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錨定效應”,跳槽加薪不是夢

01. 如何跟HR談薪資?

疫情過後,找工作這件事情似乎變得比以往難了許多。

但是對於高精尖的人才來說,絲毫沒有受到影響,比如說工程師小趙。

小趙高校畢業,有過5年上市公司的工作經驗,這是他第一次跳槽。

經朋友推薦,他來應聘同行業的高級工程師崗位,由於他專業能力較強,加上心思縝密,前期面試過程中,和麵試官們相談甚歡。

最後,不可避免地談及薪資待遇。小趙沒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薪酬期望值,而是不卑不亢,強調了自己前公司所定的職級,並且希望自己在此基礎上拔高一級。

面試的HR說,“雖然是同一個職級,但是我們公司的年薪標準高一個檔次,我們給你12萬,這已經很高了”。

這時候的他不慌不忙,拿出事先調查清楚的市場的價格來說事,“根據現在市場的行情,我這樣經驗的人可以拿到14-15萬,因此我的要價14萬很合理。”

幾番周旋下來,HR開始讓步,雙方最終達成一致,小趙順利拿到OFFER。

為什麼只是換一個參考標準,小趙就拿到了理想的薪資?

在這裡,他沒有被用人單位的價格所侷限,而是以市場錨定的價格作為談判依據,成功贏得了談判的主動權。

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細節,如果我們不深究,就被思維的慣性牽著鼻子走。

掌握“錨定效應”,跳槽加薪不是夢

02.地球人不靠譜

你是否想過:在什麼情況下向女生求愛成功率最高?

明明是期待已久的酒會,為什麼出門的時候卻懶得去?

在收銀臺等待結賬時,為什麼會感到無法形容的憤怒呢?

在《地球人不靠譜》這本書中,作者給出了答案。


掌握“錨定效應”,跳槽加薪不是夢


在橋上向女生求愛成功率最高。

但不是坐在車裡,行駛在堅固的大橋上,而是下車到橋邊的圍欄旁,如果是個吊橋就更好了,因為站在不穩的地方,人會因為緊張,而是心臟跳個不停,這個時候像女生求愛可以增加對你的好感,實際上確實也變得更加有好感。

因為這個時候,地球人的大腦其實給了錯誤的判斷。

安慰劑效應也說明了大腦很容易受騙了這個事實。

比如說醫生向患者提供假藥,並且告知患者這個藥物的效果很好,哪怕這個是假藥,但是確實緩解了患者的症狀,這個就是安慰劑的神奇作用,或者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是心理作用。


掌握“錨定效應”,跳槽加薪不是夢

明明是期待已久的酒會,這一天到來卻不想出門了。

因為我們看問題的觀點,會因為時間的距離長短而改變

如果未來時間未來世界的時間距離很遠,那麼我們通常不太會關注細節如果這件事情漸漸降臨,那麼人們就開始著眼於細枝末節。

比如說我們開始考慮穿什麼衣服?配什麼鞋子?整什麼髮型?帶什麼包包?

這些瑣碎的事情紛沓而至,你就可能會懶得去了。


掌握“錨定效應”,跳槽加薪不是夢


在收銀臺等待結賬時,為什麼會突然生氣呢?

通常我們都是憑著直覺選的收銀臺,但事實上總是感覺等待的時間比旁邊的長。原因就在於我們的參照點不同。

同樣是一分鐘的等待時間,根據參照點的不同而顯得過長或短。

書中列舉了諸多鮮活的故事,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由於我們本身不夠理性,從而做出了一些非理性的決策和行為。

掌握“錨定效應”,跳槽加薪不是夢

拿面試來說,HR應當有效避免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刻板印象等非理性決策,採用科學的工具進行理性分析,不宜憑藉主觀印象甄選人才。

03.容易受錯誤直覺驅使的人類


1.刻板印象根深蒂固

人們常常認為女生不適合學理科,男生不適合學文科;女生數學不好,男生英語不好;男生就該血氣方剛,護膚、化妝就是娘,女生就是小鳥依人、長髮飄飄等。

這些就是所謂的“刻板印象”,也就是說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

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了我們對於事物的認知過程,也容易忽視個別的差異。

作為面試官,他們常常在篩選簡歷的時候就使用“刻板印象”了。

比如說“名校情結”,認為海龜、985/211的畢業生就是天之驕子;對世界500強的企業刮目相看,無意識的看輕民營企業;甚至對東北人、河南人等自帶地域歧視等。

這些印象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在見到本人之前,這些看法應持保留意見,否則很有可能錯失良才。

