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逼星克克送外賣的瑞幸咖啡會「誤傷」711、必勝客嗎?

被後起之秀瑞幸咖啡(以下簡稱瑞幸)在5月25日宣佈起訴壟斷的星巴克總算在兩個多月後發了招:

8月2日,星巴克宣佈和阿里巴巴宣佈達成戰略合作,將自身的700萬付費會員數據開放給阿里,雙方用戶將享受同樣的積分和會員服務,同時,坊傳已久的“外賣服務”終於塵埃落地,阿里投資的餓了麼將成為星巴克的外賣渠道,而同樣由阿里投資的盒馬鮮生還會為星巴克打造另一條專屬的外送渠道。

儘管阿里巴巴CEO張勇給星巴克外賣服務“為何在此時”上線做了解釋:“今天是結婚儀式,但日子早在結婚前就開始過了,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結婚前要把怎麼過日子規劃好”,表示雙方的合作其實已經談判了一年。

但是這個時間點實在太巧:誰都知道,瑞幸在這半年裡一直和星巴克針鋒相對,自以咖啡外賣為賣點,1月試運營,5月正式開業至今,已完成門店佈局809家,服務用戶350餘萬,銷售杯量1800餘萬。7月11日,瑞幸完成A輪2億美元融資,投後估值10億美元,計劃在年內在國內開設2000家店。

倒逼星剋剋送外賣的瑞幸咖啡會“誤傷”711、必勝客嗎?

瑞幸的速度在互聯網領域可能不奇怪,但在傳統餐飲領域,簡直就是不按“套路”出牌。上週,【商業街探案】還和一位傳統餐飲老闆聊起一個話題,為什麼明星餐館多半出了問題,他的回答是“不差錢”。背後的意思是,餐飲的傳統思路就是做好單店效應,錢不是掙出來的,而是在運營管理(比如後廚)裡一分一分省下來的,這是份辛苦活兒,不差錢的明星多半沒這份吃苦的動力。

很多評論把瑞幸比喻成“鯰魚”,這其實不貼切,瑞幸更像這個市場裡的新物種,瑞幸創始人兼CEO錢治亞曾表示瑞幸已經投入了超過10億元的資金,其中大部分用於用戶補貼,而咖啡本身並不是什麼特別神秘和個性化的產品,一位咖啡館老闆也曾告訴過【商業街探案】:國內連鎖咖啡的品質其實都差不多,你讓真正的咖啡愛好者來評價,恐怕他們也不會認為星巴克咖啡有多好喝。正如拼多多的引起的“五環內外”消費能力之爭一樣, 一杯幾元的差價對消費者其實還是非常重要的,而瑞幸以外賣切入後,又打破了門店構成的地域壁壘,對星巴克的衝擊力不言而喻。

而星巴克自己的日子也不太好過。7月27日,星巴克發佈2018財年第三季度財報:中國/亞太區營運利潤率從26.6%下降到19%,中國區門店同店銷售同比下降2%,系中國市場9年來的首次下降。

我們有理由相信,正是今天的內憂外患,加速了星巴克同阿里巴巴合作的談判進程,畢竟,把多年積累的核心客戶數據開放給異國的互聯網巨頭,並不是一個容易做出的決定。

當然,不論同馬爸爸的合作是瑞幸“逼迫”還是企業的內生性改革(雖然可能性很低),星巴克同阿里的合作總算也是給出了一個答案。但是,也就只是個答案而已,說“回擊”可能都算不上,因為這不見得是個明智的選擇。

針對外賣業務,星巴克不像瑞幸這種“光腳不怕穿鞋的”,可以從一開始就設計一整套“無限場景”的體系,線上、外賣如何嵌入星巴克既有的門店管理體系?星巴克的高層是否考慮過上線外賣業務其實是以自己的短處去跟著對手的長處競爭呢?

