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们的“匠心”事业?

海南粉、抱罗粉、后安粉……日复一日,一碗碗米粉点亮了海南人的生活。对很多海南人来说,呲溜呲溜地嗦完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一个早晨才显得充实和完整。但你知道吗?每天要吃的一碗粉,看似简单,却蕴藏着一个个独特的匠心故事。

七旬阿公的文昌抱罗粉

在文昌,最为著名的当属抱罗粉,位于文南老街的“望城抱罗粉”是数一数二的老店。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们的“匠心”事业?

位于文昌文南老街的“望城抱罗粉”店。


1989年,在文昌汽车修理厂做保卫的王绥民办理停薪留职,在文南老街开了一家茶店。由于文昌的茶店越开越多,生意便没那么好做。于是,王绥民决定前往抱罗镇拜师,向一位抱罗粉三代传人学习做粉,并将师父请到店里坐镇,转型专门做抱罗粉。

过去的抱罗粉也属于粉汤一类。王绥民研究将卤汁和粉干拌,配以瘦肉丝、牛肉条、花生仁等佐料,让腌抱罗粉一炮而红,广受食客们欢迎。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们的“匠心”事业?

香气四溢的腌抱罗粉。

王绥民说,师父的家人早在1949年以前就开始做抱罗粉,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抱罗粉开始向抱罗镇以外的地方传开。从开抱罗粉店迄今,王绥民都遵循师父所教授的方法做粉,保证配料的一致性,口味一贯独特,因而也吸引了众多食客,望城抱罗粉也开始蜚声国内外。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们的“匠心”事业?

“望城抱罗粉”的腌粉深受当地居民喜爱。

逢年过节,是“望城抱罗粉”生意最好的时候,最多时一天可以卖出1000多斤粉,并还招待过不少华人华侨和外国友人。大陆游客也常常“闻香”而至,到文昌来一品望城抱罗粉。

王绥民告诉小嗨,过去一直坚持手工压制粉条,但后来销售量逐渐加大,无法满足需求,便开始在外购买粉条,“粉条的味道其实是差不多的,主要是炒出来的配料要注意火候,卤汁也要严格按照配方烹制。”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们的“匠心”事业?

“望城抱罗粉”的特制卤汁。

近30年过去了,“望城抱罗粉”为他攒下了丰厚的家底,但王绥民也已成为71岁的老人,终究要面临“退休”。他遗憾地说:“子女都有自己的工作或是生意,我老了也做不了多久,以后这家很可能要转让给别人。”

无论这家“望城抱罗粉”日后存在或消失与否,它都给人们留下了对抱罗粉独特的回忆。

海口世伯的龙塘粉

不过,在海口龙塘镇经营了多年“龙塘粉”的王世伯,并没有王绥民的后顾之忧。

龙塘粉同样由大米制成,口感滑弹、米香味浓,在海南众多米粉中独树一帜。与腌抱罗粉相似,它也是加入秘制卤汁及花生米、牛肉干、酸菜、芝麻等配料拌食。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们的“匠心”事业?

王世伯和他的“世伯百年粉店”。

从14岁起,王世伯就随父亲学习做粉。谈起家里做粉的历史,王世伯指向店内悬挂的一幅画:“过去我们家人卖粉,就露天支个摊子叫卖,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5代了。”

由于做的粉地道、味美,王世伯十多年前被广州的酒家老板请去做粉,吸引了很多广州食客的味蕾。在将做粉的技艺传给他人之后,王世伯2011年回到老家龙塘镇,将自家的房子改造成粉店,开始专心自己做粉。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们的“匠心”事业?

正在忙碌的王世伯。

在王世伯的粉店里,一个橱柜分外惹眼。这个橱柜摆放着祖辈做粉的用具,椿芝麻具、制粉筒、粗盐壶、公鸡碗等一应俱全,仿若在叙说着王家做粉的历史。过去从祖辈开始用的米磨,已经用坏了好几个。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们的“匠心”事业?

