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创九品中正制为何短命?明朝清朝也是九品官员制,为何国运昌盛几百年?

万里之外AkLzz


这个题目很有问题。首先,曹魏国祚不长,但九品中正制延续时间很长,国运和这个制度没有太大关系;其次,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明清的九品官员制完全是两码事,不具备任何可比性。


先把概念搞清楚,九品中正制,是曹魏始创的一种选官制度,是由中正官(也就是负责对人才进行品评的官员)将人才由家世、平行两方面进行“定品”,也就是确定等级的考核,最终认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也就是说,这是人才的一种考核成绩,而不是当官的级别。各地的人才用过这个“打分表”被授予不同的官职,品级高的授予官职的起点就比较高,品级低的就比较低。而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三年会重新定品,品级高的会升官,反之低的可能会贬官甚至丢官。


题主说的明清的九品官员制就完全不是这回事。明清(其实唐宋就是如此)的官员最高正一品,最低从九品,一共九品十八级,这个是官员的品级,好比我们现在说的“部级、厅级、处级、科级”这个九品决定的是这个官员的地位、待遇、俸禄,跟魏晋九品中正制评价人品家世是完全不相干的两码事。

所以如果一定要对比,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应该对应明清的科举制,这都是选官方法;而明清的九品官员,应该对应魏晋及之前的从周朝开始的“万石、二千石、千石、百石”等等,这都是官员级别。不能把选官制度跟官员级别做对比啊。

然后再说说九品中正制到底好不好。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改变了汉代的察举制。察举制,是地方官在各地选拔人才推荐做官。这个制度发展到后期最大的问题就是察举之权在少数官员手中。往往是甲官员推荐乙官员的侄子,乙官员推荐丙官员的外甥,丙官员再推荐甲官员的内弟。绕来绕去都是那些官员的子弟,而其他人才永远无法获得推荐。


曹魏设立的九品中正制就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除了官员子弟,平民庶族也得评级,大家都得评,而且是同一张打分表。相对而言,公平很多。当然,这个制度不是没有问题。之前说过,评品级是从家世、品行两方面考量,但到了后期,家世已经占了绝对优势地位,家世显赫的贵族子弟品行再差也是上品,寒族子弟品行再好也是下品。故而最后被隋唐科举制取代,但那已经是九品中正制创立四百年后的事情了。在其创立之初的曹魏时代,还是显现其优势的。虽然曹魏只有几十年国祚,但制度延续四百年,还是说明其影响力的。

至于曹魏的短命,主要在于主弱臣强,连续几个年轻皇帝,被司马家夺权。与制度没有特别大的关系。就像创造了更好选官制度科举制的隋朝,也是二世而亡,并不能说明科举制有问题。


伊耆角木


司马懿最后能够篡权成功,有两点主要原因:(1)司马懿的忍耐性,司马懿熬过了曹家三代君王;(2)曹家宗亲士族被打压,士族的成长和曹丕颁布的九品中正制有关。

在汉朝时期,选官的制度一般是举孝廉,举茂才,但是汉末天下大乱,人口流动非常大,这一制度被迫中止了。而当时的曹操又是一个求贤若渴的人,所以他发过三次求贤令,提出了唯才是用的办法,陈群曾极力反对。从表面上看,陈群和曹操对人才的人品要求上发生了分歧,其根本就是陈群在为士族争取利益。因为曹操此举,会让很多大寒门子弟有了发财的机会,以士族陈群等人为代表的利益就会损失。

  • 但是曹操去世之后,曹丕上登基,其用人方略,发生了180度大转弯。陈群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的选拔人才制度,在这个制度中各州郡可以选拔有知人之明的人,担任“中正”这一重要职位,负责人才的选拔,并将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种品类,然后由吏部便根据品级选定,给选拔出的人才授予官职。这一方法似乎公平公正,中正这个职位需要没有私心的人担任,但是这根本不可能实现。


各州郡选拔出来的中正,几乎都是当地的士族,或出身当地的豪绅,他们关系盘根错节,评定人才时,大多都是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公平公正更是谈不上。所以很快就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在曹操时期,被打压的士族,有一次崛起,并成了曹丕时期的主力,而在曹操时期兴盛一时的寒族,则被打压的无影无终。

