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學心理學——《活著》


看電影學心理學——《活著》

電影《活著》截圖——福貴和家珍在兩個孩子的墳前


電影介紹:電影《活著》改編自餘華同名小說,但是結局做了較大調整,電影中的結局比小說要溫馨很多。故事背景發生在上個世紀解放前到文化大革命期間,主人公福貴的父母、兒子、女兒相繼離世,有時代背景的原因,也有人的原因。本部電影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人生就是一場苦旅,活著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

kenji將結合劇情,跟大家分享一下幾個心理學的知識點。

01福貴賭博:跟心理有關,但不屬於心理疾病範疇。

在電影的開頭,福貴還是個大少爺,家裡有大院子和100多畝地。

福貴一直沉迷於賭博,日夜顛倒,把他老婆家珍氣得夠嗆。

福貴自己也知道賭博不好,在家珍面前承諾:下次不玩了。

但是下次照賭不誤,最後把全部的家產都輸掉了。

賭徒的心理活動是:我下一次肯定能贏。從心理學上,沉迷於某件事情的重要原因就是及時反饋。

及時反饋的機制讓人做某件事情根本停不下來。大家可以覺察一下,我們在嗑瓜子的時候,是不是容易停不下來。沒嗑完一個瓜子,我們就遲到了一個瓜子仁,這個瓜子仁對我們的獎勵,勾引著我們繼續嗑下一個瓜子。

但是賭博的上癮行為遠不止這麼簡單。

誘人的目標。所有的賭徒都是為了贏錢,賭注越大,越讓人上癮。

俗話說:玩的就是心跳。心跳加快,人體內分泌的多巴胺也會變多,人會感覺到興奮和開心。

福貴賭博的目的肯定不是為了輸錢,也是為了贏錢回家,但是用錯了方式。

積極的反饋。很多人剛開始賭博是沒有癮的,但是在贏錢了之後才會上癮。

所以很多做局的伎倆都是剛開始的時候,讓你贏錢,等你上癮後,就開始割韭菜。

福貴剛開始也是贏錢了,但是上癮了之後,被龍二做局,輸了個底兒掉。

輕鬆的付出。賭徒自身不用付出太多的努力來賭博,身體和心理都不用靠意志力去克服困難。

福貴在賭博的時候,有專人端茶送水,賭完回家,都不用自己走路,一個胖妓女給揹回去的。

未完成的緊張。蔡加尼克效應指出,人天生具有完成的驅動力,在一件事情沒有完成時,會一直惦記著這件事,直到事情被完成。

但是有些人會走向極端,要麼因為拖拉永遠也完不成一件事,要麼非得一口氣把事做完不可。福貴屬於後一種。

這也是為什麼家珍讓福貴離開賭桌的時候,福貴不願離開,一定要賭完這一局。

那賭博上癮該怎麼辦呢?

可以採取厭惡療法。比如在他上賭桌的時候,就進行電擊,每次只要上賭桌,都進行電擊。

時間一長,他就會把賭博和電擊這種不好的感受聯繫在一起,從而遠離賭博。

電影中福貴戒賭的原理其實跟厭惡療法是一樣的。

因為賭博,福貴輸掉了所有家產,他的父親也當場去世,足以讓他對賭博恨之入骨,在那以後,福貴再也沒有賭博過,而是開始唱起了皮影戲,賺錢養家了。


02福貴父子:最成功的家庭教養是言傳身教。

福貴一大早賭博回來,他父親罵他是王八蛋。福貴非常淡定地回了一句:小王八蛋是老王八蛋生的。

從後來的劇情中,我們也知道福貴父親在年輕時,把家產輸掉了三分之一。

這顯然是“上樑不正下樑歪”的家庭。

教育子女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

現在很多家庭教育,都把重點放在了言傳上,實際身教更加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對世界的所有認知,剛開始都來自於父母。

孩子最原始和最重要的學習方式是模仿。模仿在嬰兒時期,就會模仿父母的聲音和表情。

研究表明,我們人對行為動作、聲音表情的信息處理能力更強,而對語言等抽象信息處理能力很弱。

因而,口頭上的教育遠遠不及行為上的示範作用。

如果你希望孩子外向開朗,那自己就多交朋友;

如果你希望孩子獨立思考,那自己就不要人云亦云;

如果你希望孩子出類拔萃,那自己先努力去變得優秀。


03大躍進:群體是衝動和無知的。

在電影中,大躍進時期大家都把自己家做飯的鍋砸掉,拿過去鍊鋼,最後煉出來的鋼也是一言難盡。

但是鎮長竟然要拿著粗糙的一個鐵塊,敲鑼打鼓地去縣裡報喜,說鋼被練出來了。

那時候還有個口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大家覺得畝產萬斤糧,根本不是問題。

顯然,這些口號是偏離客觀規律的,那時候人的行為也偏離了正常範圍。

是那時候的人智商太低了嗎?

