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業績壓力大,拿什麼拯救我的焦慮?

在生活中,焦慮簡直無處不在:

“明天要跟大老闆彙報工作,唉呀特別焦慮!”

“我能不能不去參加那個會議,要上臺發言,我好擔心、好焦慮!”

“馬上快到年底了,工作的業績壓力非常大!”

“明天我要去見女朋友的媽媽怎麼辦?焦慮得一塌糊塗,晚上睡不著覺……”


我們發現,在生活中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會陷入焦慮的情緒當中。


01

前不久看到廣州有一個報道:

一個21歲的小夥子在畢業前因為要找工作特別的焦慮,最後患上了高血壓;

媒體的調研也發現,有八成的公務員感覺到工作壓力非常大,成為焦慮的高發群體。

所以在這個社會里焦慮應該已經算是家常便飯了,面對焦慮,我們可以做一些什麼呢?

焦慮經常跟另外一個叫做“壓力”的好兄弟結伴而行。


但是具體來講呢,每個人在生活中焦慮的表現方式卻不太一樣:

有的人在焦慮的狀態中比較容易喪失行動力,越是一大堆的任務壓著沒有做,越是沒有辦法去開始來做,越沒有辦法做,他就越會焦慮;

但有的人恰恰相反,焦慮的時候反而容易過度的行動,變成了工作狂不休不眠,給自己增加很多的工作量,遠遠超出身體和心理能夠承受的良性範圍;

還有一些人焦慮的時候容易對某些東西上癮,比如說過度抽菸、喝酒、用藥、沉迷於遊戲,過度地飲食,流連在網絡之中等等。

在生活中我們普通人最常見的焦慮分為兩種:

一種是對當前的行為不滿而引發的焦慮,

另一種是對整體的狀態不滿而引發的焦慮。


年底業績壓力大,拿什麼拯救我的焦慮?| 情緒三十六計

02


什麼叫做對當前行為不滿引發的焦慮呢?

指的是現在你特別想去做某一件事情但是達成又有一些困難,這個時候人本能的很想去逃避,逃避的結果就會產生焦慮,而且越逃避就越焦慮。

比方說,我要求自己每天要背500個英語單詞,可是我總是拖延,越拖延就越著急,然後臨近考試了,就特別焦慮。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理想我”,而當下會有一個真實的“現實我”,當“理想我”和“現實我”的差距太大的時候,焦慮就會產生了,就相當於兩股能量在身體中分裂。


“理想我”是要每天要求背500個英語單詞,可是“現實我”做不到500個單詞的量,結果就是要麼我會精疲力盡的背完,但是成就感很少,要麼是沒有背完,感覺到自責。

年底業績壓力大,拿什麼拯救我的焦慮?| 情緒三十六計

類似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生活當中比比皆是,那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本尚書院院長明瑜老師在線上課堂中的《情緒36計》中為大家分享了切實有效的目標“二分法”,具體怎麼做呢?

什麼叫“二分法”?

就是在你設定一個目標和任務的時候呢,你可以設置兩個完成度:

一個叫做“完美目標度”,一個叫做“低檔位目標度”。


比如說:我們每天設定背500個單詞,那麼背完100個就可以及格,這就叫做低檔位目標。


之前我們老是盯著最高的目標感覺到的是壓力,現在我們轉化了擬定的目標把它放在低檔位目標,在完成這個低檔位目標之後我們心裡會覺得目標一部分完成了。

那麼在這之後,每多完成一點,每多背兩個單詞,成就感就會高一些。

當你完成了500個單詞的時候,你的成就感就會達到頂峰,你的心理狀態也會非常地好。


你看同樣一個任務,增加了一個心理上的錨,完全改變了對任務的思維方式,那麼我們的焦慮程度就會有所下降。

同樣,在對他人的期待上面,我們也可以改變那個心錨

如果你期望同事是完美的,那麼他們一點點的不完美的表現,都會讓你覺得失望,

但是如果你有一個低檔位的期待的話,你就會想其實他們還不錯。


使用二分法也就是設定一個相對好完成的低檔位目標,是為了改變心裡的錨。

但是記住不要把那個單位目標設置的太低,因為我們的心總是會發現自己是否在欺騙自己。


就拿背單詞來說,如果你把低檔位目標設在30個,那麼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所以你要去尋求那個點,也就是在完成這個點之後,你會覺得自己做的其實還不錯,找到那個點和那個度非常重要。

