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給孩子報美術興趣班?在家時又能怎麼給孩子做美術啟蒙?

要不要給孩子報美術興趣班?在家時又能怎麼給孩子做美術啟蒙?


最近每次跟你們打招呼都想先問一句,和小神獸們一對一互相傷害,你們的元氣值還剩多少?

我先來。潼小主的網課上得那是“風生水起”,不過我也已然變成一個全天陪課的“老媽子”了,幫她打開各種平臺的課、錄製音視頻且上傳各種打卡、督促她休息眼睛、穿插各類體育運動…

蒼天啊,再這樣下去真是要撐不住哇!

好在,她也有自由活動時間,窩在一旁靜悄悄那多半是在畫畫。反正甭管在家還是在課外班,能百分百營造母慈子孝氣氛的估計也就是美術了。

潼潼一直熱愛畫畫這件事,各位雲阿姨應該是一早就知道的。她上的那麼多興趣班裡,每次最讓她最期待和意猶未盡的還算創意繪畫課,在家我們玩得最開心的也是各種各樣的美術親子活動。

每次在微博分享潼潼的畫,就有網友留言問怎麼才能找到好玩有趣的美術課外班。

要不要給孩子報美術興趣班?在家時又能怎麼給孩子做美術啟蒙?


剛好最近在讀《你的孩子和他的藝術》,基本上父母們關於美術啟蒙的各種問題和疑惑,都能在維克多·羅恩菲德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搞清楚這些問題,不論是在家啟蒙,還是如何挑選合適的美術興趣班,都會在你心裡規劃出一條清晰的路線。

今天小暖就借這本書,跟大家聊聊給0-12歲的孩子進行美術啟蒙時要注意的那些問題。


要不要給孩子報美術興趣班?在家時又能怎麼給孩子做美術啟蒙?


要不要給孩子報美術興趣班?在家時又能怎麼給孩子做美術啟蒙?

0-12歲通用問題


要不要給孩子報美術興趣班?在家時又能怎麼給孩子做美術啟蒙?


1

“媽媽我不會畫**,你可不可以幫我畫?”


本來是要培養“小畢加索”的,沒想到硬生生把親媽逼成了"靈魂畫手”。

如果每次畫畫,孩子都說“不會畫”,就要思考一下,是不是以下三種原因造成這種情況:

  • 家長經常性地錯誤批評孩子的作品;
  • 孩子無法回憶起繪畫對象的特徵;
  • 孩子習慣了複製和臨摹

那如果娃讓我們幫忙畫,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

接過孩子的筆,為他畫上小狗、小貓、房子,或者做個示範畫,讓孩子去模仿、學習,這樣的幫助,都不能算是有意義的幫助,長此以往,會對孩子自由創作的信心和意願造成干擾,最終會讓孩子因為“我不會畫”而不敢、不願提筆。

我們應該把“幫助”換成“引導”。

比如可以通過提問,喚起孩子對所要表達的事物細節上的回憶。比如孩子不會畫放風箏的場景,我們可以這樣幫孩子回想一起放風箏的情景:

“你放風箏時感受如何?你的雙手放在哪裡?你的腳是怎麼站立的?風箏是怎麼在天上飛的?”

這會讓孩子意識到很多以前都未曾想到的細節,而這樣的細節有助於他們“畫出”想要畫的東西。

如果孩子只是籠統的說“我不知道該畫什麼”,我們可以試著提供一些體驗,引導孩子去回憶。比如昨天一起去超市購物的情景、比如一起讀繪本的樣子、比如到小區樓下滑滑梯的情景等等。

我們對孩子的“幫助”不是在孩子的畫上,而應該放在孩子的體驗上,引導他們運用各個感官去感受周圍的環境。


要不要給孩子報美術興趣班?在家時又能怎麼給孩子做美術啟蒙?


2

孩子總重複畫同一個主題(火車、飛機等)


這種情況非常常見,孩子喜歡火車、痴迷公主,每次只要一畫畫就離不開這些主題,很難去創作別的題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種:


·孩子可能對某種事物特別感興趣


孩子心智靈活,但對某種事物過分沉迷

·娃的心智尚不能探索、想象和創作其他事物


孩子的情感表達還未達到應有的自由度。

這兩種原因特別好區分,請你仔細觀察孩子這些同主題的畫,比如孩子喜歡飛機:


·單純的出於興趣


他會畫各種不同場景、各式各樣的飛機,比如俯衝的、著陸的、起飛的,形態各異的……


·情感表達缺乏靈活性


一遍遍重複畫同樣的飛機。對同一種事物的重複,也許是孩子尋求安全感,或不願走出舒適區。

如果只是因為興趣,我們一定不要用“不要再畫飛機了”、“你除了會畫飛機,就不會畫別的了嗎”這樣的話打擊孩子的熱情,要讓自己也變得對飛機充滿興趣,再以孩子的興趣為圓點,幫助他們拓展更多的關注和視野。

如果孩子總是重複畫一樣的飛機,我們可以引導他們從其他角度去表達。比如孩子只畫客機,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看軍用飛機的圖片,一起觀察和討論。

再比如我們這樣引導:“飛機會飛過不同的國家,我們來看看你的飛機正飛往哪些國家。如果我們打算飛去北極,而飛機的燃油耗盡了,那我們該怎麼辦呢?讓我們把要做的事都畫出來吧。”


要不要給孩子報美術興趣班?在家時又能怎麼給孩子做美術啟蒙?


