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无人读,《使西纪程》遭人骂,晚清书的命运与思想

明朝末年来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为中国人绘制世界地图时,不得不向中国流行的天圆地方而中国位于这块平原的中央观点让步,使中国多少占据着世界中央的地位。后来他说:“因为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的名气而言,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蛮人而且是没有理性的动物。”利玛窦已经看到了中国人的文化优越感的陶然之意,有个叫扬光先的人就说过,宁可使仲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仲夏有西洋人。

《海国图志》无人读,《使西纪程》遭人骂,晚清书的命运与思想

几千年的文明史,已造成中国人自认为是世界的中心,文明的化身。华夏文化被神圣化,绝对化,完美化,逐步导致独尊华夏拒斥异端的文化自大主义和文化排外主义。闭关自守,抱残守缺,自以为是,盲目自大,一直做着华夏中心主义的迷梦。这个梦一直到1840年依旧没有清醒,当西方用枪和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时,《南京条约》的签定并没有引起国人的觉悟,大多数人并没有认识到这是民族危机的开始,只不过觉得同历史上的边患的危机一样,象汉与匈奴、宋与辽金,没什么了不起。更何况中国虽说曾被征服过但到头来还是征服了同化者,人们早已陶醉这种对于征服者的文化同化胜利之中,深信中国文化天下第一,道德文章天下第一,政治制度天下第一,根本就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更先进的文明。帝国主义的侵略被说成是“同化异族”,签定卖国条约,皇帝的批谕“妥为招抚”,“五口通商”被迫开放,皇帝的批谕是“自宜酌量日期,暂令入城瞻仰”。老大帝国的心态暴露无疑,盲目已经盲目到可笑的程度,自大已经自大的无知的水平。林则徐说:“大有雨过忘雷之意”。中国人在文化优越感中走不来,尊夏攘夷主义的文化传统,在意识中扎根发芽更加膨胀。战争失败,签定丧权辱国的条约,根本就没有提高国人的对西方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总是不屑一顾的态度,拒绝认识,拒绝调查,拒绝来自西方的一切文化。堂堂大国,文明之邦,岂能俯首低头去看你,西洋是什么地方?洋人是什么东西?那是蛮夷之地,犬羊之性。怎么和我们的文明古国相提并论。在心底保留着对西方的鄙视,中国的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上兽字的偏旁。陈腐的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力量异常顽固,但当民族危机迫近时,一些先知先觉的人们已经开始小心翼翼地去认识西方探索西方。

《海国图志》无人读,《使西纪程》遭人骂,晚清书的命运与思想

1843年,《海国图志》出版,它是传播世界知识的第一个重要媒体。魏源试图通过该书向人们传递域外的信息,让人们看到外面的世界,来适应现在的挑战,结果是魏源的雄心壮志变成了无人欣赏的怪物。有人推测20年间五次印刷,仅印了一千册左右。不要忘了当时全国的绅士有150万左右,而有读书能力的人有350万左右。没有人愿意读此书,没有人愿意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知识分子整体的自恋,以无知为骄傲,不看不读不知不学不用。

《海国图志》无人读,《使西纪程》遭人骂,晚清书的命运与思想

1848年,徐继畲写的《瀛环志略》出版,它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内容比《海国图志》更近了一步,但它刺激了一些人的虚弱神经,保守派的李慈铭在日记写道:“或言此书实先人罪案,谓其夸张外夷,宜哉!”。介绍西方的地理知识就成了“罪案”,传统的卫道士们已经按耐不住了。真正掀起波澜大波的是郭蒿涛,清朝第一任驻英公使,出使以前有人劝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但郭蒿涛决心已下,不仅去了而且写了《使西纪程》,他告诉在天朝自大中迷迷糊糊的中国人,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两千年的文明,一石激起前层浪,骂声席卷而来,愤怒充斥朝廷,中国的士大夫们怎么能容忍对西方蛮夷的赞美呢?李慈铭在日记中写道“蒿涛之为此言,诚不知是何心肝,而为之刻者又何居心?”清政府诏命立即销毁字版,禁止发行。晚清的中国已经容不下一本书了。

《海国图志》无人读,《使西纪程》遭人骂,晚清书的命运与思想

不但是来自清政府的权威,更多的是来自传统卫道士们,不是几个人,而是绝大数的知识结层。狭隘的文化中心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抱残的决心,守旧的力量,延缓着现代民族的觉醒意识和阻扰着现代化的进程。近代思想家郑观应说:“今自命为正人者,动以不谈洋务为高,见有求西学者斥之为名教罪人,士林败类。”这样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社会舆论,有几个敢冒着“名教罪人,士林败类”的帽子讲西方文明呢,说实话讲真理何等艰难,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敢想的不敢写,敢写的不敢出。冯桂芬写的《 校邠庐抗议》是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第一部较系统地阐述如何变法自强的著作,但他畏惧于传统的力量,生前说什么都不出书,死后九年才出书,距成书已有22年。郑观应写的《盛世危言》1884年写成,但作者怕“难以获罪当道,是以犹豫未即付刊”,直到10年以后才面世第一版。黄遵宪写的《日本国志》正式完稿于1887年,直到1895年后才出版。甲午战败后,有人痛惜未曾早识《日本国志》,称之为早读此书何以战败?其实从《海国图志》的命运就已看出两国的胜负。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未使中国人苏醒过来,却让日本震动不小。《海国图志》在中国无人问津,在日本广为流传,成为促进明治维新的启蒙书。中国比日本早接触十五年,却一直在轻蔑、敌视和排斥西方文化,日本却是吸收引进消化西方文化并广为传播。据史学家统计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江南制造局译书局的译著共发行了1.3万部,而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西洋事情》于1866年出版后,立即在国内卖出25万册。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本书的命运就是国家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