不是,而是人在一個魔幻的群體中,缺乏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人在群體中,無論這個群體的決定是什麼,對於個人來講,都不用承擔責任,只要和大家一樣,個體就是安全的。

一個群體經常會做錯誤的決定,裡面某些個體肯定是知道的,但是他也默認了,因為“法不責眾”。

群體是衝動的,情緒非常容易被煽動。

煽動一個群體的情緒,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下定義;簡單直接;不斷重複。

很多傳銷就是這個套路,先是把傳銷的行為定義成國家扶持的XX項目,不做多於解釋,直接下定義,每天上課洗腦,不斷重複。


04家珍哭泣:哭泣是緩解緊張的應對方式。

家珍在電影中有5次哭泣:福貴沉迷賭博不顧家時;福貴從軍歸來時;有慶意外去世時;鳳霞結婚時;鳳霞難產死亡時。

哭泣跟情緒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人最基本的情緒有四種:快樂、憤怒、悲哀和恐懼,這個跟我們平時說的喜怒哀樂有一定區別。這四種最基本的情緒跟人的基本需要相關聯,具有很高的緊張性。

哭泣是緩解緊張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在非常快樂的時候會哭泣,我們常說“喜極而泣”,實際上是通過哭泣來緩解一下過於快樂的緊張體驗。

人在憤怒的時候也會哭泣,但是人們更常用的緩解憤怒的方式是對外攻擊。

在電影中,福貴輸錢時,兒子被撞死時,都有要打人的行為出現。

失去會引起人的悲哀,親人的離世、戀人的分手都會引起我們的悲哀情緒。哭泣是最常見的緩解悲哀的應對方式。

如果沒有哭泣,這種悲哀的緊張情緒一直在,反而會造成不良後果。

在心理干預過程中,我們發現對於緊急情況發生時,比如親人遭遇車禍這種情況,個體痛哭流涕,甚至暈厥,反而比看起來很平靜的那些人要好。

因為哭泣可以宣洩和緩解我們內心的悲傷,如果沒有進行宣洩,這種悲哀情緒一直積壓在那,反而會導致個體的過激行為。

人在恐懼的時候也會哭泣。比如遇到可怕的情況,被嚇哭等。

在福貴從軍歸來和鳳霞結婚時,家珍的哭泣是緩解了過於開心的緊張情緒。

而在有慶和鳳霞死亡時的哭泣,則是由於過度悲傷引起的。

在福貴沉迷於賭博時,家珍的哭泣更像是由於憤怒引起的哭泣。


05鳳霞婚禮:所有具有儀式感的行為都具有催眠作用。

鳳霞的婚禮在當時屬於比較盛大的,迎親隊伍有很多人,敲鑼打鼓,熱鬧非凡。在鳳霞隨著迎親隊伍離開父母的時候,她回頭看著父母,不捨離去。

很多女兒出嫁時,父母都非常傷心難過,覺得女兒不再是自家人,從此就到別人家去了。

婚禮對不同對象的催眠作用是不一樣的。

對於雙方父母:孩子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小家了,不再屬於我們原來的家庭了;

對於兩位新人:我已婚了,不再是一個人了,從此我要負起家庭和復婚的責任了;

對於賓客:他們結婚了,愛情還是挺美好的。

戴戒指也具有催眠的作用。有的人說戒指是帶給別人看的,意思是:我結婚了,生人勿進。

從心理學上,戒指更多是帶給自己看的:喔,我結婚了,我不可以再三心二意了。戒指咋隨時提醒著它的主人,需要對已婚身份負責。

葬禮具有更強的催眠作用。葬禮不是給逝去的人辦的,而是給活著的人辦的。

葬禮幫助活著的人跟逝去的人徹底地告別,以葬禮地方式強烈地暗示活著的人:這個人真的走了!


06福貴命硬:抑鬱症是自我否定與攻擊。

電影中,福貴的父親去世,是在福貴輸掉全部家產後,被氣死的;

福貴的母親去世時,福貴不在身邊,最後眼睛都沒合上;

福貴硬是要兒子去學校參加鍊鋼,兒子有慶才會被意外撞死;

福貴買了7個饅頭把婦產科教授撐得半死不活,導致鳳霞在關鍵時刻,沒能得到有效救治而大出血死亡。

電影中的結局算是比較溫馨的,小說中更慘。福貴買豆子給苦根吃,結果苦根撐死了。

我看完電影和小說的感受是,福貴命硬,而且內心也非常強大。像福貴這種人,絕對不會得抑鬱症。

周邊的親人都相繼離他而去,而且有些人的去世跟他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關係,但是福貴並沒有什麼心理創傷。依然努力地活著,而且他覺得也許這就是命。

這一點特別難得,如果放在其他人身上,非常有可能就得了抑鬱症了。

抑鬱症的一大特點是就算自怨自艾,覺得偶然因素也是自己造成的,過度引申和誇大,對自己全盤的否認。

福貴在面對暗淡人生的時候,按照自己的節奏努力地或者;在面對親人離世時,不怨天尤人,不自我否認和攻擊。

福貴強大的內心自洽,是絕大部分人都沒有的優秀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