掌握“錨定效應”,跳槽加薪不是夢

2.近因效應預示結局

俗語說:第一印象永遠不可能有第二次機會。

這句話強調的是“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也就是首因效應。對於面試者來說,給HR留下一個好印象等於開了一個好頭,有助於面試的順利開展。

與首因效應相對應的是近因效應,當一系列事件增多時,我們往往對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

曉玲是我大學的同學,我們的關係一般,對於和她相關的種種往事,我幾乎沒有太多印象,但是畢業週年聚會的情景卻歷歷在目,這就是因為那次是時間距離最短的,記憶提取出來較快的近因事件。

作為面試官,一次可能會面試十幾人,一場面試下來,信息量越來越多,如果沒有做記錄,或是缺乏人才評價標準,那麼,面試官只會對最後某一個人或某一組人員的印象最深刻。

在面試結束前,最後一個問題也至關重要。

面試官本來說,沒有什麼問題了,卻在應聘者準備離開的時候冒出一個問題。

我們覺得你可能不太適合這個崗位,你對此怎麼看?”

也許這是一道壓力面試題,面試者是想考察應聘者的心理素質和臨場應變能力。

回答得精彩,大可彌補此前面試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會前功盡棄。

實驗研究表明,認知結構簡單的人更容易出現近因效應,認知結構複雜的人更容易出現首因效應

所以,作為應聘者,不僅要創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還得笑到最後,加深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雙重印象,使面試官最終拍板,下決心錄用你。

掌握“錨定效應”,跳槽加薪不是夢


3.“錨定值”操控人心

去星巴克喝咖啡,部分門店只配備了中杯、大杯、超大杯三種杯型,大部分店員會問你:“要大杯還是中杯?” 而不是直接問你“需要哪種杯型?”

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想到還有小杯可以選擇,作為隱藏項目,小杯不是“主流商品”,即使有,也被很好地隱藏了起來。

如果你提出要小杯,可能會被禮貌的告知:“不好意思,我們沒有小杯。”

掌握“錨定效應”,跳槽加薪不是夢

並不是所有店都沒有小杯,而是在“大杯還是中杯”的設問之中,我們不知不覺就陷入了錨定效應的圈套。

就連吃一碗飯的時候,可能也會被套路。老闆問你“加一個蛋還是兩個蛋?”

就算你沒有想要加蛋,也可能順口就給出了“一個蛋”的答案。

這種先發制人的話術就是設定“錨點”,給出選擇的心理暗示,變相引導你的決策。


掌握“錨定效應”,跳槽加薪不是夢

錨定效應是由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提出的,指的是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

錨定效應就是行為經濟學與生活之間的一場思想碰撞。

除了話術,我們的許多決策都會受到行為經濟學原理的影響。

比如說打折和限購的誘惑,讓人難以拒絕。

某類家電建議零售價為3999元,實際卻僅售3666元,價簽上面再劃掉原標價,另外寫一個優惠價2999元;

去旅遊街區購物,老闆一上來就高一個天價,你攔腰一截,本來沒報希望,誰知道老闆欣然答應;

疫情後的消費券、618狂歡節、雙十一,滿屏的跨店滿減、購物津貼,看似優惠滿滿,實際在平時我們就能以所謂的“打折”價購買這些商品。

可是我們常常為了湊優惠,花了比以往多出幾倍的金額!

這些營銷策略背後,都可以用錨定效應來解釋,我們會把原價作為衡量商品價值的參照物,原價越高,購買者心裡的錨定值就越高。

實際價格與原價之間的差距越大,我們購物的滿足感就會越強烈。

如果我們想要做出理性決策,就不能被第一信息所左右,而是化被動為主動,把沉入海底的錨拋擲出去。

就像開頭說到的小趙,跳出了用人單位開出的價格,以市場錨定的價格作為談判依據,從而贏得先機。

掌握“錨定效應”,跳槽加薪不是夢

04.結語

“理性的人讓自己適應世界;非理性的人堅持讓世界適應自己。”

非理性與理性如同一隻大象和一個手持繩子的騎象人。我們既然是騎象人,也是大象,不可否認理性和非理性都有優缺點,但兩者一直在控制與被控制的狀態中輪流坐莊。

只要掌握了理性的思維方式,才能更好地預測非理性行為,從而克服不理智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