然後當你過了這個點,每增加一點,每多做一點,就給自己大大的嘉許,便會激勵自己繼續朝著完美目標走下去。


年底業績壓力大,拿什麼拯救我的焦慮?| 情緒三十六計

03


而第二種更普遍的焦慮就是對整體狀態不滿而產生的焦慮。

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事情,也不是要達成某一個具體的目標,而是一種迷散性的焦灼。

比如說不滿現狀就不知道能做些什麼,看不到未來,看不到轉機,整個人感覺生活很被動。


面對這樣一種焦灼的、焦慮的這樣一種整體狀態該怎麼辦呢?

心理學把這種焦慮稱之為“廣泛性焦慮”。確實有一些方法是可以幫助大家去面對和應對這樣一種“廣泛性焦慮”的。


具體我們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避免陷入到過度的沉思。

有焦慮狀態的人通常會進入這樣一些思維頻道中去否定自己:

我很差勁,我比不上其他人,我配不上也得不到我想要的東西;

我很恐懼,我害怕我考不上,我找不到工作,我就這樣碌碌無為的度過一生;

我很後悔,我痛苦於自己曾經浪費生命,傷害過別人或者被別人傷害;

我很無奈,很多事情我都無法改變,我無能為力……

過度的沉思只會更加鞏固我們大腦中跟焦慮相關的思維,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它對我們去緩解焦慮毫無幫助。


事實上,當你企圖用你的大腦去對抗情緒的話,那麼是徒勞無功的。

當我們交流的時候我們應該換一個頻道,調整到這樣一種思維方式來,你可以這樣告訴自己:

這些感覺是暫時的,焦慮是暫時的;

我是一個人,我有這樣的情緒非常正常,完全合情合理;

沒有關係,我完全接受,我不急著掙脫;

我可以嘗試感受這種負面情緒,感受這份焦慮;

這是生而為人的權利,我知道它一會兒就會消失的……

你可以不斷地在心裡去試圖讓自己把整個思維調到這樣一個頻道,記住這些話,每次都這樣告訴自己,會讓你感覺好很多。

然後不必沉浸在過去,追究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也不要試圖去說服自己相信未來,而是問自己是不是不舒服。


如果你不舒服的話可以出去走走,曬曬太陽,吃點好吃的,聽音樂、跑步、跟別人聊天……

總而言之,身體和情緒是相互影響的,去做這樣一些看起來很日常的事情,你可以改變身體所處的狀態和能量狀態,那麼焦慮的情緒也就會很快的散去。

年底業績壓力大,拿什麼拯救我的焦慮?| 情緒三十六計


04


其實面對焦慮,簡單來講就是要和焦慮做朋友。因為它會時不時來你家串門,這是一個不可能完全避免的現實情況。


你越是拳打腳踢,要把這個焦慮踢出門外,它就越來勁,越是要翻窗戶、爬煙囪,登堂入室來為難你。

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妨換一種思路就是打開門請它進來。



它能夠來它也會走,其實情緒就是能量,能量來來去去的。

那麼當焦慮在一定水平之內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去緩解,比如說可以做一些只動手動腳而不用動腦的事情,可以做呼吸放鬆和冥想……


當超出了一定數值的焦慮,我們更傾向於把這種無法平衡的焦慮看做一個信號,這個信號其實是在告訴你:

你需要休息,你需要有質量的

放鬆,你需要被人抱一抱、哄一鬨,

那麼就給自己做這些焦慮帶給你信號的動作,

嘗試滿足自己關於休息、自由、溫暖、關愛的那些深層的渴望的需求。


應對焦慮的態度其實就是接納,而不是去對抗。

焦慮就像彈簧,你強它就會更強。從長久來看,如果一個人常年都是處於焦慮狀態,那麼他的身體症狀和情緒症狀明顯也會直接影響到他的工作和人際關係。


所以如果現在你不單單只是焦慮,而是出現了嚴重的焦慮症,那麼你還是要去找很安全可靠的心理諮詢師和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來幫助你解決問題了。


著名德國詩人里爾克

曾說:

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同時又不抱持任何希望;

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把它當成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

但同時又知道這件事根本無關緊要。

這或許是我們能夠對抗焦慮的最本質的方法。


年底業績壓力大,拿什麼拯救我的焦慮?| 情緒三十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