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蕅益大师把楞严经分成六大段

净界法师:蕅益大师把楞严经分成六大段​ 蕅益大师把《楞严经》分成六大段。

第一段是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

这一段叫作“分别真妄”,分别真心跟妄心的差别。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大佛顶性,也就是我们说的本来面目,那个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这个地方佛陀花了三卷半,来发明它三种的道理。

第一个是真谛理,真谛理是说明本性的不变的体性。第二个是它的俗谛理,叫随缘的作用。第三个是中道的第一义谛,就是它不变跟随缘之间的一个平衡。

经文刚开始是阿难尊者去托钵,托钵的时候遇到了摩登伽女。摩登伽女跟阿难尊者过去生有五百世夫妻的因缘,所以她看到阿难尊者非常欢喜,就想要嫁给阿难尊者,并把这层意思跟她母亲说了。她母亲说:“这不可以的,阿难尊者是一个出家众,你怎么能嫁给他呢?”摩登伽女说:“我不嫁给他,我生命就活不下去了。”

她母亲是一个修学外道禅定很有成就的婆罗门,因为女儿这样的一种心愿,不得已就为她的女儿持咒。持什么咒呢?持大梵天的娑毗迦罗咒,这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咒。她把这个咒持在一条毛巾上,让摩登伽女把毛巾盖在钵上,拿去给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把那个布一打开的时候,就中咒了,被这个邪咒所迷。


这时,摩登伽女就诱惑阿难尊者,阿难尊者便整个迷惑颠倒了,整个落入颠倒的心中。关键时刻,佛陀知道了。佛陀在三昧当中,知道阿难尊者遇到了灾难,就叫文殊菩萨将咒往护——持着楞严咒赶快去救阿难尊者。文殊菩萨到了现前的地方,诵持楞严咒,一持下去,就把大梵天的咒给破坏了。破坏以后阿难尊者就醒过来。文殊菩萨于是把这两个人全部带回去,带到佛陀面前。

我们看经文,阿难尊者哭得非常伤心。那个时候阿难尊者已经出家十二年,恨自己一向多闻,没有好好在心地上用功。佛陀说:“你不是没有用功,你是很用功,但是你用错了心,你用妄想心在修行。所以你看你的功力,为什么一下子就被破坏了,那么经不起考验呢?”佛陀说:“你当初为什么跟我出家?”阿难尊者说:“我是看到您长得很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就跟您出家了。”

佛陀说:“那你这个心是依止生灭心,缘生灭的境产生一个生灭的修学。”佛陀说:“你这个体性是生灭的,你依止虚妄的生灭心修学,你怎么能够成就一个不生灭的果呢?”佛陀说:“你今天用沙去煮饭,有没有可能煮成饭?不可能。因为你根本就是沙嘛,沙非饭本嘛。”所以,这个时候就带动了整个七处破妄、十番辨见,就是什么是真,什么是妄。问阿难尊者:“你现在修了十二年,结果一个大梵天咒就把你破坏了,你应该要好好地找到你的本心,重新开始。”


这里把我们这一念心——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讲了三卷半的篇幅,这叫“分别真妄”,先找到我们的本来面目。

第二段,示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妙三观门。

当我们找到了家以后怎么做?你看阿难尊者听了三卷半以后的发愿文: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这个偈颂是他听了三卷半,真正开悟,明心见性以后,赞叹这个法门殊胜的话。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又跪在佛前,说:“我现在找到我的本性了,我找到我的家了。那我应该怎么回家呢?我现在是远远看到了家在那个地方,我要怎么回去呢?”

这个时候佛陀说明了二十五圆通:你回家有二十五个方法,当然主要不离开六根,主要是六根门头。佛陀说:“你以前从这一念心出去向外攀缘的时候,你是通过六个门——六根门头。你现在回家也是从六根门头,就路还家。”

当然这个地方空假中三观的修学,主要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耳根圆通,一个是念佛圆通。到时候我们会加以说明。在经文当中,讲得最详细的是这两个。

这一段就是讲返妄归真,把心带回家的方法。

第三段,明正助行所成,伏断圆三德位。

当我们回家的时候,有正行,有助行,过程中有五十五个阶位。每一个阶位都是在转识成智,叫圆三德位。三德位,指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那为什么叫“圆”呢?就表示这个三德是转变而成——转烦恼障成般若德,转业障成解脱德,转报障为法身德,所以它是一个转变。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转变”就是说:我现在心打很多妄想,但是妄想你不能把它断灭。二乘人就是对妄想用极端的手段把它给断灭,结果连菩提也没有了。比方说这只马是一个狂妄的马,但是你把它杀死了,你这只马也没有了。这只马把它调伏了以后,它会变成一只优良的马。