3

孩子講畫時說的大多都是沒有畫出來的東西


都說,要看懂孩子的畫,全靠他的一張嘴。也許幾個簡單的方形、三角形也能被他演繹出一個腦洞大開的外太空故事。

如果孩子每次在和我們聊他的畫時總是如此,這就說明孩子的思維方式是文字式的,而非圖像式的,他的圖像式想象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發展。

如果隨著他年齡的增加,這種情況並沒有改變的話,我們可以引導他們把沒有出現在畫面上的事物畫出來。

比如這樣說:“你說大雨把樹上的葉子都吹落了,但你的畫裡沒有大雨啊,樹葉也沒有吹落呀。我們一起來把他們畫在紙上好不好。”

慢慢地,孩子會形成一種更加細緻的表達,把內心構思的故事學著更完整地用畫筆呈現。


要不要給孩子報美術興趣班?在家時又能怎麼給孩子做美術啟蒙?


4

應該送孩子去美術興趣班嗎?


如果能找到一個合適的美術班,當然有必要送孩子去。一個引導得當的老師,對於孩子的美術啟蒙來講是件好事。

這裡的“引導得當”並不是幫助孩子創作出更合乎成人眼光的“漂亮”作品,而是讓孩子們有充分的自由,可以根據自身的天性來表達自我

這一點,也是我們在給孩子選擇美術興趣班時,首要考慮的原則。

作為家長,我們也不要以郵寄包裹的心態將孩子送到美術班,滿心期望著包裹能準時到達目的地;家長應該儘可能地充分利用美術班的優勢,來提升自己與孩子在家的親子美術活動。

比如觀察孩子在興趣班的反應是否與在家裡的反應不同?他在創作時會自言自語嗎?他在集體中的表現如何等等。

作者在書裡列了一個表格,總結了在家給孩子做美術啟蒙時,父母應該做/不應該做的14件事▼


要不要給孩子報美術興趣班?在家時又能怎麼給孩子做美術啟蒙?


我覺得按照這個標準來考量美術興趣班也很合適,只是能全部做到的興趣班的確可遇不可求,我們在家時也記得多給孩子一些創作自由。


要不要給孩子報美術興趣班?在家時又能怎麼給孩子做美術啟蒙?

不同年齡關於美術啟蒙的問題

要不要給孩子報美術興趣班?在家時又能怎麼給孩子做美術啟蒙?


2-4歲


1

孩子的塗鴉期有多久?


通常,孩子在2歲左右開始塗鴉(無序的、凌亂的線條),在4-5歲左右結束。

但這個年齡也根據個體差異,因人而異。孩子1歲半就開始塗鴉,並不意味著他是一個“天才”;2歲半才開始塗鴉,也並不意味著他發育遲緩。

3-4歲的孩子,會常常給自己的塗鴉命名,即把心理圖像與塗鴉聯繫起來。

塗鴉是孩子學習表達、釋放情緒、練習手部協調性的重要且珍貴的方式。不要在這個階段,試圖強迫孩子放棄塗鴉,教他們畫某些具象的形象。


要不要給孩子報美術興趣班?在家時又能怎麼給孩子做美術啟蒙?


2

給塗鴉期的孩子提供什麼繪畫工具比較好


作者認為,因為水彩顏料的流動性和融合性,很可能讓孩子在紙上塗抹出一大片無法辨認的形狀色塊,更無法辨認出手部動作的運動軌跡。所以,儘量先不要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提供水彩。

以下幾種工具更適合他們:

  • 粗蠟筆
  • 手指顏料
  • 廣告顏料


要不要給孩子報美術興趣班?在家時又能怎麼給孩子做美術啟蒙?


4-7歲


1

孩子從幾歲開始畫人物與物體?


通常,在孩子4-5歲之間,開始有意識地描繪具象的人物和事物。如果孩子在3歲或者3歲之前就能做到這一點,也不代表他就是繪畫天才,也有可能說明他的塗鴉還不夠。

如果孩子已經6歲了仍然在塗鴉,也不能說明他發育遲緩,也許他需要更多時間建立必要的自信。

但作者也提醒大家,如果孩子在7歲時依然在塗鴉,並沒有任何畫可識別物體的跡象,有必要諮詢下專業人士或者心理醫生。


2

要不要糾正孩子畫中錯誤的比例關係?


