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之亂後,為什麼樑王和周亞夫必須死?

一,一根滕上的兩個螞蚱

這個命題有點拽,這兩個將軍一開始就是是對立的。為什麼會一前一後地死掉之後,漢景帝才舒服地多活了幾天?其實這裡面自有玄機。梁王不死,周亞夫死不了;梁王死了,周亞夫也沒活路了。這就是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的人生哲學問題。

七國之亂後,為什麼梁王和周亞夫必須死?

二,吳楚七國之亂後出現新問題

自從漢高祖劉邦當上皇帝后,就對異姓王開刀,奪了他們的封地讓自己的子侄們去做王,也就是為朕守四方,使劉氏的江山萬年長久。他有幾個子侄就封了幾個為諸侯王。因此同姓王遍佈全帝國境內。不久,呂太后奪劉氏王侯的土地封了三個呂姓王,引起陳平周勃等為首的大臣不滿,血腥根除呂氏後,維護高祖時的白馬盟誓,劉氏王恢復過來。漢文帝是個好皇帝,文景之治自然好,便利老百姓的同時,也讓同姓王肆無忌憚地崛起。他又不採取措施,一任諸侯王國草一樣地瘋長,結果,但凡有些實力的王侯均不到長安朝請,藉口就是有病。有病的王侯(地方)實力派,一聽說朝廷削藩,便造反了。七國裡面的諸誤王,自北(燕國除外)向南,幾乎佔了半個中國,大概就在京廣線左右的廣大地區。除了在中原中心地帶的粱國(梁孝王)封地外,梁國的北、東、南處於叛軍的攻擊之下。這些叛王均是劉姓的中堅實力派。淮南三王處在反與不反間下不了決心。而劉安是要響應吳王的檄文的,但最終被淮南相阻止了。這場叛亂,蓄意已久,爆發猛烈,事平後促成了這樣幾個新出現的問題:

1,中央和地方各自出現一個硬核元帥和硬核侯王

七國之亂後,為什麼梁王和周亞夫必須死?

漢景帝在七國之亂之前,他是想息事寧人的。他表示只要七國回去,原先收回的土地,中央歸還。削藩計劃可以刪除。但是,人家不同意,要殺亂出主意,搞挑撥離間的人。這個人就是晁錯。碰上皇帝是劉啟這樣的人,他是不為一個人而不要天下的。皇帝就響應了叛亂者的呼聲,把晁錯殺了,而且是全屍分成二截的腰斬,而且是在廣庭大眾之中的大街上行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下狠手,讓叛亂者相信朝廷確實把"清君側"的"側“給清除。結果人家照樣舉幾十萬精兵開到睢陽城下。晁錯真的是錯投在漢景帝手下效力,不僅他被腰斬,連家都一塊兒族滅了。這叫背鍋。禍沒除,人已死,皇帝懊惱之後,才安排大將出徵。

周亞夫早在灞上時就露了一手,給漢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漢文帝臨終時對太子劉啟說,今後國家有什麼大難,讓周亞夫當大將帶兵鎮壓錯不了。漢景帝當然不會忘記,因此,這回讓周亞夫出來當元帥,周亞夫提出"委梁與吳",漢景帝是極不同意的,讓周亞夫另想辦法。但是周亞夫認為只可如此,沒有比這更有把握的辦法了。漢景帝才授權讓他便宜從事。這一行動起來,梁國吃不消了,向中央要兵,中央放權給周亞夫,梁孝王找周亞夫要兵,周亞夫有"便宜從事"這句話,不給。這下,兩個大將有縫隙了。無法彌合的縫隙是今後抬槓的源頭。這正好被人利用了。周亞夫和梁王,一內一外地抬槓,支點就是漢景帝,平衡的砝碼在皇帝手中,兩個大將竟然不明白雙方的敵對,其實才是最穩妥的生存辦法,但是,他們冰釋不了前嫌,讓漢景帝平衡不了時,只好同時高掛。

七國之亂後,為什麼梁王和周亞夫必須死?