而且曹丕在位时期,士族被重用的同时,被打压的不仅是寒门子弟,还有曹魏宗室及其嫡系。例如他掌权之后,最受信任和倚重的人,却都是司马懿、陈群这一群奸诈之人。

虽然九品中正制度是人才选拔制度的一种进步,但它使后来曹魏权利被架空,当然,这并不是否定了曹丕的能力,毕竟他自己估计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英年早逝,说不定他还有更好的计策,但可惜的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已经去世了。


公元前


九品中正制和明清的九品官员体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也没有可比性,不能混为一谈。

九品中正制,是在汉朝的察举制失去作用后,在科举制度没有创造前,朝廷为了能够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制度。朝廷设置中正官员,在全国考察和挑选人才,将这些人评定为九品,根据这些信息再任用管职。

而明清的九品官员制度,是将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分别安排到不同的岗位为官,将官员分为九品,不同的品级享受不同的待遇,跟今天的公务员级别有些类似,不过还是比较粗旷。

总的来说,九品中正制是选拔人才,九品官制是官员品级,名字相近,但含义差了十万八千里!而魏国的短命,和明清的国运长久,跟这两种制度都毫无关联。


以史知今


九品中正制指的是,你父亲是一品,你出来就是五品,过几年肯定就是一二品了,你爹要是七品,你以后估计也就七品了。

举个例子,王羲之是琅琊王氏出身,所以他天天写字,他也是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陶渊明是落魄贵族,所以他只能做县令,以后基本上也就县令到顶了,于是他辞职了,

这种选官制度带来几个问题,一,皇帝身边都是贵族,都是股东,二,变相剥夺了皇帝的人事权,

所以,在九品中正制的魏晋南北朝皇权衰弱,王朝更迭频繁,就带来了后来的“科举制”。


南朝居士


九品中正制和九品官阶制完全是两码事。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魏文帝曹丕颁布施行的官员选拔制度,是汉代察举制度的发展,大体规则为:

国家设中正官专司品评人才职责。具体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

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人士皆登记在册,表内详记年藉履历,并加评语。小中正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与。

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的遗意。本质上说是中央政府对世家大族的分权行为,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皿煮性质,具有限制皇权的积极意义。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另一方面缓解了曹魏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

但是,由于集权和分权辩证关系很难掌握,晋朝过份放权造成中央软弱,无法集中力量应对重大变局,于是在内乱及外敌入侵中崩溃。

后世九品官阶只是表明等级,是皇权不断强化的象征,与分权的九品中正制完全背道而驰。


真正鳄鱼不哭


九品中正制度是一个无奈之举,在乱世之中,国家用人的法度已经混乱了,东汉的察举制度已经没有办法运行起来了,常规的考核办法已经失去了作用。社会上有很多沽名钓誉之徒混水摸鱼,九品中正制度正是为了让国家能够快速地找到当时社会上的可塑之才,并且依据他们的能力而给他们一个合理的正名,国家依据这些名声来给他们授予官职。这个很明显容易受到大家族的操控,这只是由于当时乱世之中创造出来应急的办法,可是后世还按照这个办法施行那就有问题了。

曹魏的灭亡和这个制度也没必然的关系,至于曹魏的灭亡。首先鉴于东汉末年的地方军阀的割据,所以曹魏在把所有的力量都收于中央,在地方没有亲王势力的屏护,一旦中央被控制,整个政权就土崩瓦解。

其次在高平陵之变中可以看出,曹魏阵营中的人都是难堪大任之人,不懂得在乱世之中的生存之道,将曹魏的政权白白拱手让人。

最后在乱世之中,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当一个中央没有强有力的统治,自然会被取代,中国的大趋势是统一,曹魏完成不了,自然要让能完成的人取代。


坐看牵牛织女星w1


九品中正制跟明清的九品官员制完全不一回事,明清的制度是科举,老百姓的孩子通过科考能当官。九品中正制是查举制度,有身份的人推举你,你才能当官,也就变成了贵族内部垄断了当官的途径,造成汉魏到隋的世家大族阶层长期掌权。


埋藏在雾霾下的人


魏国的"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选出来的多半是官二代,明清时期的九品是官职大小,能昌盛几百年,靠的是科举,一点本事都没有还想当官!


淇则说历史


曹丕之帝与明朝诸帝没有可比性,丕登位时属于三国鼎立中末期,他那位子有三股势力挟之,一蜀二吴,三司马家暗流涌动,明朝则不冋,朱元璋草根出身,立于百姓,加之永乐延传制度和民心己顺,所以创九品者未必久之,而行九品者反久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