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帥讓袁世凱到廚房傳菜,他卻槍斃了廚師,還說:違抗軍令者死

袁世凱自幼受教於名師,一直希望在科舉道路上有所斬獲,能得到一個進士的功名。無奈運氣不濟,連鄉試這一關都沒過去,幾次名落孫山。激憤之下,經過慎重的考慮,他將自己以前所作詩文付之一炬,發誓:“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

大帥讓袁世凱到廚房傳菜,他卻槍斃了廚師,還說:違抗軍令者死

後來,他得到周馥的一封舉薦信,是寫給當朝重臣李鴻章的。不過,袁世凱貴在有自知之明,他深知李鴻章幕府中人才濟濟,他這樣一個乳臭未乾的後輩,即便到了他府上,也難有作為。於是,他另闢蹊徑,投奔到了淮軍名將吳長慶的營中。

當時吳長慶的慶軍六營正駐紮在山東登州,督辦山東海防。吳長慶起初並不看好袁世凱,不過看在自己與袁保慶是盟兄弟的情面上,還是將他留了下來,並每月給他10兩銀子作為零花錢,讓他在營中好好讀書。袁世凱本是棄文從武,如今又要走科舉的老路,不免大失所望。

不過吉人自有天相,第二年,袁世凱便獲得了一次展現自己的機會。1882年春節,營中按例放假數天,遠離家鄉親友的士兵,利用假日,或是逛遊市鎮,或是聚賭於營盤。一些士兵賭著玩著,發生了矛盾,兩幫人相互爭吵、毆打,最後發展到開槍的地步。

大帥讓袁世凱到廚房傳菜,他卻槍斃了廚師,還說:違抗軍令者死

眼看事態擴大,如果不馬上制止,可能會引起譁變,後果不堪設想。大凡人們遇到這種出力不討好的事情,往往採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遠避開。因為,一旦處理不當,風險還要自己承擔,何況,弄不好還要擔上“狗拿耗子,多管閒事”的嫌疑。

不過,袁世凱聽到這個消息後,卻沒有退縮,在營中秩序無人維持的時候,他挺身而出,大膽地假傳統領的命令,帶領親兵趕到出事地點制止動亂。查明真相後,他立即將肇事者就地正法,乾脆圓滿地了結了這場械鬥。事後,他向吳長慶報告了事情的經過,並且就自己假傳命令擅自殺人向吳長慶請罪,吳長慶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嘉獎他有應變之才,此後對他日益信任。

大帥讓袁世凱到廚房傳菜,他卻槍斃了廚師,還說:違抗軍令者死

當然,僅憑這一件事並不能凸顯袁世凱與眾不同之處,後來,又有一件事才徹底的讓吳長慶和各級將領認識到了他的能耐。

吳長慶多年征戰在外,別的愛好沒有,唯獨對吃情有獨鍾,因此他的身邊就有一個跟隨多年的廚師,烹飪技術很高,擅長做一手好菜。這個廚師因為常年在吳長慶身邊,兩人雖有主僕之分,卻也有深厚的感情。有一天午餐的時候,吳長慶肚子餓的不行,卻遲遲未見廚師將飯菜端上來,於是,吳長慶便讓袁世凱去催問。

袁世凱在軍中,紀律嚴明,廚師耽誤了大帥的膳食,等於就是違抗了軍令。袁世凱接令後馬上攜手槍來到廚房,可是轉了一圈也不見廚師的影子。最後還是在地下室,看見廚師正在吞雲吐霧地吸食鴉片。袁世凱大怒,二話沒說,拔出槍就擊斃了他。

大帥讓袁世凱到廚房傳菜,他卻槍斃了廚師,還說:違抗軍令者死

吳長慶得知後,十分懊悔,知道自己日後口福不在,同時也責備袁世凱輕殺。袁世凱回答說:“吸食鴉片者斬,不是大帥親手製定的軍令嗎?我恪守軍令,不能算是輕殺。”吳長慶說:“廚師不是軍人,初犯可免其一死。”袁世凱卻堅持己見,說:“軍中名冊有廚師的名字,怎麼能說他不是軍人?如因廚師初犯免死,則其他犯者皆以此為藉口說他們也是初犯而要求寬宥,此項軍令還行不行?”

話說到這份上,吳長慶也無可奈何,因為軍中無戲言,袁世凱所作所為畢竟佔著理。有道是“言必信,行必果”,軍中的紀律關乎戰鬥力,這一點,吳長慶還是知道的。自從這件事發生後,大家都知道袁世凱紀律嚴明,不留私情,連吳長慶都敢得罪。

大帥讓袁世凱到廚房傳菜,他卻槍斃了廚師,還說:違抗軍令者死

事實上,袁世凱棄文從武這條路走得是明智的,選擇投奔吳長慶而不是李鴻章更是明智的。這兩次舉槍為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來在朝鮮的戰事中,袁世凱又發揮出了他善於帶兵的優勢,並逐漸贏得李鴻章和朝廷的賞識,最終得以進入精英的圈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