2,梁國在地方實力派中成了最強的諸侯國

七國之亂之後,參加諸侯叛亂的侯國及王侯,官吏等,在漢景帝的"多殺為功"的詔令下,全部換血,該讓其滅亡的,儘可能滅亡,侯國變郡縣;閒置的等候觀察再續封。總而言之,七國破滅後,漢帝國境內最強盛的梁國更加強大。成了漢景帝朝時期,地方威脅中央的最大對手。這叫一家獨大,把中央政府給比下去了。

梁國,其實就是戰國時代的魏國。《高祖本紀》"豐,故梁徙也。",而雍齒是反劉為魏的。側面說明了豐縣是梁國的土地範圍已經容納了豐縣,這地盤面積夠大大,範圍夠廣,確實讓人膽寒。

梁王劉武的媽竇太后疼愛小兒子,賞賜鉅萬計,倉稟納物多過國家庫存。這本來就讓漢景帝如芒在背,渾身不自在。何況這回又立下平亂第一的大功,梁王的氣焰更高了。

梁王的身板強力,能力又好,分得清忠言讒言,既可以聽韓安國,又可以聽公孫詭,因為這是以不同方式為梁國出謀劃策。這一點深為兄長劉啟忌諱而妒恨。正因為有身體上的優勢,人家才獨力支撐中原戰場,歷時三個月而不敗,死死拖住吳楚幾十萬精銳,客觀上給周亞夫提供了籌措時間,使之調兵遣將,最後成功。

吳王積貯幾十年的物資,不可能在造反中消費乾淨。糧草沒有了是事實,除糧草等易耗品之外的所有財富,是梁國去接收的。梁國因此大發叛亂財。當初吳國對將士的許諾,因為戰敗,這些金錢財物一毛也沒兌現出去。全在倉庫裡,讓梁國搬了個乾淨。這是梁王擁有兩個大藩國的財產,外加朝廷支援的大批軍用器械,一旦鋌而走險,長安方面是擋不住的。

七國之亂後,為什麼梁王和周亞夫必須死?

我們還知道,李廣將軍回朝後,有大功立下,為什麼朝廷沒封他為侯或者獎賞?原因是他在梁國接受了梁王的封賞。——不是說他該得雙份,而在於李廣作為朝廷將軍,不該由地方諸侯來代庖越俎。這不僅是李廣不識大體,更是梁王剛愎自用造成矛盾,直接把自己置於朝廷的對立面。

3,周亞夫早在灞上的"軍禮見",就讓漢文帝很沒面子了。

明顯地做秀,立異標新,皇帝可以接受,但跟隨的左右並不這麼認為,心裡覺得這是在立威呀,是借皇帝的面子,在皇帝之外的所有大臣,士兵們面前記住他周亞夫這個人。這正是後來周亞夫招忌的原因之一。在吳楚叛亂進行時,周亞夫一點不買皇帝的賬,梁王萬一擋不住,幾十萬大軍湧到下邑漢軍主力營柵,漢軍是否擋得住?漢景帝還是想朝廷派兵支持梁王一下,他也今後好在梁王面前擺擺譜,擊敗亂軍,朕也派兵支持過皇弟哈,功勞不是你老三一個人的嘛。但是,一根筋周亞夫沒有體會皇帝的用意,執意不聽,不派一個兵。讓皇帝一方面受老母親的責罵,另一方面,在梁王面前也自愧弗如,矮了一截,這全是周亞夫不給朕長臉啦!

4,周亞夫和漢景帝"以梁委吳"的計劃暴露出來,加深了周亞夫與梁王之間的鬥爭。

梁王不會怪兄長,他認為這全是周亞夫的錯。所以,一有機會,就在母親面前"想當年,金戈鐵馬"地抱怨一番,竇太后也不怪兒子劉啟,她也只怪手握重兵而一個兵不調給梁國的太尉周亞夫。結果,周亞夫的形象在竇氏母子心中越來越醜惡。

七國之亂後,為什麼梁王和周亞夫必須死?

