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如何激勵員工主動做公益?

阿里如何激勵員工主動做公益?

3月3日晚,阿里杭州總部,阿里巴巴第五屆“橙點公益榜”頒獎禮舉行。現場以向日葵為主要元素進行佈置,每個人的座位上都放著一束向日葵。

該獎項被稱為“阿里巴巴員工最高規格獎項”,又有員工公益“奧斯卡”之稱,還有媒體稱之為阿里“最大的年終獎”。

井賢棟、邵曉鋒、孫利軍等多位集團合夥人出席,併為獲獎者頒發獎項,以此表彰那些解決社會問題、積極參與公益的阿里員工和項目。

阿里娛樂戰略委員會主席高曉松上臺發言:“一個有共同信仰的組織做出來的公益更具普惠意義。”

阿里如何激勵員工主動做公益?

第五屆“橙點公益榜”年度十佳項目名單

阿里巴巴社會公益部員工公益負責人子略認為,今年獲獎公益項目的整體特點是更加下沉,對於社會問題的洞察更深刻,“在歷屆橙點公益榜的評選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項目是否解決了社會問題、是否為社會創造了價值。”

“公益資本論”觀察到,這10個獲獎項目涉獵範圍甚廣,彼此之間幾無業務關聯,既有脫貧項目,也有反詐騙、信息無障礙項目,並非自上而下規劃出來的項目,而是依託阿里內部“公益創業”機制,由基層員工自下而上生髮的產物。

一方面,員工在日常工作中發現社會需求,並將需求和集團資源、業務方向等作結合。這並不是一個被設計出來的東西,做與不做,往往取決於員工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當然,在另一方面,阿里高層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動力機制,他們提倡的公益理念在整個組織中創造出一種共同的使命感。集團也為員工公益創業提供了諸如資金、資源等方面的實際支持,類似“橙點公益”這樣的獎勵機制賦予員工榮譽感和成就感。

阿里如何激勵員工主動做公益?

3月3日,阿里杭州總部,園區以向日葵為主要元素進行佈置


1、

員工的自主性在“1㎡溫暖愛心驛站”中體現得很充分。

2019年末,哈爾濱大雪。阿里員工潘玉婷在拜訪商戶時發現,一位外賣小哥躲在一家店的門廊裡避雪,他偷瞄著老闆,生怕被攆走。

外賣小哥的眼神觸動了潘玉婷,她當時就跟老闆說:“門口一平米的空間也沒啥用,不如開放給這些小哥,還有司機、快遞員,讓他們有一個休息的地方。”

潘玉婷由此萌發了她的公益項目——1㎡溫暖愛心驛站:商戶開放1㎡空間給戶外工作者,供其休息、充電,或是喝點熱水。據悉,第一批建立了88個愛心驛站,目前已擴展到超過10000家,累計覆蓋全國30多個城市,獲得10000多個商家支持,服務了數十萬戶外工作者。

阿里如何激勵員工主動做公益?

潘玉婷是一位東北姑娘,在橙點公益頒獎禮上,她身著小西裝搭配開叉裙,綁著高馬尾,一副黑框眼鏡,談吐豪爽幹練。

阿里如何激勵員工主動做公益?

阿里特地為此次頒獎禮鋪上紅毯,顯得尤為隆重,右一為潘玉婷

第一批驛站主要在東北地區搭建。當時,潘玉婷負責跟阿里本地生活的一線業務員溝通,請他們去聯繫商戶加入,並找企業拉來贊助,作為物料、傳播費用。驛站搭好後,再把清單地址等告訴負責物流的同事,由他們同步給騎手。

阿里如何激勵員工主動做公益?

溝通是最大的成本。潘玉婷說,有一段時間,她一天可能會接到幾十個業務員的電話。“我要跟100個業務員one by one去談,可能才有10個人支持我,這10個業務員又可能要跟10萬家店談,最後才談下來1萬家店的落地。”

“因為參加橙點公益,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潘玉婷說在頒獎禮看到很多項目把技術和產品結合起來,她感覺很有啟發,也很受鼓舞,“驛站這個項目是很接地氣、低門檻的,只要有一塊地方,有物料就可以去做。如果多借用到阿里的能力,把它常態化、體系化、產品化就更好了。”

在潘玉婷看來,這個項目不是一個純粹的個人行為,而是在阿里集團的框架下,把業務與公益結合了起來,運用平臺的力量,把b端、c端、贊助方、媒體都拉進來,才形成一定的影響力。“我不能說這完全脫離我的工作,但它並不是我的工作目標和KPI。”

潘玉婷還記得,有位大姐抬著頭對她說:“咱們東北外賣員老有福了。”

這句話讓她有點腎上腺素飆升的感覺,“一定要做下去。”


2、

其實,在許多大廠裡,不少員工也有運用平臺資源策動公益項目的想法,但公司的日常管理機制很難對此進行支持,但在阿里,一種自上而下的公益文化,為員工跨部門整合資源提供了條件。

以阿里巴巴客戶體驗事業部(CCO)的“小棉襖計劃”為例,據發起人霂藍介紹,參與“小棉襖計劃”的項目組成員約有30餘人,有做產品的,也有做運營的。此外,還有300多位分佈在全國各地的阿里客服作為志願者,自願報名培訓上崗,為老人提供電話服務。

阿里如何激勵員工主動做公益?

