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爲你的僥倖心理買單!

5號下午,很多青島人的朋友圈被一條尋人信息刷屏了。

這天下午,青島的一片沙灘上,一對來自北京的雙胞胎姐妹正在和其他孩子一起挖沙子。媽媽坐在幾米遠的地方,玩著手機。

因為看到兩個女兒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就鬆懈了很多。她看了兩眼手機,發個朋友圈,再看孩子的時候發現她們不見了,當時是下午三點多。

別讓孩子為你的僥倖心理買單!

警方第一時間開始搜查,尋人消息發出後,不斷有好心人提供線索,但有價值的線索不多。

由於兩個孩子是在沙灘上走失,不確定其是否下水,5日晚上,救援人員開始下水搜尋,但未獲得有效線索。

可惜,人們期望的消息並沒有傳來。6日中午和下午兩位孩子先後在海中被找到,均已沒有生命體徵。

別讓孩子為你的僥倖心理買單!

這樣的結果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

近年來,頻發的意外傷害事件不斷暴露公共場所的安全隱患,讓每個父母帶孩子出行時,常常如臨大敵,給孩子不斷設限,但依舊無法避免意外的發生。

必須要承認的是,在這次事件中,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家長也不可能24小時都牢牢盯著孩子。

有些危險連大人也避免不了。之前看到一個評論,一位媽媽自豪地說她女兒17歲了她都寸步不離,然而我只覺得這波操作令人窒息。

別讓孩子為你的僥倖心理買單!

圖片來自電影《親愛的》

關於安全教育,我們真的做到了嗎?

在各類家長群裡,時常會收到類似的意外傷害視頻,每每總有家長拿出一些親身經歷,例證防微杜漸的重要。

可慌過一場,生活照舊,關於真正的“安全教育”卻少有父母身體力行,安全教育成為不少家庭的短板。

如何培養孩子自覺的安全意識,是我們每個爸媽要面臨的課題,要知道很多意外傷害,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別讓孩子為你的僥倖心理買單!

圖片來自電影《親愛的》

安全知識≠安全教育

提起安全知識,大家都能脫口而出十幾條:

在遊戲中勿推擠、拉扯、互丟東西;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的時候要前後左右看;不可隨意藏入無人照顧的地方……

危險可能發生在任何場景中,但我們的“安全教育”尚還處在普及“安全知識”階段,它往往被簡化成規則,但僅讓孩子記住抽象的概念是毫無意義的。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安全教育,真的不是一句“不要亂跑”就了事的。

真正的教育,是生動的、可感知的。

那麼,安全教育究竟應該怎麼做?

給孩子做細節實景假設

比如最簡單的一個禁止獨自上電梯的提醒,我們常說的是“你不要自己進電梯啊。”孩子也會點頭稱是,但這樣就行了嗎?遠遠不夠。

我們需要明確演繹出場景告知孩子,比如在乘坐電梯的時候:

如果現在爸爸媽媽或者陪伴你的親人不在你身邊,電梯打開了,你能進去嗎?

-不能。

如果有相熟的小夥伴進去了,你能進去嗎?

-不能。

如果電梯裡有叔叔阿姨叫你進去,你能進去嗎?

-不能。

如果電梯裡叔叔阿姨有好吃的,或者有你喜歡的小狗,你能進去嗎?

-不能。

在教育孩子不主動做一些危險的事情,以及在一些被動的防騙警惕上,我們都需要再三確認各種細節。

因為孩子的認知理解有限,比如志願者做的下面這個實驗。志願者假扮成玩偶和孩子搭話,看看孩子面對志願者時,會不會跟陌生人走。

在實驗前,志願者先採訪了家長的想法。所有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肯定不會和陌生人走,尤其是自己還在一旁的情況下。

別讓孩子為你的僥倖心理買單!

實驗結束後,只有1位小朋友選擇回到媽媽身邊,其餘4位小朋友都選擇, 跟著玩偶熊離開。

別讓孩子為你的僥倖心理買單!

可愛的玩偶加上好吃的糖果,這對孩子來說誘惑力度實在是太大了。父母平常肯定沒少說“不要吃陌生人的東西,不可以跟陌生人走”。但人販子往往能抓住孩子的軟肋,讓孩子忘記對面的是一個“陌生人”。

所以,在給孩子做任何關於安全的教育上,我們首先是要確保自己的監護到位,不要因為自己的疏忽引發悲劇

運用各種生活情境來給孩子做具體的演示,當她觸碰到真實的場景,而不是想象的時候,這種體驗式的學習才能夠有效提高孩子的高效認知。

可以嘗試讓孩子“遭遇”風險

“不要到馬路上玩!”

“不能從那麼高的地方往下跳!”

“別搬重東西,小心砸著自己!”

我們總以“不能”和“不要”開頭,以阻止孩子的危險舉動,但這些語氣強硬的否定句式並非一定有效。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僅僅說“不”可能會引發孩子更大的興趣。是否可以嘗試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給孩子主動探索的機會?

我們大概都聽過這樣的例子:

孩子納悶為什麼大人不讓摸熱水壺,總是躍躍欲試,多次阻止沒有效果,家長想了一招:把壺裡灌上不至於燙傷孩子的熱水,讓他嘗試摸水壺,碰到壺壁,孩子立馬縮手,之後就不再淘氣了。

別讓孩子為你的僥倖心理買單!

推薦一本書《正爸爸負爸爸:正向教育的69個對照法則》,在書中就有這樣一條法則:正爸爸讓孩子嘗試風險,負爸爸讓孩子躲避風險

嘗試引導孩子做一些風險可控的嘗試,不失為一個好法子。但也得引導孩子認清風險和危險的區別,風險是可控的,而危險是不可控、不可預知的。

千萬別低估孩子的判斷力,當他們遭遇過危險,也會慢慢建立評估能力,這是任何一條規則都不能帶給孩子的。

通過繪本讓孩子學會思考

讓孩子學會主動思考,是我們最希望能達到的效果。

有經驗的家長可能都知道,我們憑空講道理。很多孩子是聽不進去的,或者說聽到了卻理解不了。但是通過繪本動畫片之類的,是能幫助孩子加深記憶,深化理解的。

別讓孩子為你的僥倖心理買單!

上圖是四本比較推薦的繪本故事,家長可以和孩子邊看,邊問答的形式,加深孩子的理解。也歡迎家長在留言區和我們分享比較好的繪本和動畫。

當孩子主動思考,並作出正確的選擇,給孩子更多鼓勵,這能夠培養孩子處理問題的自信。越是自信和有驕傲感的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往往有更多解決的方式。

在孩子年幼的時候,作為監護人的我們,千萬不要大意,不要分心,不要讓孩子離開我們的視線。

意外,永遠是措不及防的,別讓孩子為我們的僥倖心理買單,那是我們永遠無法承受的生命之痛。

願孩子們在自由玩耍的同時,都能一切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