梁王在公孫詭和羊勝的鼓動下,聯想起當初漢景帝和竇太后的許諾,要到朝中去探探消息。漢景帝為此立劉榮為皇太子,梁王老實了一段時間。不久,劉榮又被廢了。周亞夫不知太子被廢究裡,死命地替太子維權。引起皇帝不滿。竇嬰也爭不得,這對相互引援的朋友歇菜了。這樣一來,沒有人制約梁王,梁王的膽子就更大了。決心趁廢太子之機,說動母親幫自己一把,好作儲君。漢景帝讓袁盎說動竇太后,母親讓梁王歸國。沒想到梁王採取了披端措施。刺殺漢朝大臣十餘人。犯下不可饒恕之罪。梁王自己把自己置於困境之中,漢景帝從此遠離梁王。

三,梁王和周亞夫為人不謹,把柄讓漢景帝抓到手中了,漢景帝以此制彼的計劃順利執行。

梁王的行為太瘋狂。他敢這麼幹,無非是有實力,有母親撐腰,寵著自己,朝中沒有強力大將鎮得住他。周亞夫此時罷了太尉官,按皇帝的意思,是不打仗了,和平時設太尉官幹什麼?周亞夫因此空閒了。基於此,梁王放任手下公孫詭,羊勝操作殺人,犯下集體殺人大案。這就是朝中無人鎮得住地方藩王的結果,也是漢景帝忙著罷太尉官的必然。

梁國刺殺中央官員一案,直接讓梁王被動得負荊請罪。而負荊請罪,在皇兄看來,也不過是走形式。漢景帝不動梁王是怕老母親傷心。要不,派一個御史就搞定梁國了,這也是情況的複雜性。皇帝不動手的原因。從此後,梁王低落得連在京城多待一天的請求也不允許。梁王因此積鬱在心,心生怯意而得病死去。一個年富力強的壯王竟然沒有熬過病懨懨的兄長,實在讓人無語。

七國之亂後,為什麼梁王和周亞夫必須死?

梁王已經死了,在漢景帝朝,諸侯國的王侯因七國之亂換了一批弱王侯,聽話來不及,還敢有別的什麼想法?惟一的強侯國,梁王的梁國,只有三個未成年的侄兒,他們成不了事。如此以來,梁王死了,在朝中勢力和人望非常的梁王的"對手"周亞夫自然也會因為自己的過失,走到人生的盡頭。

周亞夫得罪了竇太后一大家人,這不必說了。他還把王夫人給得罪了。因為竇太后要封王夫人的哥哥王信為蓋侯,漢景帝不想封,把皮球踢給周亞夫,周亞夫牢記白馬盟誓,否定了人家母子的要求。竇太后恨周亞夫不恨兒子的。後來,匈奴來投降的頭領,漢景帝封他們為侯,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但周亞夫堅決反對。這件事讓周亞夫很失落,抱病不上朝堂了。

梁王一死,周亞夫已經沒有存在的依據了。因為對立雙方一旦一方失落,另一方也必將失落。周亞夫制衡梁王的作用不存在了。加上週亞夫個性使然,讓漢景帝設宴不給箸,誘使一根筋歲貓脾氣,語言粗魯,招致橫禍。應了當初的卦師所言:禍從口出。而究其中道理,也不是因為口禍而死的。

四,滅亡對方,首先要讓對方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能,發揮自己的長處。

梁王和周亞夫的共同點,年富力強,用兵謀局,行兵打仗都是佼佼者。做事果斷,忠於自己的工作。對待對手快準狠,因此能打大仗。他們的表現欲強烈,周亞夫灞上一個軍禮見使天子動容,下邑大營高臥不起,急煞將士,出行軍營,一呼百諾。梁王出入用天子旌旗,廣築睢陽氣象萬千,厚納亡命,何止百千。出入京師與漢官無異……二人殊途同歸,活著時相互抗衡,一個死了,另一個也活不成,而他們的死,正是人家所希望的目的。

七國之亂後,為什麼梁王和周亞夫必須死?

梁王和周亞夫相繼而死,放眼一看,外無強力諸侯國,內無跋扈大將軍,內外咸寧,有利於太子的順利登位。十七歲的皇太子劉徹因此走上新的歷史舞臺,開啟了一個嶄新的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