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琉球等於放棄海上霸權,淺析明朝海洋朝貢體系衰落的原因

中國曆朝歷代都不可能全力面對海洋,最主要是有註定的地緣政治原因,秦漢至明,中國一直致力於防禦北方遊牧民族,雖然在宋元兩朝,頻繁的海貿使中國對海洋國家有了初步瞭解,但始終沒有形成海洋宗主國的戰略格局,這個局面隨著明朝的建立逐漸得到改善。

1405年,靖難之後的明成祖朱棣派出鄭和率領右兩萬多士兵組成的龐大船隊,開始了他大航海的貿易之旅,這不僅是中國首次溝通大陸與海洋的長途貿易,更是整個人類的首次世界航行,具體來說鄭和的長途貿易是基於幾個目的。

  • 第一、維持明朝貨幣信用。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包括銅在內的貴金屬產量很低的國家,在經歷了元末戰亂之後的明朝更是嚴重缺乏貨幣,因而在國家貨幣信用不能確立的時代,朱元璋建設性的採用了“寶鈔”代替金銀銅作為貨幣,並強令實行於全國。然而,脫離了“金銀本位”的這種紙鈔濫發成災,到了永樂初年,價值已然不存當初十之二三,於是鄭和帶著這個任務,採用了以物易物的方式,到海外實行貨貨交易,用大量的海外珍品來刺激國內的商業交換,從而穩定“寶鈔”的貨幣信用。

放棄琉球等於放棄海上霸權,淺析明朝海洋朝貢體系衰落的原因

明朝為中心的海洋朝貢體系

  • 第二、宣揚“天下觀”的海權意識。

中國的海洋觀念,向來是“德居四海”、“以德治海”,這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海洋和海權意識,它使得航海更像一種政治行為、文化行為,而不是西方國家的“探險”和“掠奪”,這樣做的原因一來是當時中國的海洋強權無可匹敵,沒必要使用武力讓其臣服。二來是以貿易作為武器就可以收買藩屬,這也顯然是一種資源的優化使用。

  • 第三、打擊海盜,綏靖海疆。

雖然鄭和七次下西洋都被稱之為“和平之旅”,但長途貿易必須要有武力的保障。正如後來的強盜“東印度公司”一樣,長途貿易往往會伴隨著戰爭,所以鄭和在海洋貿易時,戰爭總是避免不了的,因而明朝船隊的出海,更像是一種宣揚武力,一種戰略威懾。

在以上三者中,我們可以看出,貨幣信用與海洋貿易的關係又是重中之重,本著一切為了經濟發展的思想,鄭和開始了他七次西洋以及南洋的大航海之行。

隨著1433年明朝中止了繼續向海洋的探索,但無論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明朝依然面臨既要在東南沿海發展海貿,又要大規模打擊海盜的狀況,於是通過建立一個“海洋朝貢貿易體系”來代替之前的鄭和遠洋貿易。它的實質,一是依明朝購買力為基礎的海外貿易分配機制,二是通過設立“設立海上貿易中繼站”的方式,以中小型海船代替巨輪遠洋貿易,明朝東南的島國琉球就這樣走進明朝的視野。

放棄琉球等於放棄海上霸權,淺析明朝海洋朝貢體系衰落的原因

鄭和的遠洋貿易

從朝貢國到“明朝海上貿易中繼站”,琉球身份的轉變。

明朝建國之初,為了抑制沿海地區居民與倭寇海盜互相勾結,甚至可以說是抑制沿海官商勾結,於是朱元璋實行的“海禁政策”,並規定民間“片板不得下海”,民間商人的海貿受到限制後,明朝政府就需要尋找一個能替代海商嚮明朝政府提供南洋西洋各國物產的固定海外貿易渠道。

明朝政府建國之初,對於硫磺的需求是格外強烈的,故而擁有著硫磺礦產的琉球島國,成為明朝最重要外藩國,這些史實在1570年建造的琉球國鍾銘文上有著詳細記載。

琉球國者,南海勝地也,而鍾三韓之秀,以大明為輔車,以日城為唇齒,在此二中湧出蓬萊仙島。以舟楫為萬國之津樑,異產至寶充滿十方名剎。

《明史》也記載,“

琉球居東南大海中”,從明洪武五年開始,琉球中山、山南、山北三個分立的地方政權便開始嚮明朝朝貢,他們主要向大明輸入硫磺、戰馬等戰略物資,明朝則提供瓷器、絲綢和鐵器等商品。

放棄琉球等於放棄海上霸權,淺析明朝海洋朝貢體系衰落的原因

琉球國範圍

1416年,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山北,1429年又征服山南,從而形成了統一的琉球亡國,從此後每一代琉球王都需要明朝冊封任命,1470年琉球大臣金元篡位自立,但也依然維持尚王姓不變,確立了合法性,因而得到了明朝的冊封。

