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記得給孩子“留白”,讓孩子學會“自己玩”

現在年輕人的健身圈兒裡流行著一句話:自律方可自由。

然而,在第一個14天熬過去之後,就有人開始感嘆:夢寐以求的自由來了,似乎並不那麼美妙。整天除了吃就是睡,漫無目的,快宅出神經病了。

而放縱的娃也並非想象中那麼歡樂,沒有戶外時間、沒有興趣班,更沒有朋友,反而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不愛吃飯、愛發脾氣、專注力下降……

每天都要與娃發生N次大戰,娃簡直倒退得沒個人樣、不忍直視了。

一定要記得給孩子“留白”,讓孩子學會“自己玩”

有媽媽說,娃天性就是貪玩的,做到自律很難呀,所以,找到成因和方法就是我們的第一任務

01

正常的作息規律已被打亂

這才是最糟糕的事,原本培養了一學期的作息好習慣,不出3天就被“假期”輕易打敗了。

晚上不睡、白天不起、叫醒有起床氣,以前娃可不這樣啊!

其實,很多孩子晚睡是受大人晚睡晚起作息影響——反正第二天不用早起,乾脆就晚睡吧,漸漸就成了熬夜衛冕冠軍。

但是!晚睡對娃的危害,你造嗎?

首當其衝,就是身高,孩子的身高除了遺傳,還有30%取決於外在因素,其中睡眠對身高的影響排名第一,因為在睡眠中會分泌出生長激素,分泌得越多,就越有助於孩子生長。

▼來看下這張圖:

一定要記得給孩子“留白”,讓孩子學會“自己玩”

  • 一歲之後寶寶的腦垂體很忙,它不會一天24小時都分泌生長激素。它分泌最多的兩個時段,分別是21:00-1:00,5:00-7:00,晚上22點前後會到達頂峰,6點左右還有一個小高峰,如果在這兩個時間段內,娃沒有睡著,或者已經醒來,它也不會繼續分泌!

所以想要晚9點就開始有足量的生長激素,8點上床一點也不早啦。

改善方法:堅持按時哄睡

娃是一種永遠都玩不夠的“生物”,So,大人的主動引導很關鍵。

但如果客廳裡在熱熱鬧鬧的嗑瓜子、看電視,想單獨把娃按進房間哄睡,基本不可能完成。

所以,家庭成員的作息最好也能適當配合。

不妨在娃進入睡眠程序之前,家庭成員就減少動靜,房間的燈光也儘量關閉或調暗,給他營造一種靜悄悄的入睡氛圍。

大人實在早睡不著的,可以等娃睡安穩之後再起來活動嘛!

我家兩小隻睡著差不多在晚上九點左右,放倒娃,老母親再開始自己的夜生活,完全不晚啊!!

02

過度放縱屏幕時間

有時候咱為了偷懶,會和娃用看電視或者玩手機的方式來消遣時間。

之前曾和大家聊過給娃看電子設備的問題。

數據顯示:屏幕時間過長,會影響兒童的大腦結構——每天使用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超過7個小時的孩子,大腦皮層會變薄。

一定要記得給孩子“留白”,讓孩子學會“自己玩”

△來源: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公平神經影像實驗室

有人解讀,大腦皮層變薄會導致寶寶智力降低和認知能力的下降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則揭示了其他影響:每天在屏幕上花費兩個小時以上的孩子,在思考和語言測試方面得分較低

總體來說,過多的屏幕時間對孩子來說,肯定是有害無益。

所以,控制時間非常重要

很多媽媽都說,大道理我都懂,可事實卻是:

  • 寶寶一看就半天,每次關電視都是場硬仗!
  • 每天都是拉鋸戰,說好了再看一集,到點關機還是哭!!
  • 我娃為了看電視已經廢寢忘食了,再這樣下去,他就要廢了。

看動畫片這件事,本來只是拿來給娃消遣,老母親也稍微喘口氣,但一不小心就變成“請神容易送神難”

解決方法:尋找替代品+學會巧妙“關機”

想讓孩子真正遠離電子產品,就要多給他們尋找替代電子設備的東西。

說白了,就是咱們以身作則,主動遠離電子產品,和它們競爭。我們可以將看動畫片轉移到培養專注力的趣味活動,比如陪娃做手工、讀繪本、 玩玩具等等。

一定要記得給孩子“留白”,讓孩子學會“自己玩”

此外,還有一個終極大招,就是學會巧妙的“關機”

腦科學研究表明:

