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罵、控制孩子是因為父母心太軟?硬起心腸不管他有時才是好教育

讀書會里,一位媽媽抱怨孩子每天早上要“梳洗”半個小時!自己反覆的催,孩子則一臉的不耐煩,一天的開始常常在自己的“吼叫”中度過。

當我們建議她別管更別吼,把早上的自主權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承擔遲到的後果時,這位媽媽卻焦慮的說:“他們早上要是遲到了,老師會罰抄課文!已經那麼多作業了……”

責罵、控制孩子是因為父母心太軟?硬起心腸不管他有時才是好教育

可憐天下父母心,多少孩子嫌媽媽不溫柔、整天嘮叨,爸爸滿口大道理、還動不動發火。可是他們真的不明白,父母會這樣發火、吼叫、嘮叨,其實是因為“心太軟”,不忍心讓孩子自己承擔犯錯誤的後果。

俗話說“不撞南牆不回頭”,孩子只有自己認識到問題,才能學會控制自己行為的經驗。這種自內而外的控制,心理學上也叫做“自控”或“內控”。

但家長們不捨得讓孩子遭受那些看起來完全“沒必要”的挫折,於是提前幫助孩子規劃好行為,命令他們做“對的事”,約束他們做“錯的事”。這種從外向內的控制,也叫做“他控”或“外控”。

當孩子接受過多的照顧和約束,他的心理控制源就會向控方向轉變。這正是家長們不忍心讓孩子犯錯誤而導致的最大問題。

責罵、控制孩子是因為父母心太軟?硬起心腸不管他有時才是好教育

1、外控讓孩子變得遲鈍

“我們家小宇特別遲鈍!讓他端個湯,灑出來了,他就站在那兒不動了!也不知道把手裡的碗放下,也不知道把灑出來的湯擦掉!我都懷疑他是不是傻?“

責罵、控制孩子是因為父母心太軟?硬起心腸不管他有時才是好教育

習慣於“外控”的孩子,凡事都會等一等,因為他不知道這件事兒是需要自己去解決的。當遇到“危機”,他不會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而是習慣性的做兩件事:第一,等父母來處理;第二,做好被罵的心理準備。

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許多孩子在打翻杯盤的時候,會突然愣住看著父母,而不是快速反應如何解決問題。

有個笑話,把這種情況解構得非常到位。

一位牧師遇到海難,落水後他開始祈禱上帝來救他。期間飄來一塊木頭,他沒有理會:“上帝會救我!”;遠處又駛過一條小船,他也沒呼救:“上帝會救我!”;直至來了一家直升飛機,牧師卻沒有爬上繩梯,“上帝會救我!”

毫無意外的,這位牧神很快“見了上帝”,當他對上帝抱怨:“我如此虔誠,你為什麼不救我?”

上帝委屈的說:“我給你送了一塊浮木、一艘小船,甚至還派了一架直升機!”

這是個笑話,意義卻嚴肅到殘酷。當一個孩子習慣於等著“上帝一般”幫他控制好一切的父母,他也可能會像那位牧師一樣,對人生中的機會視而不見,最終“沉入海底”。

責罵、控制孩子是因為父母心太軟?硬起心腸不管他有時才是好教育

2、外控的孩子更容易“成癮”

國內的一些研究表明,高外控者更容易產生焦慮、抑鬱的情緒。他們不相信成功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反而更相信外部的“神秘力量”,這種神秘力量可能是運氣、權威或者其他一些虛幻的精神力量。這使他們更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更容易“成癮”。

這一論點得到了藥物成癮研究的數據支持,而對於孩子身上常見的網絡成癮、遊戲成癮或者吸菸行為,也具有較為普遍的適用性。

心理學專家武志紅曾在某次訪談中提到,父母的控制過多會讓孩子一方面強烈的抵抗父母的管束和控制,另一方面又極度的依賴父母,因為他們無法形成自我把握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可以看到,習慣於外控的孩子,內心充滿了矛盾,他們因為總被父母約束、指責、控制而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在孩子玩手機停不下來的時候,他一方面不相信自己能夠控制時間,等著父母來阻止他;另一方面,又準備好在父母阻止他的時候發起戰鬥,以表現自己的獨立。這就是許多家庭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衝突時,孩子的矛盾心理。