在結束了明朝的大航海之後,明朝政府把目光轉向琉球。從海洋戰略上看,琉球處於中國浙江、福建與日本的要衝,要想購入海外各國物產,琉球國是明朝“海上貿易中繼站”的不二選擇。日本學者村井章介對此也頗為肯定,他認為琉球中轉貿易的效果,顯然要比鄭和動輒萬人的遠洋貿易更為經濟而持久,並且這種中轉貿易的規模,也遠遠超出了鄭和遠洋貿易。

就這樣,琉球成為明朝海貿的中繼站,在1450年到1550年之間,琉球依靠著這個身份,與朝鮮、東南亞、日本、甚至西洋國家等進行貿易,使其迅速積累的龐大的財富,其王國之富裕,堪比地中海地區的熱那亞。同時在明朝的支持下,琉球的軍事實力得到加強,尚真王進一步進行了領土擴張,從而將疆域推進到沖繩島八重山附近。

強大起來的琉球也可謂是明朝的最忠實的藩屏,特別是在對待倭寇上,曾多次積極配合明政府打擊倭寇,《明史》記載很明確。

(嘉靖)三十六年,倭寇自浙江敗還,抵琉球境。世子尚元遣兵邀擊,大殲之,或中國被掠者六人,至是送還……隆慶中,凡三貢,皆送還中國漂流人口。

琉球作為明朝海上貿易中繼站,除了自己積累了大量財富外,也沉重打擊了活躍在東海南海上的海盜,另一方面,更是直接威脅著日本德川幕府的傳統利益。隨著明朝北方少數民族威脅的降低,中國將貿易中心轉向北方,琉球國的歷史發生了逆轉。

放棄琉球等於放棄海上霸權,淺析明朝海洋朝貢體系衰落的原因

琉球國進貢船

明朝貿易中心的北移,琉球國作為藩屬地位降低,遭至滅國之禍。

1570年,明朝北方的蒙古俺答汗正式嚮明朝稱臣,自此北方蒙古人與明朝戰爭對峙狀態不復存在,該事件對明朝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種種原因導致琉球國海上貿易中繼站的地位急劇下降,其原因如下。

首先、北方邊貿的發展使明朝對於南洋物產需求降低。

代替明朝與蒙古人之間曠日持久戰爭的是邊貿互市的大規模展開,長期困擾漢人政權的馬匹問題,也在俺答汗稱臣之後得到了解決。由戰爭走向和平,意味著明朝對琉球國的硫磺、戰馬等戰爭物資下降,北方邊貿對物品的進口以及輸出更具有便利條件。

其次、南方的外貿重點由琉球國轉向菲律賓及美洲。

美洲白銀流入明朝結束了中國曆朝歷代以來缺少貴金屬的窘境,明朝再也不用擔心貨幣流失給政府的貨幣信用帶來威脅,對於明朝而言,南洋的香料逐漸成為明朝與金銀等貴金屬一樣的硬通貨,明朝政府更願意以中國瓷器絲綢等換取這些可以用來當錢用的香料。

最後、明朝政府“海禁政策”的進一步加深。

明朝政府手握大將白銀,將貿易中心從琉球轉到北方各地的軍事重鎮,主要目的是“德化及於代北”,說白了主要是為了徹底解決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但對南方的海上貿易則作出了進一步的限制,不僅不讓民間“片板不得下海”,就連官府水軍也無“戰要之事”,不得下海。

這樣下來,極大的影響了琉球國在以明朝為核心的朝貢體系中的地位,這也使長期覬覦琉球的日本有了重要的戰略機遇。

放棄琉球等於放棄海上霸權,淺析明朝海洋朝貢體系衰落的原因

永樂帝時期萬國來朝盛景

早在琉球國擴張領土至沖繩島時,德川幕府下的大名島津義久曾寫《呈琉球國王書》中說:“貴國之地鄰於中華,中華與日本不通商舶者,三十餘年於今矣”,並報怨明朝“施德不均”,迫切希望藉助琉球,嚮明朝轉達日本的朝貢要求。

然而,明朝似乎對日本有所偏見,並沒有對他提出的要求作出反應。於是在1609年島津家臣率軍士三千人開始對琉球國的征服,不久之後琉球國落入日本之手。雖然亡國,但日本此次發動戰爭的目的並不是佔領琉球,而是通過控制琉球,來加入明朝貿易的朋友圈,妄圖在明朝朝貢中“使琉球得虛名而日本的實利”。

然而朝貢本身就是分享中國購買力市場的好處,相對於周邊國家熱衷於嚮明朝朝貢,明朝對於這些朝貢國家的接納卻不甚積極,在得知薩摩人入侵琉球國之後,就以“琉球新經殘破,財匱人乏”為由,拒絕了日本藉助琉球的朝貢申請,並命其“

