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亞軒:降准早有必要,爲何今年成行?

事件:

4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8年4月2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同日,上述銀行將各自按照“先借先還”的順序,使用降準釋放的資金償還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貸便利(MLF)。

4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3月末,央行新增外匯佔款78億元人民幣。

核心觀點:

以上兩個密切相關的事情,恰好在隔日公佈,我們就放在一起來談一談吧。

從外匯佔款變動情況來看,降準早有必要。早有多早呢?準確的說是2014年下半年開始,下圖可見(《央行外匯佔款餘額變化的四個階段》),外匯佔款餘額不再持續快速增加。在那時之前,存準率不斷調高,維持高位的目的就是應對央行干預外匯市場帶來的外匯佔款持續增長。當國際資本流動形勢和匯率形勢發生逆轉後,理論上存準率就已經具備逐步下調的必要性。(《走下神壇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謝亞軒:降準早有必要,為何今年成行?

定向降準今年成行的三個原因。2014年下半年開始,外匯佔款不再成為基礎貨幣供應的主要渠道,甚至成為減項之後,降準的必要性就已具備。但除了2015年幾次非常時期的降準之外,決策層在降準操作層面的遲疑非常明顯。為何從今年開始,以兩次定向降準為標誌,好像開始比較堅決地付諸實施呢?分析清楚原因,才能準確判斷未來降準的可能性和持續性。

我們認為原因有三:

1、逐步淡化降準=貨幣寬鬆的標籤,強化降準=貨幣中性的標籤。現在看,對於預期的管理有效果,但從市場歡呼雀躍的情形看,也不能算很成功,這是未來的隱憂。央行專門加了一句話,“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為了防範金融風險,仍需保持相對較高的存款準備金率。”現任外管局副局長陸磊之前有一個觀點值得參考,大意是,用存準率鎖在央行的錢是最“乾淨”的錢。

2、人民幣匯率彈性的提升,降低對貨幣政策操作的牽制作用。這個因素目前來看,基礎比較穩固。2018年3月央行口徑外匯佔款餘額增加78億元,基本圍繞0波動,顯示央行不需要干預外匯市場,外匯佔款餘額0增長可能常態化,為降準提供前提條件。

3、雙支柱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確立。金融監管政策與貨幣政策共同承擔有效控制宏觀槓桿率的職責,這使得貨幣政策事實上承擔的義務較之此前減輕。這個因素,目前來看,最為確定。貨幣政策管總量,金融監管管結構。實體經濟三部門債務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長速度保持一致,才能使得宏觀槓桿率穩定下來,這意味著當前將三部門債務增速控制在10.5%左右的任務(今年第一季度名義GDP10.2%),兩會,特別是銀保監會的責任更重。

謝亞軒:降準早有必要,為何今年成行?

本次降準的目的:

一是活化基礎貨幣,緩解銀行負債荒。

二是短期一點,通過降低銀行資金來源端成本,最終降低企業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以對沖存款利率上限提升,和未來資管新規出臺後,保本理財以結構性存款回錶帶來的負債成本上升的壓力。

三是長一點時間看,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增加銀行體系資金的穩定性,優化流動性結構。畢竟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和有效控制宏觀槓桿率需要“在改革發展中解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