对心地法门,大乘佛法用一个“转”字,转妄想而成真如。就像你这个波浪一样,波浪波涛汹涌,但是你把波浪拿走了,你也找不到平静的水。什么叫水?波浪停下来就是水。这是不二法门。

起烦恼的是你这一念心在起烦恼,有一天你变成菩萨的时候,还是你这一念心,没有离开你这一念心,只是说它转变了。它以前是波涛汹涌,现在变成平静了,它的本质都是水。整个过程都是转妄成真。当然它有它的浅深的次第。在这一段经文当中,把它的浅深次第分成五十五个阶段来加以判定。

第四段,结成经名以彰圆体圆宗圆用。

这个地方,佛陀亲自讲出本经的经题,来开显本经修学的体、宗、用。当然它的体我们前面讲过了,是以大佛顶这种真如本性为根本,当作我们一个依止的体。这个宗就是整个自利的因果,就是我们讲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它的用就是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这是讲利他的作用。这是讲到经题。

第二、三、四段等于是说明它的返妄归真的方法,跟它的修学次第;第五跟第六段主要是破邪显正。

当我们知道什么是妄想,什么是真心以后,我们开始依止真心来破除妄想。但是妄想也不是一天造成的,罗马也不是一天造成的,它是无始劫熏习所成,所以你要对治它的时候,它一定会反弹出来。所以,真妄交攻的时候,会产生很多邪恶的力量出来,妄想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诱惑你,让你产生错误的思想,让你产生错误的行为。你应该怎么办?你要作正确的判断。所以,它这个地方讲到:


第五段,借破戒恶法为问端,而广示七趣差别。

阿难尊者说:“佛陀您讲到我们的本性是清净本然的,这个我完全理解,我们的本来面目是这样子。但是佛陀您也说了,这个世界上有地狱、饿鬼、畜生,有很多的地狱。我们本性是清净的,那怎么会有地狱呢?这个地狱是有固定的地方,还是没有固定的地方?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呢?”这里讲到了六道轮回的问题。

“借破戒恶法为问端”是说,阿难尊者提出一个情况:你看宝莲香比丘尼,她受了菩萨戒以后犯了淫戒,而且她还说这个淫戒是没有过失的,因为它非杀非偷,也不去偷人家,也不去杀人家有何过失?破戒以后又破见,结果现身堕入地狱。还有,琉璃大王灭释迦族,也是现身堕入地狱。那么到底地狱在哪里?既然我们本性是清净的,怎么会有地狱呢?

这一段讲到业力的问题,提醒我们要好好地持戒。这是怕我们在观照清净本性的时候产生执理废事——执着空性的道理而忽略了因缘的业果,所以讲到七趣的差别。

第六段,借无闻比丘为语端,而备明五阴魔境。

“无闻比丘”是说,有一个比丘成就了四禅。他死了以后,生到四禅天,结果天报享尽的时候五衰相现,他又面临了死亡。这个时候他内心非常地瞋恨,他以为他得了阿罗汉果,他以四禅当作四果,因为他没有听闻教理,结果他就谤无阿罗汉,谤没有佛陀,说世间上原来没有阿罗汉——你看我成就了四果阿罗汉,结果还是流浪生死。

因为谤佛、谤法的关系,他在禅定消失的时候,就直接堕入阿鼻地狱了。这里说明了正见的重要。前面是破除执理废事,这一段是破除执事昧理——在修学过程当中失去了正见的观照。

破戒跟破见,这两个是我们在返妄归真的过程当中很容易产生的两种过失。这两段讲得很详细,讲到破戒,讲到破见。大概一个修行人,有什么奇奇怪怪的修学,《楞严经》里面都有。古人说,《楞严经》是照妖镜,一点没有错。佛陀在那个时候就已经预知末法时代很多奇奇怪怪的修学。破戒跟破见就是在修首楞严王三昧当中所要避免的两种过失。

总而言之,《楞严经》的三昧包括戒定慧。蕅益大师说:“没有出世的妙戒,决无出世的定慧;若无出世的智慧,并失中道的妙戒。”所以大乘的戒定慧,是互相摄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