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与《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受林则徐的嘱托编著而成的《海国图志》,是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思想。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是中国近代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经学大师。后人评他“生前有学名、有政绩”,“死后遗泽人间,博大精深”。

魏源自幼沉默寡言,常独坐深思,15岁开始潜心研习明朝理学家王阳明的心学。嘉庆十九年(1814),魏源随父亲进京,又师从当时的京师名士学习汉学、宋学。道光二年(1822),魏源考中顺天乡试举人,几年后被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延为幕宾,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做幕宾期间,魏源通过治民理案,对当时的社会危机和官场积弊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进而思索世道日衰的原因。

魏源在京求学时,正值清朝今文经学兴起,他便拜在今文经学家刘逢禄的门下,研习《公羊春秋》。在那里,魏源结识了长他两岁的刘门弟子龚自珍。两人时常在一起切磋古文,探讨实学。同龚自珍一样,魏源十分反感乾嘉之际沉迷于训诂考据、繁琐无用的学风。他认为上古三代与后世的天地人物都不同,法令和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就不能泥守古法,必须变革,而且变革越彻底,进步就越显著。魏源还猛烈地抨击八股取仕

制度,说这样考试的结果是“专以无益之画饼,无用之雕虫”来遍任六官之职,治理四方之民。

魏源与《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有清一代,“无一岁不虞河患,无一岁不筹河费”,可是河患依然如故。魏源认为河患是天灾,也是人祸,即治河官吏贪污河工经费、地方豪强垄断水利。魏源还主张改变治河方法,因势利导,使黄河人工改道,北流入海。但官吏贪污是封建官僚制度的必然产物,无法根除;人工改道工程浩大,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清政府也无力实行。因此,魏源的主张始终未被采用。明清以来南粮北运一直依靠运河,朝廷设有漕运总督等官员进行管理。至晚清,漕运由于各级官吏把持盘剥、地方豪强敲诈勒索,已是积重难返。魏源便主张改漕运为海运,由商人承办,不再由官府垄断。并进一步指出,商人办海运,将促进南北物资交流,使物价下降,繁荣国内的商业。魏源在巡抚陶澍幕中,还曾亲自参加了筹划海运的活动。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正在扬州治河的魏源赶往宁波前线。从英军俘虏的口供中,魏源对西方的人文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撰成了《英吉利小记》,后收入《海国图志》。次年,魏源在两江总督裕谦幕中参与筹划浙东的抗英斗争。道光二十二年(1842)底,魏源根据林则徐所译的《四洲志》及其他中外文献资料,综合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初版50卷,后增为100卷。

魏源与《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上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历史沿革、宗教、社会习俗、科学技术等。“师夷长技以制夷”是编写这部书的目的,即学习外国的长处,以对付外国的侵略。外国有什么“长技”值得中国学习呢?魏源认为主要是军事技术和一些先进的民用技术,他列举了这样四类:战舰、兵器、养兵练兵之法、民用工业品。学习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采取“先买后造”的办法,聘请外国技师、工匠设计,中国人制造;二是培养懂得西人长技的新式人才,设立译书馆,翻译外国书籍,以了解外国的最新情况。《海国图志》是一部集古今中国人研究外国之大成的巨著,是当时中国最完备的世界百科著作,也是当时东方各国人民了解和抵抗西方侵略的重要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