俟十年之後物力稍完,然後復修貢職未為晚也”,於是德川家康苦心經營的中日朝貢關係正常化就此破產,而琉球國在薩摩的裹挾下,從此衰敗。

放棄琉球等於放棄海上霸權,淺析明朝海洋朝貢體系衰落的原因

明朝接待番邦來使

明朝政府放棄琉球,徹底放棄了海上霸權,海洋朝貢體系就此衰落。

琉球對於明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既有地緣政治的重要性,更有地緣經濟的重要性,琉球地位的喪失,終於造成明朝海上局勢大變,明朝不僅在南海失去了宗主國的地位,更是令海洋朝貢體系走向衰落。當然,今天看來造成明朝海洋朝貢體系的原因是複雜的,不能用琉球簡單概之。

  • 明朝貿易重點的變化,是海洋朝貢體系衰落的內因。

中國自秦漢之匈奴到隋唐之突厥,主要競爭對手是蒙古地區甚至是中亞國家,而明朝推翻元朝蒙古人的統治後,情況更是如此。但隨著蒙古汗嚮明朝的的臣服,表明了和平貿易成為主題,對抗戰爭已成為過去,這就為雙方大規模貿易造成了良好的政治基礎和地緣基礎。

1570年時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這一年明朝在東起遼東,西到甘肅的明蒙邊境設置了四十多個各種形式的貿易場所,各種商品通過晉商自遼東到俄羅斯,或者通過自中亞國家到蒙古,源源不斷流入明朝市場。

明朝國家購買力的重新再分配,重點側重於陸地,那麼以琉球為中繼站的海上購買力則相應隨之下降,這就直接造成了以琉球為中繼的海洋朝貢體系的整體地位下降,這是內因。

放棄琉球等於放棄海上霸權,淺析明朝海洋朝貢體系衰落的原因

被明朝冊封的琉球國曆任國王

  • 歐洲的大航海活動自己海盜的猖獗成為海洋朝貢體系衰落的外因。

隨著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大航海活動,世界海洋體系發生鉅變,美洲白銀的大規模出口,中國不再擔心海外貿易會造成貴金屬的流失和貨幣信用的崩潰。鑑於這一點,明朝實行了著名的“

隆慶開海”,這也是明朝對大航海時代降臨的回應。

但明朝開海之後,商品並不以原來的戰馬和硫磺為主,而是以貴金屬香料寶石等為主,明朝又形成了新的海洋貿易路線福建——菲律賓——墨西哥,而在這個貿易路線中,馬尼拉充當了新的中繼站,琉球的重要程度大為降低。同時葡萄牙佔領了與明朝建立了朝貢關係的馬六甲,影響逐漸增大,從另一方面破壞著明朝的海洋朝貢體系。

對於明朝海洋朝貢體系的破壞,不僅僅是大航海時代的歐洲人,東海南海上日益猖獗的海盜也是罪魁禍首之一。由於明朝在1433年後停止大航海,甚至大型船隻都不允許建造,明朝海洋影響力逐漸減弱,軍事真空更使明朝對海洋國家的威懾力也不復存在,海盜頻繁出沒於中國沿海地區,海洋朝貢國家想要對明朝朝貢,必須要等到海洋局勢平穩才能實施,比如琉球尚寧王即位十幾年後才得到明朝冊封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放棄琉球等於放棄海上霸權,淺析明朝海洋朝貢體系衰落的原因

海洋國家的朝貢

  • 東南沿海宗族勢力向海外的發展也是明朝海洋朝貢系統衰落的重要原因。

中國的封建王朝,地方基層治理主要依靠宗族勢力,明中期以後,國家缺乏深入基層的能力,東南沿海宗族勢力膨脹,逐漸形成了新形式的海盜。他們不僅以海盜為業,更開始進行了宗族擴張的海外移民過程,與西方國家武力殖民不同,它持續時間長,擴張較為溫和,更有“閩人三十六姓”這種官方外派的移民,成為朝貢各國中的精英人士。

另外在海外貿易過程中,東南沿海宗族勢力通過走私與海盜息息相關,其代表人物是王直、許棟、鄭成功等。

無論是移民到各國的精英也好,成為海盜的宗族勢力也罷,他們極大的利用了宗族國家內部的離心力量,“只有家族而不知有國”,從外圍瓦解了明朝的海洋朝貢體系,這是人為因素。

放棄琉球等於放棄海上霸權,淺析明朝海洋朝貢體系衰落的原因

隆慶開海盛況

結語:其實在明朝統治者來看,海上貿易並不是真正利益所在,在他們看來,更多的是一種政治態度,是一種禮儀和臣服,而北方遊牧民族和貴金屬流失的問題的解決,徹底使明朝政府倒向了傳統的陸地交易,到手的海洋霸主之位就這樣輕而易舉便棄之一旁,給後世帶來了非常消極的影響。

參考資料:《明史》、《琉球國鍾銘文》、《海洋視角的戰國日本》、《琉球王國的興衰》、《與琉球王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