”、“分享”這三個方面。

首先,在互聯網時代,成千上萬的信息可以供受眾選擇,因此如何從這些龐大的信息體量中脫穎而出,就需要媒體從受眾的角度出發,明白受眾的真正需求,針對於此製作內容,並精準地到達目標受眾。

其次,互聯網技術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壁壘,讓內容審查和傳播變得透明化、開放化。信息內容不再像傳統媒體時代具有局域式的限制,而是跳脫了地域的範圍,成為了能被任何人看見的信息載體。

另外,從體制的角度看,也正是媒介融合的影響下,體制制度不再是像以往根據媒體類型而獨立開來,而是整合起來,不同領域之間互相開放——文字撰寫者與視頻製作者可以共同工作。

最後,互聯網時代還有另一個特性就是分享。互聯網給予了普通大眾發聲的機會,因此媒體發佈者不再是信息的唯一傳播方,受眾也可以參與到傳播的過程中。在這種情況下,內容發佈成功不再是媒體人工作結束的衡量標準,內容發佈後的受眾分享反饋行為往往更決定了媒體的後續工作。


2.多屏化趨勢敲響警鐘

在傳統媒體的時代,每一個設備都被賦予了特定的用處:收音機是用來聽廣播的、電視是用來看節目的、電腦是用來上網的、手機是用來社交的……但是隨著移動互聯的席捲而來,不同設備間的功能界線變得模糊,比如手機這一個設備就可以兼具廣播、電視、上網、社交的多重功能屬性,因而對於媒體來說,同一個內容就可能在多個屏幕間傳播,針對設備特性的多屏化的製作就至關重要。

多屏化提供給了媒體與受眾更多的互動,滿足了受眾觀看需求外的社交需求,但是同時也在分散著傳統媒體受眾的注意力,電視媒體就備受其害:在網絡視頻崛起後,電視節目的收視率大幅度下降,導致電視臺的廣告收益也隨之下降,給各大電視臺的生存敲響了警鐘。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大屏小屏聯動,構建全媒體機制,通過多屏幕互動,才能實現有效的融合。


傳統主流媒體如何轉型?從媒介融合角度分析

多屏幕互動


3.媒體去中心化成為定勢,受眾轉變為用戶

從傳播學角度來看,在傳統媒體的時代,媒體扮演著信息發佈者的形象,此時的信息具有中心化的特點,媒體的議程設置往往決定了輿情的走向;而在新媒體的時代,由於互聯網的作用,用戶有了發聲的渠道,能夠自主在互聯網平臺上交流信息,甚至往往快速於主流媒體先行發佈信息。

因此,在這種情形下,媒體便不再具有中心化地位而不得不迎合市場採取“去中心化”的模式。在諸多現實案例中,普通大眾作為信息的第一發布人,在形成了一定的輿論影響後,媒體才能採取行動,這時主流媒體雖然作為意見領袖也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對輿論走向的控制不再具有決定權。

同時,在互聯網時代,由於受眾具有了介入媒體的主動性權力,因而受眾不再僅僅是受眾,而被更多地稱作為“用戶”。這是因為,在此時受眾雖然依舊是內容的消費者,但是具有了主動權後,他們擁有了評論、轉發的權力,並且許多受眾會更傾向於對感興趣的文本進行二次創作後發佈網絡,此時他們便具有了再生產者的特性。

綜上,在媒介融合的時代,受眾具有了消費生產的雙重特性,因而成為了傳媒內容的用戶。


傳統主流媒體如何轉型?從媒介融合角度分析

中心化—去中心化


行業反應——傳統媒體的應對案例

1.《主播說聯播》——老牌節目的內容渠道創新

在2019年,央視新聞在其微博官方號中發佈了一條時長1分多鐘的短視頻,至此開啟了《主播說聯播》的欄目。《主播說聯播》剛一發布,便在微博中引起了軒然大波,不僅觀看量達到百萬次之多,更頻頻登上微博熱搜,引發話題討論。作為《新聞聯播》的“衍生品”,不得不說,《主播說聯播》這一欄目可以稱得上是主流媒體一次極為成功的媒介融合案例。

《主播說聯播》很好地適應了媒體轉型,延續了《新聞聯播》內容的同時,卻又更突破性地整合了新媒體的特性,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其內容和渠道上的創新。

  • 首先,在內容方面,《主播說聯播》選取的是社會熱點(有時會延續當天《新聞聯播》的某個內容),用簡短扼要又飽含互聯網語言風格的言語進行評價,節目時長控制在1分鐘左右。與時俱進,從時長上迎合了新媒體時代碎片化的特點;在話語空間上,突破了傳統媒體的距離感,更加親民;同時,在內容上更直擊時代熱點,滿足觀眾的信息獲取需求。
  • 其次,在渠道方面,《主播說聯播》作為主流媒體的產品,主動邁入兩微一端的新媒體平臺,在微信、微博以及其他客戶端上發佈,整合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雙重渠道。
  • 同時,為了迎合小屏媒介的特點,《主播說聯播》採用的是豎屏、固定的鏡頭語言,呈現出了場景化和互動化的特點。《新聞聯播》在大屏媒介領域繼續發力的同時,《主播說聯播》在小屏媒介積極聯動,成功構建了全媒體範圍下的傳播體系。
傳統主流媒體如何轉型?從媒介融合角度分析

