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及發展前景

馬鈴薯栽培範圍遍佈全世界,從北緯71毅至南緯40毅之間的絕大多數國家均可栽培,栽培面積較大的國家有俄羅斯、中國、美國、荷蘭、德國、加拿大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和消費國,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在四大糧食作物中,馬鈴薯豐產性最好,單產最高,深受種植戶青睞。馬鈴薯塊莖中含有8%~29%的澱粉及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豐產性好,適應性廣,逐步成為人類重要的糧食、蔬菜、飼料和工業原料。可以說,馬鈴薯將是21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農作物之一。

本文概括了馬鈴薯生長的土壤要求以及在選種、薯塊處理、播種、日常管理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分析了馬鈴薯的種植效益,以方便馬鈴薯的科學種植。

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及發展前景

1 土壤要求

馬鈴薯的根系一般分佈在土壤淺層,易受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最適合種植馬鈴薯的土壤是有機質含量高、土層深厚、疏鬆透氣、水分充足的壤土或砂壤土。這類土壤有利於馬鈴薯根系的發展和塊莖的膨大 ,而且長出的塊莖薯形正常,表皮乾淨,商品性好。馬鈴薯的適應性廣,在其他土壤中種植可採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栽培方法和措施,同樣可以獲得高產。在雨水較多的地方,採取高壟種植的方法,並在播種時留好排水溝;在乾旱地區,要逐步增設澆水設施,修井開渠和購置灌溉機械等,以保證馬鈴薯的澆灌需求。馬鈴薯不適宜與茄科以及菸草科甜菜等進行輪作,還不宜與紅薯、胡蘿蔔、甜菜等塊根作物輪種。輪種年限最少在4年以上,在蔬菜區可與大蔥、大蒜、芹菜等非茄科蔬菜輪作,也可與禾穀類、豆類、棉花等作物進行輪作倒茬,以減輕病害發生。

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及發展前景

2 選種及薯塊處理

2.1 選種堯催芽

選種時,要選擇形狀飽滿、薯皮較細、抗病、耐寒、優質、高產的品種作種薯,這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的基礎 。播種前的15~20d取出種薯,置於14~16益下進行催芽,一般15~20d之後萌發芽,芽發育到 1.0~1.5cm時,再對馬鈴薯進行切塊。

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及發展前景

2.2 切塊

在播種前的2~3d 把馬鈴薯切成塊,挑選質量在30~60g並且上面有粗芽的為種植塊,每一個種植塊上一定要帶有1~2個芽眼,確保薯塊的成活率。當切到帶病馬鈴薯時,需要馬上更換一把消毒過的刀,防止黑脛病等疾病的發生。馬鈴薯切塊後,可以在切口上撒適量的草木灰,這不僅能預防細菌感染,還可以起到種肥的作用。

3 播種

播種的時間要儘早,當地表10cm 以下土壤的溫度高於6益的時候是最適宜播種的,播種時間要儘可能的短暫,如果錯過播種時最佳的時機就會導致產量的降低。在播種時,行間距為65~70cm,株距為 25~30cm。

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及發展前景

4 種植管理

4.1 水分管理

4.1.1 發芽期

馬鈴薯發芽期需水量非常少,基本上薯塊中的水分即可維持苗芽生長所需。此階段,土壤不宜過溼,以免土壤通透性不佳,薯塊缺氧,氣孔張開,感染病菌而造成爛薯;但也不宜過於乾燥,防止土壤反吸收薯塊中的水分,影響芽苗的生長。此階段土壤溼度維持在田間持水量的50%左右即可。

4.1.2 幼苗期

幼苗期重點是促進根系的發育,培育矮壯苗,所以保持土壤通透性極為重要。此階段土壤溼度維持在田間持水量的60%左右即可。

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及發展前景

4.1.3 發棵期

發棵期是莖葉快速生長、幹物質急劇累積的時期,水分需求量較大,土壤溼度需保持在田間持水量在 70%~80% 。但在該階段後期,子薯已經形成,為了促進光合產物向子薯運輸,加快薯塊幹物質累積和生長髮育,開始需要控秧,以減少對光合產物的消耗,此時土壤溼度需降至田間持水量的60%左右。