很多時候,孩子的畫裡並沒有我們所謂的正確的比例關係,比如把人畫得很大很大,房子卻很小很小,或者人的臉很大,腿腳卻很小等等。

在我們看來,畫作應該反映真實的視覺形象。但在孩子心中,他往往會把他認為重要的東西畫的很大。比如聖誕節收到的禮物,可能會被畫的比桌子、房子都要大。

所以,在這個年齡段並沒有必要刻意糾正孩子畫中的比例關係。

等到他們自己開始注意到這層關係時,比如他們自己會問:“媽媽,我這個小人和房子比是不是太大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孩子自己的情感體驗,去引導他們發現比例關係。

依然要通過提問喚起他們的真實體驗,比如“你畫裡的小人能穿過那扇門嗎?如果她住在房子裡,你認為她能看到窗外的景色嗎?”讓他們通過體會畫中人物的感受,來認識真實的世界。


要不要給孩子報美術興趣班?在家時又能怎麼給孩子做美術啟蒙?


7-10歲


1

如何幫助孩子提高繪畫水平?


要始終記得,不要著急幫孩子做繪畫技藝上的提高,不要總是追求畫的漂亮。

作者認為,孩子藝術創作的“提高”取決於:

  • 建立更具識別度的關係
  • 對事物之間的空間關係的把握

這兩點只有通過增強對事物的敏感度才能獲得。

所以,我們所要提高的,是孩子通過自身體驗變得對周遭事物更加“敏感”。在平時為孩子創造條件,帶著孩子觀察事物,加深體驗,讓他們在情感、認知和社會體驗方面更有領悟能力。

比如,孩子在畫人物的時候,從來不畫鼻子。不要簡單的說“你沒給他畫鼻子”,我們可以這樣引導“還記得嗎,那天我們出去時,外面特別冷,手都凍僵了。除了手,你的鼻子有什麼感覺?我們試著畫畫天冷得把鼻子都凍僵了。”

這樣的引導,會幫助孩子建立起事物之間的關係,也能給他們提供自己發現的機會。


要不要給孩子報美術興趣班?在家時又能怎麼給孩子做美術啟蒙?


2

應該提供的繪畫材料


繪畫材料方面,4-7歲和7-10歲並無太大差異。所以就放在一起來寫吧:

  • 蠟筆
  • 粉筆
  • 廣告顏料
  • 水彩顏料
  • 毛刷
  • 黏土
  • 橡皮泥
  • 其他可用來創作的雜物(石子、樹枝、碎木頭、瓶塞、紐扣等等)


要不要給孩子報美術興趣班?在家時又能怎麼給孩子做美術啟蒙?


10-14歲


1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變得對繪畫不感興趣


也許孩子對自己的作品越來越挑剔,感到自己的畫幼稚、不夠好,特別是在青春期階段很容易就產生挫敗感,而失去再提筆畫畫的興趣。

這個時候,家長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鼓勵孩子有意識地欣賞自己的畫作。

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能給我講講你是怎麼畫秋天的大樹的嗎?怎麼表現它與春天的不同?都用了哪些顏色?”

也許孩子開始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所做的這些嘗試和努力,在我們的鼓勵和引導下,幫助他們從隨機創作過度到自主欣賞的階段,就能讓孩子重新找回畫畫的樂趣。


要不要給孩子報美術興趣班?在家時又能怎麼給孩子做美術啟蒙?


2

我的孩子有/沒有藝術天賦


擁有特殊的藝術才能或者天賦的孩子,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在藝術創作中表現的自由、拘謹或者壓抑的孩子。

繪畫適合所有的孩子,跟有無藝術天賦毫無關係。儘管看上去,的確有些孩子更能通過繪畫輕鬆自如的表達自我,但只有當其作品是有意識創作的產物時,我們才可以用“才能”、“天賦”這樣的字眼去考量。

在作者看來,青春期往往是孩子顯現藝術天賦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的確會有孩子流露出對藝術特殊的感情和志向。如果我們發現了孩子這方面的才能,當然要給予更加特別的關注。

但對於更多的孩子來說,把畫畫作為一項興趣更為適合。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繪畫最大的價值在於我們的全身投入。它展現的是各種體驗的新路徑,通過新鮮刺激的各種嘗試帶來的無限可能會為我們打開不一樣的風景。

而這才是我們為孩子做美術啟蒙最根本的意義。

當我們能始終記得,永遠不要以自己的審美來引導孩子的藝術創作,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創作的過程對孩子成長的幫助,我們便能給予孩子最棒的美術啟蒙。

要不要給孩子報美術興趣班?在家時又能怎麼給孩子做美術啟蒙?


記得曾經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媽媽經常曬出自己女兒的畫作,那些小畫中透著靈氣、奇思妙想和不受束縛的童真。

有很多人都給這位媽媽留言,問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畫得這麼棒。我永遠記得這位媽媽的回答,簡簡單單,卻又道破真諦,她說:

"給她一支筆、一張紙,畫就好!”


-END-


要不要給孩子報美術興趣班?在家時又能怎麼給孩子做美術啟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