當我們人類沉浸於電影或遊戲時,我們在精神上處於另一個世界。

屏幕對我們的大腦來說是催眠的,光線、聲音和圖像的節奏使大腦進入流動狀態。

在這些時刻,我們的大腦會產生多巴胺,這是一種緩解壓力和疼痛的神經遞質。

這種狀態讓人感覺良好,不想做任何其他事情。

我們當然不希望情況有所改變。

所以,這就是為啥不管大人還是孩子,一看電視就上癮。

當孩子沉浸其中時,強制且突然的關掉電視,身體中的多巴胺水平會快速下降,沒有任何預兆,這確實能在身體中產生一種類似疼痛感的感覺。

雖然你沒有真的打他,但是從神經學的角度講,這就是他的真實感受。

所以,某種層面上來說,強行切斷對孩子是有害的。

如何正確的給娃關電視/手機,讓他哭鬧而是平靜的接受呢?

03

缺少假期規劃和約束

超長假期,最富餘的就是時間。

平時恨不得每一分鐘都不浪費的時間,如今也忍不住大把的揮霍了。

很多人都養成了一醒來已是10點了,刷牙洗臉吃個早飯就中午了,睡個午覺下午結束,一天就這麼渾渾噩噩的過去了,你都這樣了,娃還能幹啥?

一定要記得給孩子“留白”,讓孩子學會“自己玩”

但長久的缺乏規劃和約束的混亂生活,很容易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會更容易患得患失、亂髮脾氣。

所以,課代表忍不住向大家喊話了:都清醒一點吧假期終會結束啊!

解決方法:做好表率,幫娃做規劃。

最初放假那幾日,我們全家從大到小都在放飛自我。

隨著假期延長,反而感覺百無聊賴,更是無聊的幹啥啥沒勁,眼瞅著她煩躁無處發洩。

後來我需要在家雲辦公,既要工作,又要帶娃,除了壓榨一部分睡眠獲得更多時間,把有限的時間做最有效的規劃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沒想到正式規劃開始後,不僅自己的時間有了,娃也因為生活有條理、可視化,煩躁的心理逐漸平和起來。

人家也提升自己、幫我帶娃兩不誤。

總體來講,基本就是動-靜結合精細動作-大運動結合知識思維類-藝術想象類結合、獨立玩耍-陪伴玩耍結合

按照時間劃分,一份“平衡”育兒計劃表就出爐啦!

其他家庭成員的生活模式也被“同步”的井然有序,我每天安心做事的時間都調整出來不少。

或許,這就是做計劃表的魔力

你可能發現了,娃有很多獨立自主工作(自主學習+自主玩耍)的時間。

關於這一點,也有幾句話想說:

跟佛系媽媽不一樣,很多雞娃媽媽害怕孩子作妖和荒廢光陰,於是,費勁心力地幫孩子安排學習計劃,學習內容,從睜開眼的第一眼到上床睡覺,一秒都不想荒廢,娃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而現在每個家庭中,最不缺的,就是人手,每個人都有大把的時間,時刻都能有人在孩子身邊“陪玩”。

但是,想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記得給孩子“留白”,讓孩子學會“自己玩”

一定要記得給孩子“留白”,讓孩子學會“自己玩”

獨立玩耍,會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發現和力量。

會自己玩的孩子,不會日日喊無聊,不會時時發出“誰能陪我玩”的呼喚,他們有自己的目標和節奏,懂得專注一事,不亂於心。

孩子自己玩的時候,是他最可能遇見問題的時候。

  • 他想拿到高櫃上的罐子,卻夠不著;
  • 想吃餅乾,手卻撕不動袋子……

如果大人在身邊會怎樣呢?

  • 要玩具?我幫你拿!要吃餅乾?我幫開!

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根本不需要孩子去思考如何解決。

那他無形中就被剝奪了去找一個小板凳做臺階,或試著用牙齒撕開的動腦過程。

但如果沒人搶著幫忙,就需要孩子自己想辦法,創造性地思維就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

而且自己玩發現的樂趣,遠非父母陪伴能做所及。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裡說:

大致而言,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

簡而言之,就是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想要看出一個孩子有多優秀,就要看他如何處理一個人的時光。

所以,讓孩子學著自己玩會吧,這反而是最高的自由。

相反,一個沒有獨立玩耍能力的的孩子,是非常令人擔憂的,這對今後的的學業、事業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父母之愛,也要理性

長假宅家,你有啥帶娃高招嗎?歡迎評論區留言做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