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里晒干菜,佛法在世间

寺里晒干菜,佛法在世间

今春三月末,我经过湖南,顺便混去一个正在湘阴县举办的诗会凑热闹。诗会有个环节,是到洞庭湖北岸的法华寺,举办一场诗歌朗诵,我也跟着去随喜了一番。

寺里晒干菜,佛法在世间

法华寺一角

法华寺是禅宗著名丛林,法脉渊远流长,旧时方舆家认为与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等名寺山水共脉,佛源同根。寺址位于湘阴县城东南十五公里的樟树镇,始建于唐朝,有着1300年的厚重历史,屡经重修,是中华佛教协会首任会长敬安禅师(别号“八指头陀”)出家之地。现在的法华寺,是现任住持早国法师发动信众,在几乎一片废墟的古寺旧址上,重新修建起来的。

寺里晒干菜,佛法在世间

八指头陀是清末著名诗僧,湖南湘潭人,同治七年到法华寺剃度,矢志禅宗参究。二十五岁后,东游吴越,于浙江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燃二指并剜肉燃灯供佛,自号“八指头陀”。工诗,有“八指头陀诗集”十卷及诗续集八卷传世,和湖湘文化史上的王闿运、叶德辉、杨度等重要人物有很深交往。1912年,中华佛教总会成立,被推为首任会长,后以身殉教。

寺里晒干菜,佛法在世间

法华寺内的八指头陀纪念馆

法华寺所处之地,景色绝佳,临湘江,面洞庭,寺前既为一片叫阳雀湖的水面,烟水淼淼。法华寺并非封闭式的,虽然临路边建有山门和院墙,进去后,便发现僧庐和空地外,就直接临湖,目光极为爽朗。时值油菜花开得茂盛,一些大乔木却还没长出叶子,但寺中几株古树(不知是否樟树)却撑起了满冠的嫩黄叶子。身置其境,总有种不在凡俗的感觉。那天参加朗诵活动的人很多,既有寺中僧尼和信众,也有来自全国的一些诗人和学者。殿前古木下的平地上,摆了不少圆桌和长凳,供参加朗诵会的人歇息。

寺里晒干菜,佛法在世间

法华寺一角

在寺中转悠了一下,转到寺里的厨房(按佛教仪制,应该叫“香积厨”)旁边的角落里,发现水泥地面上,铺着许多方架子或圆匾,上面晾着已经焉了的各种青菜。以芥菜、白菜头、青苔菜为主,有的只是掰开一张张,有的切成一片片,有的却已剁碎了。数量不少,厨房和楼房转成的角落,几乎摆满。随口问了旁边一位帮厨的中年女信徒,告诉我这是做干菜。

寺里晒干菜,佛法在世间

干菜?我恍然大悟。干菜是湘菜一种常见食材,说白了就是脱水的瓜菜。湖南干菜拿来配荤菜一起烧,美得莫名其妙。常见的是叶菜做的干菜,但瓜、果、豆亦常入席。芥菜、苔菜、油菜及冬瓜、茄子、豆角、辣椒、萝卜之类,做成干菜,用时水里泡开,入锅和其他荤菜一炒,甚或下火锅,美妙异常。

寺里晒干菜,佛法在世间

当然,新鲜菜蔬做成干菜,本意不是为了美味。实因当年鲜菜没法贮存。除了做成咸菜和腊菜,就是做成干菜。这样晾干、阴干、晒干脱水后的干菜,可以久存,冬天可以吃到夏天的菜,夏天也可以吃到冬天的菜。而且,还不是做成酸菜、咸菜,不加盐,仅余菜味而已,泡开来仍是那股菜味,喜气盈盈。

寺里晒干菜,佛法在世间

有的菜,直接整理好,或切或剪,直接晾晒脱水。有的菜,先清水煮过,再拿到太阳底下晒。隔日翻动一下,前身后背都要晒,晒到七八成左右时,团成一小把一小把,放到干净坛子里藏好,何时想吃,开坛取出。

寺里晒干菜,佛法在世间

干菜现在吃起来虽然美味,但那是因为现在可以有大量的荤油杂拌。以前做干菜,纯粹为了贮藏。时有青黄不接,世有不时饥荒,中国人有储蓄的习惯。没有油的干菜,难吃之极,加倍搜肠刮肚。有话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能拿不加油的干菜下几碗饭,估计也能发达。

寺里晒干菜,佛法在世间

世上僧庐,大多偏居一壤。人们可以数出无数名刹,此之外,更多的是在乡间山林默默修行,不见得有什么香火,出家人多半要勤恳耕作,出门化缘。一饭一粒,很是珍视。他们做的干菜甚至咸菜、酸菜,留以度日,是可以想象的常事。但法华寺香火茂盛,名声远播,想来不缺粮米。但僧尼们仍然谨然侍弄大量干菜,真可谓不忘初心。

寺里晒干菜,佛法在世间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有很多心意,纯乎一心,认认真真去做,终究悟了。据闻法华寺“农禅双修”颇有名声,种菜,晒干菜,过日子,僧侣们把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勤劳节俭美德,与禅宗思想和禅修方式结合,是为一种参悟,在耕种中修得悠然佛心。

寺里晒干菜,佛法在世间

寺里晒干菜,佛法在世间

寺里晒干菜,佛法在世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