王世伯祖辈做粉的工具被摆放在店里的橱柜中。

对王世伯来说,一碗龙塘粉蕴藏着百年手艺,承载着祖辈几代人的匠心,用心做好每一碗粉,用心善待每一个人,大家品的是味道,自己做的是情怀。所以他在朋友建议下,注册了“世伯百年”的商标,希望能将粉店永久传承下去。

现在他的大女儿在邻近的龙桥镇也开了一家“龙塘粉”店,还有两名子女在龙塘镇的店里帮忙。每天凌晨3点,王世伯和家人都要起早制粉。

天微亮,“世伯百年”粉店所在街道开始热闹起来,赶来吃粉的人络绎不绝。晚些时候,还有来自海口城区的市民来光顾。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们的“匠心”事业?

慕名而来的客人正在给“龙塘粉”拍照。

海口市民庄先生觉得,“龙塘粉”的味道在海口找不到,有牛肉、猪肉、花生、芝麻等调料,颇具特色,在海口基本上找不到这么好的小吃。所以他和朋友们经常从海口城区骑车过来,吃上两碗“龙塘粉”,再慢慢骑车回家。家在龙塘镇的郑宏忠说,他从小就吃王世伯做的龙塘粉,用的配料也很香。

在一些节日里,龙塘粉也成了宴席里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在海口羊山地区,人们结婚、老人过生日,或是建房子都要用粉。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们的“匠心”事业?

王世伯推动“制粉”用的石磨。

此前,王世伯还曾向相关部门申请将“龙塘粉”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没有达成。

但他并没有灰心。王世伯告诉小嗨,做粉的最主要目的不在于挣钱,而是要坚持做良心粉,不放任何有害的添加剂,以后慢慢将品牌做大,自然更受人们的认可。

武大毕业生的万宁后安粉

将分好的粉条倒入漏勺,放到开水中烫上一遍,随后装碗,放肉和粉肠,再倒入一大勺热气腾腾的猪骨汤,一碗香气四溢的万宁后安粉就“出炉”了。这个步骤,对“宗玉和后安粉汤”的老板吴宗霖来说,每天都要重复数百次,再熟悉不过了。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们的“匠心”事业?

老板吴宗霖正在制作后安粉。

顾名思义,后安粉汤出自万宁后安镇,它从小镇“走”出,香飘海南,成为上班族、学生和老人们的必选早餐之一。

2009年,吴宗霖从武汉大学毕业进入职场,但是长期的奔波劳碌,令他转向创业的道路。做些什么生意呢?此时他想起了自己家乡著名的后安粉汤。

海南人每天早起,总要吃上一碗海南粉、抱罗粉或是后安粉汤,这是一种强劲的“刚需”。

2013年,吴宗霖在海口市双拥路盘下一间店面,开了一家名为“后安粉汤王”的早餐店,专门售卖后安粉汤。

店面位于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学生们上学的必经之地,所以每天上午6-8点是店里生意最火的时段。不少附近居民、上班族都到“后安粉汤王”光顾。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们的“匠心”事业?

吴宗霖的后安粉店顾客盈门。

谈起做后安粉,吴宗霖认为,后安粉所需的汤底要用猪骨等原料熬制,是粉汤最重要的原料,也是最需要用心去做的部分,“做粉汤,需要融入些‘匠心’。”

因此,吴宗霖每天都要到附近的菜市场去采购猪骨、猪肉等,经过挑选,他只和信得过的猪肉档合作,让档口给他留下最好的食材。他说,调料也只用在超市能买到的品牌,这样才能把好食品安全关。

“后安粉汤王”一天最多时卖出600多碗粉汤,耗粉240多斤。2017年,吴宗霖盘下了隔壁更大的店面,重新装修,装上空调,以让食客们能在更好地环境下用餐。他向工商局注册了品牌“宗玉和”,并在另一条路开设了分店。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们的“匠心”事业?

吴宗霖注册了品牌“宗玉和”。

他告诉小嗨,粉店刚上线美团外卖时,曾有一位老客在1个月时间里下单20多次。

吴宗霖认为,做粉除了要做良心粉,还要做到公平公正,每一碗粉都要经过称重,精确到克。在上粉时,一律小学生优先,“因为孩子们吃得慢,所以要让他们优先,否则会迟到。”吴宗霖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