主播說聯播


2. 中央廚房——全媒體融合

“中央廚房”原意為連鎖餐飲行業中將食材統一加工後再發往不同的門店的中轉加工廠,當引用到了傳媒領域,也有異曲同工之處。中央廚房作為主流媒體所推行的一種全媒體融合模式,以“一體策劃,一次採集,多種生產,多元傳播,全天滾動,全球覆蓋”為特點,打破了傳統媒體時代各媒介部門的獨立形態,重新搭建組織架構,佈局全渠道的媒體矩陣,為新聞生產搭建了統一的平臺。就是說,在“中央廚房”的模式下,媒體不再根據不同媒介(如報紙、電視、廣播)而設立相應部門,而是將新聞內容統一到一個平臺,各個媒介團隊可以根據同樣的內容,從自身媒介的特點出發,進行不同的生產,再傳播到相應的媒介平臺。這樣不僅節省了各部門採集相同新聞的重複過程,還可以使得某一重要內容得到全媒介範圍內的傳播,發揮媒體矩陣的作用,最大程度地進入到受眾的視野範圍內,增加該內容被閱讀的概率。

中央廚房模式的推出,就是傳統主流媒體轉型的一大里程碑舉動。中央廚房不是單單將傳統媒體內容套上新媒體的“外衣”,而是從媒介融合的本質出發——就是內容與渠道的雙重融合——以互聯網流行的“平臺化”理念打造資源共享聚合的全新機制,為傳統新聞媒體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


傳統主流媒體如何轉型?從媒介融合角度分析

中央廚房


策略效果——傳統主流媒體的優勢與劣勢

1.易打造平臺規模化、渠道多樣化、產品多樣化

傳統主流媒體在歷經了幾十年的風雨後,早已有著雄厚的身家,這不僅指資金雄厚,也指所擁有的優質資源。並且傳統主流媒體較之新媒體,更具有權威性,往往讓受眾更易信服。就如“中央廚房”為例,正是因為諸如央視這樣的主流媒體擁有著龐大的身家,才為“中央廚房”全媒體矩陣提供了資金和資源的可能性;而新媒體平臺因其偏小的體量則難以有這般規模的整合。也就是說,對於傳統主流媒體而言,只要把握好方向,契合時下特點,那麼打造規模化的平臺並非難事。

同時,因為互聯網時代下媒介特性的影響,傳統媒體進入新媒體的壁壘遠小於新媒體進入傳統媒體,因此主流媒體在已經掌握傳統媒體渠道的情況下,更容易整合新媒體渠道,打造多樣的媒體渠道。

再者,主流媒體的節目生產模式在幾十年的發展打磨下,早已形成了定式,許多節目更是在僵化的模式下進行重複的套路生產。在媒介融合的機遇下,傳統媒體勢必需要在內容方面進行創新,那麼就可以順應潮流治理自身媒體,生產更優質的節目產品。

同時,換個角度看,傳統媒體在長時間的運營下,已經成功打造了品牌欄目,擁有了一定的受眾基礎。那麼傳統媒體在進行媒介融合時,該類節目只要保持原有的節目內容,就能輕易地將以往的固定受眾引流到新的媒介平臺。再根據新媒體的特點生產相應的新節目,打造產品多樣性,便能在老受眾的基礎上吸納新受眾——這就是傳統節目《新聞聯播》與新節目《主播說聯播》的聯動模式。


2.技術為短板

許多新媒體企業,與其稱之為傳媒企業,不如稱之為技術企業,因為它們是在互聯網席捲下誕生的產物,對於技術都格外看重,擁有著領先的互聯網技術人才。更有甚者,技術人才遠遠超過了內容生產的人才。傳統媒體長期置身於傳媒領域,對於內容重視程度遠高於技術,因而即使有技術人才也是傳媒技術的人才。而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許多新媒體都離不開互聯網技術,如果傳統媒體想要完美與新媒體媒介融合,那麼技術問題確實為一大障礙。


3.傳統體制難改變

就像前文所說,我國傳統媒體在經歷了幾十年的打磨後,早已形成了龐大的傳統機制——報紙、廣播、電視等各成一派,互不干涉。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勢必要將這些部門整合起來,但是倘若要打破這些體制部門,重新構建組織形式絕非易事。這需要漫長的時間和龐大的人事變動,而傳媒行業又需要緊跟時代,等到傳統媒體重新構建完畢,豈不是又會有新的挑戰和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