比如瑞幸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郭謹一介紹,瑞幸的門店的選取是靠數據支撐,通過前期大量的外賣訂單,對重點區域(外賣訂單)進行分析,讓選店工作有的放矢,而在門店管理層面,訂貨和排班都是完全由系統自動運行,把店長從這些“雜務”中解放出來,用更多的精力來管理員工和產品品質。

這應該不是吹牛。北京北三環馬甸橋西北角的一個寫字樓就剛剛開設了一家瑞幸咖啡,從傳統門店的選取看,這地方不太合適,因為那個位置算是比較僻靜,居民區較多,也沒有人流大的商場和超市,還不好停車,但【商業街探案】觀察了一下,人流幾乎是不斷的,更別說還有大量外賣訂單,為什麼呢?因為馬甸“商圈”(如果這邊能算商圈的話)並沒有像樣的咖啡館,咖啡需求是很大的,而如果你用傳統經驗看,只會得出這個地方沒有消費習慣的結論。

倒逼星剋剋送外賣的瑞幸咖啡會“誤傷”711、必勝客嗎?

此外,在星巴克還強調“餓了麼將會為了星巴克定製30分鐘內送達的物流服務”時,積累了半年外賣經驗的瑞幸已經走得更遠,郭謹一發布了一組數字:

當顧客通過手機APP完成支付,到外賣小哥把一杯咖啡送到顧客手裡的時間,在試營業時是26分44秒,到5月8日降到了24分18秒,下降到了18分07秒。而訂單超時率在三個時間段的數字分別是:26%、2.15%、0.4%。

最讓星巴克尷尬的可能還不是自己正在拿自己的短處追對手的起家之本,而是那個咄咄逼人的對手可能真的不想和你玩。

瑞幸在五月宣佈起訴星巴克時,多少輿論認為瑞幸是在“碰瓷兒”,善意點的評價是瑞幸在強行比肩行業老大,拔高自己,但瑞幸在8月1日的發佈會(趕在對手前一天放大招,說不是故意的一定沒人信)讓我們看到,他們的野心可能還大得多,郭謹一先放出一句話,“有人問一家咖啡館明天上線外賣咖啡,我怎麼看?我說我從來沒有認為瑞幸咖啡是外賣咖啡,而且我也認為外賣咖啡根本不能代表新零售咖啡。”同時強調 ,瑞幸咖啡的戰略是“無限場景”,至少在概念上,要壓過傳統咖啡業的“第三空間”理論 。

8月1日,瑞幸最大的爆點是輕食外賣上線。供應商為百卡弗、百麥和中糧這三家國內最頂級供應商,其中百麥是星巴克的沙拉、卷類和三明治最大的供應商。不得不說,瑞幸在卡位層面的選擇非常精準,郭謹一介紹:“我們和供應商一起合作做了低糖低卡的研發。我們的輕食裡面熱量比行業輕食低20%,碳水化合物比行業輕食低到34%。 定價還比行業價格低到3到5塊錢。”——說輕食比星巴克的好吃可能會有爭議,而直接拿出低卡數據,會馬上成為消費者認知的一個記憶點——降低三分之一的碳水對減脂塑形又嘴饞的人來說簡直就是殺手鐧。

這還沒完。郭謹一宣佈推出瑞幸將推出輕食五折風暴,從8月1日起持續到12月31日,也就是2018年整個下半年,瑞幸店內的肉卷、三明治、麥芬……的平均價格都在6-7塊錢左右,把咖啡套餐的價格拉低到了20元以內的區間,如果真正做到減價不減量還低卡,可以想象,不只是對星巴克的釜底抽薪,甚至會拿走711、必勝客的一部分午後小食生意,甚至成為消費者的正餐。

倒逼星剋剋送外賣的瑞幸咖啡會“誤傷”711、必勝客嗎?

這才是星巴克最大的難題:跟著對手走,自己在外賣和價格方面不佔據優勢,上市公司也不會被允許無限制打價格戰; 要麼發揮品牌和底蘊優勢同對手做品牌區隔,進一步提升線下門店的體驗甚至價格,捨棄掉暫時流量巨大但體驗糟糕的門店,星巴克有這個魄力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