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輸不起」怎麼辦?常被忽略的小問題,也許會變成大問題!

好多父母反映,孩子在平時的小比賽中,輸了就鬧脾氣,總是一副“輸不起”的樣子,不知該如何辦。

要想讓孩子“輸得起”,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孩子“輸不起”背後的原因。

孩子“輸不起”怎麼辦?常被忽略的小問題,也許會變成大問題!

1.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孩子從2歲左右開始發展出獨立的自我意識,但由於缺乏對事物客觀的認識,常常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在看到別人比自己好的時候,會難以接受。

2.父母的焦慮直接影響孩子。

當今成功導向的社會中,父母對於成績的焦慮情緒會傳遞給孩子,讓孩子不敢失敗,不能失敗。

3.父母的比較會加劇孩子的挫敗感。

父母有時會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自己的孩子,這樣的比較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更加不能接受自己失敗的現實。

那麼,面對孩子的“輸不起”,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真正幫到孩子呢?

孩子“輸不起”怎麼辦?常被忽略的小問題,也許會變成大問題!

1. 傾聽孩子的感受。

父母可以試著去理解孩子。失敗產生的失望、沮喪情緒是孩子發脾氣的原因,當我們願意去靠近孩子,允許他發洩負面情緒,並幫助他表達出來時,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理解,情緒也會慢慢平復下來。

父母的理解和傾聽,能讓孩子重新感受到關愛,排除煩惱,變得放鬆和樂於合作。

2. 父母要樹立正確的輸贏觀。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對輸贏和成績過於計較,孩子就會患得患失。父母不計較,多支持,孩子才能拿得起,放得下。

孩子考試考了98分,父母不能把眼睛只盯著那丟失的2分,而是要肯定孩子在學習上的努力,鼓勵孩子,孩子的自信心才能提升,才不會因為“輸掉”的2分而沮喪。

3. 跟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培養同理心。

當孩子“輸不起”時,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故事角色扮演。比如,父母和孩子分別扮演比賽跑步的烏龜和兔子,假設烏龜贏了比賽,兔子就朝烏龜發脾氣,並把烏龜推個底朝天。烏龜(父母)可以談談自己的感受。然後,父母和孩子互換角色,再讓兔子(父母)和烏龜(孩子)分別談談感受。

父母可以用誇張的動作和表情演繹故事,通過這種好玩的方式,而不是板著臉的說教,讓孩子理解自己發脾氣對他人造成的困擾,從而逐漸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和感受,孩子的同理心也會得到培養。

孩子“輸不起”怎麼辦?常被忽略的小問題,也許會變成大問題!

面對孩子的“輸不起“,父母不用慌,不用急,方法對了,孩子就能順利邁過這道坎,學會積極、勇敢地面對失敗,成長為豁達、自信的小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