在淘寶輸入“小棉襖計劃”,阿里客服將為老人提供一對一電話服務,服務內容包括網上繳水電費、網上購物等

霂藍一度負責統籌協調,“例如做好規劃,這個月重點要實現什麼,產品端要負責什麼,這樣每個人都能夠清晰的知道該在什麼時間內完成什麼事情。”

“項目組很少開大會,一般通過釘釘群開小會,各種一對一,一對N去溝通,需要什麼就去找相應的人對接。”霂藍認為,最大的成本在於溝通,關鍵得找到在某個業務上比較有優勢的人,找到對的人做,不認識就去打聽,比如誰比較擅長志願者培訓,就找他幫忙。

有段時間,霂藍每天加班到10:00後,還得在各種時間找人聊天溝通。儘管如此,她還是覺得,在阿里做公益這件事相對很順利。按她的說法,自下而上的意識和自上而下的鼓勵及支持都有了。

具體而言,首先,參與者都很認同這個項目的價值,事業群的領導也很認可,並願意為之站臺,上上下下都有共識;第二,儘管入職時間並不長,霂藍感受到,“在阿里,可以理直氣壯的去做公益。”

她說,很多角落都有零零散散的機制存在,集團會給予資金、資源上的支持,“小棉襖計劃”的5萬元啟動資金即來自“橙點公益孵化基金”;另一方面,同事們也覺得既然是做公益,能幫則幫。

阿里如何激勵員工主動做公益?

“小棉襖計劃”團隊成員眾多

很難想象,在別的集團公司,這樣大範圍的跨部門交流,並且沒有KPI的激勵,會進行的如此順利。


3、

從2015年阿里巴巴公益1號誌願者馬雲提出的“人人3小時”公益倡議,到2017年的“橙點公益榜”,再到2020年的“橙點公益孵化基金”,這客觀上在阿里內部催發了一股“公益創業潮”。如螞蟻森林、“團圓”打拐系統等現象級的公益項目,就是這股潮流的產物。

我們的觀察中,聲稱要把公益理念作為企業戰略的公司很多,但絕大多數公司,其公益的主要陣地都在企業的一個部門中,要麼是企業基金會、要麼是CSR部門,企業的其他部門頂多是“配合”,而談不上有什麼主動性。

阿里高層對公益的重視,在中國企業界是非常罕見的。

2017年初,為了鼓勵員工主動利用業餘時間發起公益項目,用創新手法做公益,阿里集團舉辦了首屆“橙點公益榜”,對員工公益項目進行評選。

2020年4月,阿里巴巴集團宣佈設立“橙點公益孵化基金”,首批投入1億元,以商業創投的模式激發員工創造出更多、更優秀的公益項目,為社會創造價值。

按照阿里的說法,該基金是全球首個員工公益專項基金,此舉是為了給這些對公益有熱情、對公益有想法的阿里人提供資金支持和舞臺,發揮阿里經濟體的商業優勢、技術優勢解決社會需求。

有橙點公益榜的獲獎者表示,集團合夥人親自頒獎,已經是很大的表彰。她說:“平時業務上得做到多優秀?才能獲得合夥人層面的肯定。”

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還表示,阿里希望今年能專門設立一個橙點公益名人牆,以此向每一位傑出的阿里人和公益人致敬。


4、

很多互聯網公司都沒有意識到,他們雖是由風險資本驅動的私人公司,但提供的卻是公共服務。

以阿里為例,他們為人們提供虛擬購物場景、線上金融、網絡辦公環境等服務,在某種程度上,這些都屬於數字時代的公共設施,關係著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本身有著極大的公益屬性。

當然,作為私人公司,為股東創造價值是應盡的義務,但如何更好扮演“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色,才是一個互聯網公司能夠持續發展的根本。

阿里曾提出,要做一家至少要活102年,力爭跨越3個世紀的公司,他們足夠清楚的知道這一點,公益,不是手段,而是目的。阿里高層也多次在不同場合表示,履行社會責任是阿里的核心競爭力。

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怎麼做?如何落地,如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並贏得政府、社會的信任和支持?

阿里以“橙點公益榜”為特點的一整套企業公益文化非常值得新經濟公司借鑑,阿里將自上而下的公益文化下沉,與自下而上的員工結合所長參與公益相結合,並以一年一度的“橙點公益榜”為節點進行歸總和輸出,這在互聯網行業是很少見的。

在歐美世界,營利與非營利之間有著相對更清晰的界限,企業的公益活動一般主要由企業基金會來承擔,而且往往講究基金會與公司業務相分離,運作規範,但也缺乏創新的空間。

而在中國,互聯網公司是新興行業,公益事業也是新生事物,兩者之間有著更大的可能性。這種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導向,公益與業務相結合的混合模式探索,也許能夠給中國公益帶來更多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