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炒房一樣做期貨

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房地產的發展可謂是有目共睹。

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取消以後,房地產開啟了市場化進程,中國城市房地產的價格開始按照市場經濟的供需邏輯演繹。

任何一個落後農業國在國家化進程初期,都是以基建來拉動的,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同生的是英國鐵路網的建設、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城市的工廠產生居住需求,美國內戰結束後,領先發展的是貫穿東西南北的鐵路建設、運河建設。中國自然也不例外,在改革開放初期,基礎設施建設是最大、最基礎的工程,而房地產又是基建佔比最大、需求最迫切的一個領域。

從21世紀初,“農民工”這個新詞的誕生,足以說明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建設在那個年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像炒房一樣做期貨

農民工在建設工地

中國房地產發展主要是需求推動的,這種需求來自兩方面:

城鎮居民住房改善需求

城鎮化進程

其實就是新時代廣大人民群眾對物質生活的美好需求,衣食住行是人最基本需求,自然也符合社會主義發展的產業邏輯。

過去20年對住房的需求的不斷提高,催生了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展,與此相對應的是房價不斷創出新高。

其實房地產投資和期貨投資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同屬大宗商品,帶有大宗商品的週期性

自帶槓桿

也且都是硬需求

在過去20年來房地產價格整體是不斷向上,但是也有回落的時期,比如2008年金融危機,一些樓盤是半價甩賣;比如2016年底全國房地產限購限貸之後至今這三年多的時候,很多城市房地產價格降幅都很大。這一點和棉花、金屬、化工產品等商品類似,有周期性的價格漲跌,或者是由於經濟週期的影響,或者是由於自身供需失衡的影響。

操作上都是自帶槓桿,房地產的按揭貸款就是槓桿屬性,按照一般情況下2成-3成的首付比例(不考慮特殊時期的限制政策),房地產市場的槓桿比例在3-5倍,但是需要對槓桿部分承擔利息;商品市場的保證金交易,是自帶槓桿,倍數更大,一般都在10倍左右,而且不需要承擔利息,並且商品市場的自動盯市制度其本質有點像高利貸的利滾利制度,在看對行情的情況下,利潤增長迅速。

但是這兩個市場又有很大的不同:

操作難度不一樣

市場增長邏輯不一樣

房地產的整個交易交易成本很高、費時費力,整個交易成本能佔到總成本的5%左右(包括稅費、中介費等),而商品市場只有一個手續費,一般在千分之幾。不同的交易成本就使得人們對於標的資產的投資態度不一樣,交易成本高、時間週期長,投資者就會比較慎重,決策一般都是深思熟慮之後做出來的;而交易成本低、交易方式便捷,在指尖就可以完成的商品交易就增加了很多了衝動和臨時因素。

市場增長的邏輯也有本質區別,房地產市場在中國是個增量市場(至少到目前這個階段還是)。60後買完房,70後還要買;70後買完房,80後還要買;80後買完房,90後還要買。也許00後、10後這些人對於新增住房需求就不那麼強烈了,存量房市場就足夠大家的需求,但是目前還需要一個過程。這樣一個增量市場就會導致不斷有新資金進來,大家都可以賺錢。

而商品期貨市場是個零和博弈的遊戲,有贏家就一定有輸家,賺錢的總量和輸錢的總量是一樣的,這就導致在賺錢難度上比房地產的躺賺要困難得多。

這也是投資市場有一個說法“七虧、二平、一賺”,而在2017年之前,很少有聽說誰買房虧錢的根本原因所在。

那麼邏輯既然如此,能不能像炒房一樣投機期貨呢?邏輯上是可以的。

核心點還是看長週期,減少交易次數,尋找確定性的週期。

其實商品漲價的邏輯很簡單,一定是供需失衡後,才會引起的暴漲。

比如豬肉(這個現在不是期貨品種,但是後面肯定會引入的),在2019年暴漲的原因很簡單:非洲豬瘟疊加環保要求,使得大量的養豬散戶退出市場,而養豬行業又是一個集中度很低的行業,散戶提供的大量的豬肉供應,這兩重因素的疊加,使得豬肉供給大為減少,而中國人對豬肉的需求是相對穩定的,所以就導致了豬肉的大漲價。

比如棉花,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爆全球,人們對未來經濟發展的悲觀預期以及確實悲觀的消費現實,使得棉花價格回落。棉花的低位運行,影響棉農的種植意願,降低總產量,導致供需失衡,所以後面棉花價格暴漲也就是確定性很高的事情。

像炒房一樣投資商品,放長週期、找確定性的行情,把時間和槓桿當成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