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这碗稀豆粉,变着花样吃出“地老天荒”

在云南省腾冲市,有一种市井美食,很受当地人追捧。它不仅扎根在腾冲人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乡愁,也是一种不可一日不食的绝味小吃,它就是稀豆粉。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加上大自然的馈赠,在传承技艺的融合下,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特色风味小吃。

吕梁有一种风靡三晋的小吃叫碗秃,父母曾将十余年的精力倾注其上,独创的辣油碗秃食者称绝,好名声扬遍了全乡镇的山山沟沟。如今父母早已异业做其他营生,碗秃的味道捆绑着笔者的童年,还如乡音般绕梁,这是具有代表性的吕梁味道。

稀豆粉

当然,碗秃并不是今天的主角。让我们将视线聚焦到千里之外的云南省腾冲市,这里有一种市井美食,很受当地人追捧。它是扎根在腾冲人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乡愁,是一种不可一日不食的绝味小吃,它就是稀豆粉。

云南腾冲,随着地貌变迁,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塑造出中国西南边陲的壮丽景观,当第一缕阳光开始笼罩大地时,腾冲人的一天,便由一碗稀豆粉唤醒。

如果说二两小面是川渝生活的本真,那么一碗稀豆粉,就是腾冲人乡愁中最温情的印记。村街巷口那一碗碗如诗般的稀豆粉,映射出腾冲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稀豆粉,是用豌豆磨制而成,在原料选配上,对豌豆是否纯正分外挑剔,它可直接影响到稀豆粉的口感。保山的蒲缥豆可谓是原料中的上乘,这种豌豆汲取山间日月精华,天然赋予其高贵品质,磨出来的豆粉细腻透着浓郁的香气,色泽鲜亮而又口感爽滑。

售卖稀豆粉的小摊

稀豆粉的制作可以用“一块滤布三道浆”来概括,分为:头浆、清浆和上浆。反复过滤是为了让稀豆粉的口感更加顺滑。备好的豌豆需要浸泡10小时以上,方可进行研磨。第一次研磨出的浓稠物叫“头浆”,研磨好的头浆要进行沉淀分离,沉淀2小时过后,用头浆的一半进行第二次研磨,称为“清浆”。清浆研磨好之后,就进入煮浆工序。煮浆前在锅内倒少许油,防止粘锅,将清水和清浆按比例倒入锅中熬制。煮沸后,把浓稠的头浆分多次加入,直到再次煮沸,这就是所谓的“上浆”。煮浆过程中,对火候的把控至关重要,什么时候小火慢炖,什么时候大火炙烤,这其中的权衡足见煮浆的功力。煮浆时还需要用木棒不停地搅拌,防止结块,这个搅拌的动作让笔者想到家乡的凉粉,也是需要搅拌而成。“一口气三十下”,用中火搅拌1个小时左右,待锅中的豆粉可以连成线,方告功成。

稀豆粉配油条

品尝一碗纯正的稀豆粉也是很有讲究的,吃法颇多,据说云南各地的吃法五花八门,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给稀豆粉的口味助力。精制的调料,是稀豆粉的“灵魂”。红彤彤的辣椒油、明黄透亮的鲜姜水、乳白的蒜泥汁、红黄交融的腐乳水、色泽诱人的花椒油和芝麻油……绚丽多彩的调料,在稀豆粉嫩黄色的“湖面”上相互缠绕,扑鼻香味,让人大呼过瘾。

稀豆粉不仅可以单独食用,还可和其他食物进行搭配,让口感更加丰富。稀豆粉饵块就是当地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吃法,将饵块煮好,炙烤后撕成块状,放进稀豆粉中,雪白的饵块与稀豆粉共同演绎出舌尖上的舞蹈,惹人垂涎。稀豆粉和油条的混合吃法,如同老豆腐配油条,是天生的美食冤家,注定要彼此交融,撩逗吃货们的胃。当然稀豆粉的吃法远不止于此,它还在等待着食客们不停地去创新和发掘,稀豆粉的多变吃法,恰恰映衬着淳朴生活的不变和永恒。

稀豆粉

一碗稀豆粉,凝聚着多少先辈的血汗,这源自明朝的技艺,没有菜肴的张扬和气派,却饱含着大隐于市的智慧。那些被稀豆粉养大的孩子,无论走多远,都会眷恋这一味家乡的小吃。稀豆粉也会继续传承,让食客吃出山青水绿,吃出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