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殺,劊子手事後以死謝罪,官兵抄家無不落淚


大明王朝算是一個繁榮昌盛的朝代,其開國之帝朱元璋,有著鐵血手腕,做事情相當果斷,是一位值得世人讚賞的帝王。而他的兒子朱棣,開闢疆土,是一位能帶兵打仗的帝王。其餘的幾位明朝皇帝,也各有優點,表現也都可圈可點。所以,在朱家人的帶領之下,大明王朝還是較為繁榮昌盛。

但可惜的是,在這樣一個盛世王朝下,卻隱藏了無數的冤案、慘案。朱家的人為了鞏固權勢,殺了不少的忠臣、功臣,而朝中官員為了鞏固位置,陷害了不少的清廉人士。在這眾多的冤殺案件當中,明朝第一忠臣于謙的死,應該算是最讓人震撼的。

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殺,劊子手事後以死謝罪,官兵抄家無不落淚

刻苦求學報國家

于謙生於官宦家庭,他的祖上多代為官,他出生之時,他的祖父還在朝中擔任工部主事一職,也算是朝中要員。不過他的父親沒有太大的抱負,只想當一個平平凡凡的普通人,因此沒有走上官途,而是過著隱居的樸素生活。

在1398年,于謙出生的那一天,於家人都很高興。因為據傳,于謙的父親在兒子出生的前一天曾做了一個寓意相當好的夢。

他夢到了文天祥,文天祥對他說:於家是忠義世家,所以他將要投胎到於家,繼續為國效力,為百姓謀福。

做了這個夢以後,第二天于謙便出生了,他的父親因此斷定這個孩子就是文天祥的轉世,是上天對於家的恩賜。故而將孩子取名為于謙,以"謙"字來表達自己的感恩。

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殺,劊子手事後以死謝罪,官兵抄家無不落淚

這樣一個說法,究竟是真是假?這個如今是沒有辦法進行考證的,不過我們能夠知道的是,于謙這一生的確非常尊崇文天祥,一直將對方視為自己的榜樣。

正因為于謙心中有一個好的榜樣,所以他從小都刻苦學習,希望能夠成長成榜樣那般出色的男兒。

在於謙的心裡面,他早就定下了一個目標,他要入朝為官,他要報效國家。在他的心目當中,個人和家庭都是小事,國家的事,不管多小,那都是大事。

在當時,能像于謙這樣願意為國奉獻一切的人,算是相當的少了。于謙心中定下目標以後,又朝著目標不斷奮鬥,他最終自然是成功了。

在1421年,于謙考中了進士,從此踏入了官場。

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殺,劊子手事後以死謝罪,官兵抄家無不落淚

一心一意為百姓

于謙當官之後,就一心一意為百姓考慮,他的所作所為、一言一行,都被百姓看在眼裡,聽進心裡,因此在當時,他是得到了百姓們認可的清廉官員。

這樣的一個好官,百姓自然喜歡,可朝中的官員卻不喜歡他這樣的做派。一來,他的清廉會反射朝中官員的醜陋。二來,這樣的人油鹽不進,如果官員犯了錯,要是被他抓住,定會被他嚴懲不貸。三來,于謙嫉惡如仇,對於一些的行為不正的官員,他從來不給好臉色。

因此,于謙在朝中混得並不好,許多官員都孤立他。而一些敬佩他為人的官員,願意和他結交的官員,私底下會勸他,讓他對於朝中掌控了真正權勢的官員,還是要放低一下姿態。

可是,于謙對於這些勸言,從來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對此,他表示:自己兩袖清風,在朝為官,不愧於君王,不愧於天下百姓,這就足夠了。

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殺,劊子手事後以死謝罪,官兵抄家無不落淚

那時候的明朝,宦官當政,大太監王振把持朝政,朝堂上人人給他三分顏面。可是于謙卻看不起他,認為他只是一個伺候人的太監,自己怎能放低姿態去巴結這樣的人呢?

于謙這樣的行為,最終引來了王振的不滿。俗話說,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可惜,于謙就偏偏得罪了王振這個小人,因此他惹來了殺身之禍。

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殺,劊子手事後以死謝罪,官兵抄家無不落淚

小人陷害命堪憂

王振當時在朝堂上可以說是風光無限,手上掌控的權勢非常大。他想要謀害一個人,那是相當的容易。

他對於謙起了殺心之後,就找了一個機會給於謙定罪,並且極快速地將他收入大牢,還對其判處死刑。

百姓們聽聞這個消息以後,非常的氣憤,覺得不能眼睜睜的看著這樣一位好官丟了性命。故而無數百姓聯名上書,要求朝廷放了于謙。

可是,于謙是以謀反的罪名定罪,就算百姓們為他叫冤,他也最終沒有被放出來。

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殺,劊子手事後以死謝罪,官兵抄家無不落淚

在1457年正月23日,于謙被拉到了崇文門外斬首。他的頭顱掉落的那一刻,無數百姓們痛哭流涕,呼喊老天爺不公。

而後,朝廷又派了官兵去搜查於家,這些官兵們在於家翻了個底朝天,也沒有找到什麼有錢的物件。

由此證明,于謙真的是一位兩袖清風的好官,他當官以來,從未貪過百姓一分一毫,還一直在為百姓們謀福利。這樣的官員,就這樣死了,被安上了謀反的罪名,家也被抄了。看到這一切,想到這一切,當場的官兵們都忍不住落下了淚,他們也為于謙的遭遇感到不公。

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殺,劊子手事後以死謝罪,官兵抄家無不落淚

另一邊,那一位親手斬殺了于謙的劊子手,也始終覺得良心不安,每日都心裡惶恐難受。他聽著街上的百姓們為于謙叫屈喊冤,想著這些年于謙為百姓做過的事情,他覺得難受極了。

他並不想殺于謙,可他只是一個小小的劊子手,不得不聽從上級的指揮。但就算如此,他親手斬殺了于謙這一個事情,也會使得他被百姓們唾棄。

最終,這個劊子手做了一個決定,他要以死謝罪,以告慰于謙在天之靈。

在於謙身亡以後,皇太后才知道了這件事情,就算她想要做什麼,卻也為時已晚。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皇太后當場掉了眼淚,為其哀悼了許久。明英宗事後也是萬分悔恨,但逝者已逝,再悔恨,也換不回于謙的命。

于謙死後沒多久,朝中這些宦官們做的事情就暴露了,于謙也終於沉冤得雪。可這又能如何呢?明朝第一忠臣就這樣被人輕輕鬆鬆地斬殺了,這樣一個冤案,似一場笑話一般,代表明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