責罵、控制孩子是因為父母心太軟?硬起心腸不管他有時才是好教育

3、外控讓孩子變“慫”

每次看到學校裡的霸凌事件,都讓人氣憤。不過仔細觀察您會發現,許多霸凌事件都並不是一個人高馬大的學生欺負瘦弱矮小的學生。他們在身材上往往看起來沒什麼差別,甚至有時候“傻大個”一樣被矮他半頭的學生欺負。

這是因為在霸凌事件中,那些挨欺負的孩子並不是身材矮小,而是心理矮小懦弱。

《不管教的勇氣》中說:批評會讓孩子變得懦弱。

這是因為外控強調的是聽話、順從:你只要聽話,就可以避免錯誤、避免被批評責罵、避免傷害。

當孩子在學校裡遇到跟父母一樣“強勢”的同學,外控的習慣讓他選擇“順從”,即使他在身材上並不輸給人家,卻總是顯得那麼“慫”。

責罵、控制孩子是因為父母心太軟?硬起心腸不管他有時才是好教育

“難道你明知道他這樣做是錯的,會有很糟糕的後果,難道還不能說,要由著他犯錯?”

每次談到這裡,都會又家長忍不住這樣問。但事實的確如此,您當然可以提醒孩子,但是卻不能代替他們做決定。

上小學的星星跟同學“顯擺”自己有零花錢,要把自己辛辛苦苦攢了半年多的300元錢帶到學校去。奶奶看到了,堅決不讓帶,孩子則因為這事兒,生起悶氣來。

責罵、控制孩子是因為父母心太軟?硬起心腸不管他有時才是好教育

相比之下,星星媽媽的方法就聰明多了,她先告訴孩子奶奶的話有道理,希望他可以考慮。不過零花錢是他自己的,可以自己做決定。儘管她知道,孩子很可能會把錢弄丟,還是硬著心腸讓孩子自己去承擔風險。

聽了這樣的話,孩子高興了,第二天把所有錢都帶去了學校。結果,真的丟了。

面對傷心的孩子,媽媽沒說一句“早告訴你”這樣的話,她只是擁抱、安慰孩子:”丟了這麼多錢,誰都會很傷心。“接著還給孩子講了自己丟錢的經歷。等孩子平靜之後,還講了“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道理。

從此以後,無論是春遊秋遊,孩子只會帶10元左右零花錢,再沒把所有錢都帶在身上。

責罵、控制孩子是因為父母心太軟?硬起心腸不管他有時才是好教育

在這個真實案例裡,奶奶因為不忍心孩子把錢弄丟併為此傷心,試圖先控制孩子,但事實上只起到反作用,孩子既沒有理解為什麼不能帶所有錢,又覺得奶奶不信任他、不理解他。

而聰明的媽媽硬起心腸,不去命令孩子,讓他自己做決定。孩子真的丟了錢之後,也沒有責怪孩子,這讓孩子知道,對於“保管零花錢”這件事兒,完全是自己的責任。

在聽過媽媽的“丟錢”經歷後,孩子知道這雖然很讓人難過,但丟錢也不是世界末日,畢竟媽媽也丟過。然後他就有心思思考,真正得到了“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的經驗。不但如此,孩子跟媽媽的關係也變得更密切了。

責罵、控制孩子是因為父母心太軟?硬起心腸不管他有時才是好教育

有些家長覺得,300元是個小事兒,當然可以如此。但是面對考試、升學這樣的大事兒呢?也能由著他碰壁嗎?

只有我們能在孩子小時候放棄對300元的小事兒的控制,才能讓他們在面對三千、三萬的時候知道如何把握,而只有形成了“內控”的能力,孩子才能夠自己把握考試、升學這樣的大事兒。

家長想要從小到大一路控制下去,什麼時候又是個頭呢?到了孩子成人之後,習慣“外控”的他們又往往會在人生更大的事兒上不知所措?

我是@楓糖媽媽,多平臺育兒領域優質原創作者,多平臺簽約作者。專注於男孩養育中的心理成長、教育心理,幫助您不打不罵、不生氣,提升孩子的責任感、自制力和學習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