4.1.4 結薯期

馬鈴薯總產量的80%都是在結薯期形成的,這個時期對乾旱極其敏感,即使輕微而短暫的乾旱也會對產量產生影響 。前期土壤溼度需持續保持在70%~80%,切忌忽幹忽溼,如長期乾旱後再灌溉一次,極易造成薯塊的二次生長,薯塊頂端再生長出小子薯,且外形呈現兩端粗、中間細的葫蘆狀。後期土壤溼度維持在50%~60%即可,有助於薯塊表皮栓化。

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及發展前景

4.2 施肥管理

馬鈴薯是塊莖作物,喜歡疏鬆的砂性土壤,要求氣候涼爽。施肥時應有較多的農家肥配合化肥作基肥,這樣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有利於生長和結薯。追肥要結合馬鈴薯生長時期進行合理施用 。幼苗期要追施氮肥,可結合中耕培土每667㎡用尿素5~8kg兌水澆施,有利於保苗。馬鈴薯開花後,一般不進行根際追肥,特別是不能追施氮肥,以葉面噴施磷、鉀肥為主,每667㎡ 葉面噴施0.3%~0.5%的磷酸二氫鉀溶液50kg;若缺氮,可增加100~150g 尿素,每10~15d噴一次,連噴2~3次。馬鈴薯對硼、鋅比較敏感,如果土壤缺硼或缺鋅,可以用0.1%~0.3%的硼砂或硫酸鋅根外噴施,一般每隔7d 噴一次,連噴2次,每667 ㎡ 用溶液50~70kg 即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馬鈴薯喜鉀忌氯,在平衡施肥中要特別重視鉀肥的施用,且不宜施用過多含氯的肥料。

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及發展前景

4.3 補苗

馬鈴薯苗出齊後,要及時進行查苗,有缺苗的及時補上,以保證苗全 。土壤乾旱時,應挖穴澆水且結合施用少量肥料後栽苗,以減少緩苗時間,儘快恢復生長。

4.4 中耕鬆土

中耕鬆土,使結薯層土壤疏鬆通氣,利於根系生長、匍匐莖伸長和塊莖膨大。出苗前如土面板結,應進行鬆土,以利出苗。中耕時結合培土,培土厚度不超過10cm,以增厚結薯層,避免薯塊外露,降低品質。

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及發展前景

4.5 病蟲害防治

馬鈴薯的病害較多,常見的病害有晚疫病、青枯病等。晚疫病多在雨水較多時節和植株花期前後發生。因此,要注意及早用波爾多液或瑞毒黴進行防治。青枯病目前藥劑防治較難,防治方法主要是合理輪作、選用抗病品種以及用小整薯作種等。馬鈴薯的害蟲主要有瓢蟲、土蠶、蚜蟲、蠐螬、螻蛄等,可用藥劑防治或人工捕殺等。

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及發展前景

5 收穫

臨近收穫期,根據塊莖的成熟度並結合田間狀況,確定合適的收穫日期。80%左右的莖葉枯黃為馬鈴薯生理成熟的表現,此時可以進行收穫。在收穫前10~15d 務必進行殺秧處理,一般採用割秧、拉秧或專用的馬鈴薯殺秧機殺秧,便於田間收穫操作並能顯著降低塊莖在田間被病菌感染的風險,同時能促進薯皮的木栓化,減少收穫時的機械損傷。收穫最好在天氣晴朗、土壤較乾燥時進行,如果收穫時地塊較溼,應待薯塊表面乾燥後再裝袋。

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及發展前景

6 馬鈴薯栽培效益分析

6.1 種植前景

馬鈴薯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經濟糧食作物,具有極好的發展前景。隨著經濟的發展,副食品加工行業逐漸興起,馬鈴薯是重要的加工原料;而且馬鈴薯也常被作為一種主食進入人們的生活,這對馬鈴薯的市場需求量的增長是有重要的意義的。另外,隨著互聯網營銷模式的發展,馬鈴薯的銷售模式也不再單一,而且銷售的地區也不再在侷限,這對馬鈴薯種植產業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再者,馬鈴薯品種的多樣性對馬鈴薯種植的經濟效益的提高也是重要影響。

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及發展前景

6.2 效益分析

馬鈴薯的種植效益較低,其主要效益依靠產量與銷售。然而馬鈴薯品種的多樣性,決定了它的產量不同,選擇馬鈴薯品種在效益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決定。種植馬鈴薯的成本主要以農藥、肥料、農具、人工為主,在不低於收購成本 0.8 元/kg 的情況下,種植馬鈴薯不會出現負盈利的現象。

以上就是本文全部內容,希望對農民種植有所幫助,感謝大家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