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誰都更想寵孩子”但父母的嚴格一旦消失,孩子未來難有擔當

“始終如一地保持原則和紀律性,與養育快樂的孩子同樣重要。”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先說一個前不久的案例:商場裡一個媽媽坐著買東西,穿校服的兒子站在旁邊專注的打遊戲。店員將找的零錢遞給媽媽,媽媽拿錢的時候擋住了孩子手機屏幕,影響了孩子打遊戲,結果孩子頓時暴打媽媽......比媽媽高一頭的兒子打媽媽,媽媽毫無還手之力。這事你說是孩子的責任還是家長的責任呢?

“我比誰都更想寵孩子”但父母的嚴格一旦消失,孩子未來難有擔當

上面的案例就是一位的給予寵愛和縱容,誤以為是快樂教育的後果。不但誤解了快樂教育的教育方式,也是因為從小給孩子太少的規則感和邊界感,從未在孩子心中建立權威和紀律的後果。

當然,“嚴格”的父母會讓人聯想到一個“過度控制和脾氣暴躁”的媽媽或爸爸。但是嚴格的父母並不冷漠和漠不關心。實際上,根據專家的說法,嚴格管治-如果做對了-知道管教孩子的重要性是良好育兒的全部內容。 家庭治療師瑪麗蓮·韋奇(Marilyn Wedge)博士在《今日心理學》的一篇文章中說:

“ 保持鎮定,一貫的紀律性和養育快樂的孩子一樣,是養育孩子的要素。” 一個孩子需要一個能夠提供原則限制和明確給予其指導的成年人,因為它使孩子知道對於現實世界的瞭解,社會法則的敬畏。“ 缺乏指導和缺乏紀律性教育對於孩子們來說非常不好!”

心理治療師和暢銷書作者艾米·莫林(Amy Morin)在《精神強大的人不會做的13件事》說道:“遵守紀律不僅僅是給孩子們明確規避一些可能帶來後果。相反,它是確保孩子成為負責任的成年人所需的一項重要技能。”

“我比誰都更想寵孩子”但父母的嚴格一旦消失,孩子未來難有擔當

對孩子進行管教,增強其紀律性,保持原則的教育方式,並不僅僅是講道理和任意懲罰。想要在孩子心中建立威望,建立權威,做到嚴格的父母,這5項教育準則不能偏離,否則就真的成為孩子心中一個“控制狂”了:

1.明確“嚴格”的目標是教給孩子規則、紀律、界限——而不是懲罰或控制他。

採用恐嚇戰術,讓恐懼和羞恥感佔據孩子內心的管教方式,是愚蠢的教育,無法讓孩子內化成自身的修養

“對孩子大喊大叫併發出命令”並不能阻止孩子的反抗行為。甚至,它可能反而助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心理學家——傑弗裡·伯恩斯坦(Jeffrey Bernstein)博士說,懲罰和控制最終將無法看到孩子有積極改變


“孩子應該學會一些紀律,家長應該指導輔助其完成,而不是要強迫和控制孩子,要向孩子展示“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

“這不是要懲罰孩子做錯事,而是要為違反規則設定明確的參數和後果,以便她學習如何管教自己。”

2.當熊孩子的表現令你難以忍受時,壞情緒的你想要控制自己的憤怒是很難的,但是仍然要保持冷靜

我們長期的育兒過程中可能也已經意識到,父母在被“憤怒”衝昏頭腦時,情緒激動下“一再強調”孩子要遵守紀律實際上是行不通的,你懲罰他也沒用,孩子可能更多記住的是你面目猙獰的樣子。換句話說就是:“當孩子們被大吼大叫時,他們很少記得他們父母試圖讓自己明白的是什麼教訓。他們記得的只是,當父母失去冷靜時帶給自己內心的那份恐懼。”

“我比誰都更想寵孩子”但父母的嚴格一旦消失,孩子未來難有擔當

育兒是一個長時間的事情,在過程中誰都難免會有壓不住脾氣的時候,做父母的也會說一些氣話。即使父母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只是在釋放自己的情緒,但是在孩子聽來可能會將這些話當成是父母的真實想法,很容易對父母產生誤會和隔閡,造成心理上的傷害。

為避免自己在衝動情境下做出後悔的行為,告誡父母還是多花一點時間在接近孩子之前,趕快先釋放掉自己的壞情緒。“考慮到您在這種情況下真正想要實現的教育目標,我們的初心是希望孩子能從當中學到的經驗教訓!你就會調整回來了,奔著孩子能主動吸取教訓時,再加以輔導!”

3.嘗試瞭解是什麼助長了孩子的反抗行為,然後才是執行你的“嚴格”教育。

我們父母有時候也很困惑,為什麼孩子的會發生這樣的不良行為?為什麼孩子要以這樣的方式行事?懲罰和後果本身不會教給孩子什麼正確的價值觀,沒有父母的寶貴指導,它們就不會起什麼作用。

但是通常,你未必經常看到那些父母過分嚴格的孩子表現不佳或迷路!孩子之所以行為不端也許是這三個原因:

首先,這是因為您的孩子尚不瞭解規則,因此必須被告知它們要遵循什麼規則。花時間與孩子交談並解釋這些規則。

“我比誰都更想寵孩子”但父母的嚴格一旦消失,孩子未來難有擔當

其次,她知道規則(例如,不打人,懂禮貌,注意環保),但感到無法控制的情緒高漲(例如憤怒和沮喪)。情緒過於高漲就會影響孩子的過激行為(就像上面那個玩遊戲玩到一半被阻止就打媽媽的孩子)。這就表明“孩子需要更多額外的幫助以處理自己的情緒,以便她能夠更好地調節情緒。”

“我比誰都更想寵孩子”但父母的嚴格一旦消失,孩子未來難有擔當

最後,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連接沒有建立。孩子不想跟隨父母的意志,因為尚未建立父子間的情感連接。這就提醒父母,要及時的加強親子溝通和親子關係。“覺得與父母有感情的孩子自然希望取悅自己的父母,會在乎父母的感受。”

4.始終保持清晰的規定,並符合孩子的規則

清晰的規則是有效紀律的關鍵。它會告訴孩子確切的行為是我們的預期行為,長期遵守能給他帶來好處。

“我比誰都更想寵孩子”但父母的嚴格一旦消失,孩子未來難有擔當

例如,在已經定好的原則方面,不能總是改變她——允許孩子在某些天進餐時隨身攜帶平板電腦,而在其他日子則不允許。當你再次強調不希望平板電腦與進餐時間一起進行時,這會使孩子感到困惑,並使他的行為難以控制。讓孩子產生意識混亂和牴觸。

同樣,當行為被認為是不適當時,應該基體上保持這種狀態。比如,孩子會說:“媽媽,為什麼不讓我玩手機,不公平,你們都天天玩手機!”我們要求孩子少玩手機,那麼大人也同樣要遵守剋制自己玩手機的次數。”從長遠來看,這樣做是有回報的。孩子能形成自然習慣。良好的舉止是會傳染的,家人共同遵守,就會形成氣氛,甚至成為良好家風。

5.樹立好榜樣

兒童是大複印機。他們從父母的行為和反應中學習。父母對孩子嚴格,自身也要嚴於律己。當然,另一方面,過於嚴格可能會使孩子與父母疏遠或被迫叛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以身作則。像您希望他們成為怎樣的人那樣去行事。這也是“上樑不正下樑歪”總是流傳至今的原因,有它一定的道理。

“我比誰都更想寵孩子”但父母的嚴格一旦消失,孩子未來難有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