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渴望被父母讀懂,家長的不理解讓孩子孤獨,父母需要做功課

大家好,我是天天,和你高興和大家見面,歡迎大家閱讀。

孩子不聽話,有的媽媽就會說:“你怎麼這麼不懂媽媽的心?”一句話,道出了媽媽的無奈,也看得出媽媽的焦急。可是,孩子也是有同樣感覺的,如果給他一個開口的機會,相信很多孩子也會說一句:“媽媽什麼時候才能懂我的心?”不被理解的孩子,其實非常難過,媽媽的不接納、不理解,會讓他產生孤獨感,產生不安全感,可是其又沒有別的辦法來解決,“不聽話”就成了他最直接的反抗手段。

孩子渴望被父母讀懂,家長的不理解讓孩子孤獨,父母需要做功課

舉個例子來說,就好比是電腦被輸入了錯誤的密碼或指令,不管你按多少次“確定”,它都不會通過並開始運行,只有你真正瞭解密碼或指令的構成,並準確輸入進去,才能讀取其內在更多的信息。不知道孩子內心在想什麼的媽媽,可能算是一種活得比較自我的媽媽。這樣的媽媽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孩子渴望被父母讀懂,家長的不理解讓孩子孤獨,父母需要做功課

比如,孩子不認真學習,媽媽想的可能是:“他不認真學習,就沒有好成績,我的努力就白費了,我付出了這麼多,我覺得自己很委屈,他怎麼能不聽我的話?這就是不孝順。如果我教育不好他,我就會受到指責,在外面我也會臉上無光……”這些想法無一不是以“我”開頭的,正是這種將“我”的情緒擺放在首位的做法,才使得很多媽媽將教育當成了“滿足自我”的一種行為。

孩子渴望被父母讀懂,家長的不理解讓孩子孤獨,父母需要做功課

一旦將注意力放在“滿足自我”之上,媽媽自然也就看不到孩子的內心,就會錯過孩子不認真學習的原因,錯過他內心真實的想法,反而只注意他不認真學習的表象,並致力於糾正這個表象。如此一來,媽媽努力的方向就出現了偏差,很容易出現“為了治標而治標”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地去要求孩子,苦口婆心地去勸說孩子,用自己的辛苦去“感染”孩子……結果教育的目的就會變得很狹窄,變成只想著讓孩子迅速回歸我們認為的“正途”,若是孩子依舊不肯聽話,或者說越來越不聽話,我們反而會越來越壓抑,家庭氣氛也將因此變得越發緊張。

孩子渴望被父母讀懂,家長的不理解讓孩子孤獨,父母需要做功課

這其實就是個惡性進展,它甚至都不是循環,如果做媽媽的永遠都走不進孩子的內心,孩子也將對媽媽逐漸封閉內心。長久下去,媽媽越來越不瞭解孩子,孩子也將越來越抗拒媽媽的教育,兩個人會越發疏遠,關係自然也會逐步惡化。所以,如果孩子不聽話,作為媽媽來講,比較成熟的表現應該是這樣的:先放下自己的要求,平靜一下,去問問孩子是怎麼想的。就好像是家裡買了新的器具,不管是安裝還是使用,我們都不可能憑藉自己的想法去完成,也許一開始知道一個皮毛,但遇到問題,就一定要去看一看說明書。

孩子渴望被父母讀懂,家長的不理解讓孩子孤獨,父母需要做功課

同樣的道理,孩子的內心世界就是解讀他整個人的“說明書”,如果你不讀,就永遠都不懂,也就不知道應該怎麼和他去相處,你的教育也將永遠踩不到點子上。事實上,孩子這句“媽媽什麼時候才能懂我的心”的抱怨,也是一種期待,他期待在“什麼時候”,媽媽能夠願意走進他的心,也期待著媽媽能夠理智地看待他的內心。

孩子渴望被父母讀懂,家長的不理解讓孩子孤獨,父母需要做功課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在人的所有情緒中,最強烈的莫過於渴望被人重視。”怎麼算是重視?不是一句“我知道了”,而是要真的走進去。而且,媽媽要走進去的,是孩子的內心世界,不是一個成年人的內心世界。所以,走進去的你,帶著怎樣的看法,有著怎樣的評價,對孩子也會產生各種影響。顯然只有進行正確的關注,只有進行契合孩子需求的關注,孩子才願意一直向我們敞開心扉。

孩子渴望被父母讀懂,家長的不理解讓孩子孤獨,父母需要做功課

可見,要滿足孩子的期待,要做一個真正瞭解孩子的人,也是媽媽們的一項重要“功課”。隨著孩子的成長,媽媽要怎麼走進去、怎麼深入,都是需要認真體會和琢磨的。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今天就聊到這裡,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身邊更多的人,歡迎加入,記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