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糖尿病營養治療的誤區

很多人在被診斷為糖尿病之後,不敢吃肉和水果,並且長期以吃雜糧為主,這是認識上的誤區。許多糖尿病患者,患糖尿病多年,還是不知道該如何吃。

誤區一:粗糧隨意吃

典型病例介紹:張先生,60歲,從事戶外運動,患糖尿病3年多堅信不需要吃藥也不需要控制飲食,通過鍛鍊就可以控制血糖。他覺得吃大米、白麵需要控制量,粗雜糧不含糖,可以放開了隨便吃。

走出糖尿病營養治療的誤區

營養醫師溫馨提示:粗糧和精米、精面產生的熱卡及碳水化合物含量沒有太大區別,只是粗糧的脂肪較細糧高,因此比較耐飢,粗糧的膳食纖維較細糧高,可增加飽腹感,有利於控制血糖。無論粗糧還是細糧,每餐主食不超過2兩,加餐主食不超過半兩,每吃1兩主食必須有3兩菜與之搭配。

誤區二:多吃豆製品有利於降糖降脂

典型病例介紹:張女士,75歲,患糖尿病5年多,非常注重養生,在飲食上謹小慎微,擔心血脂升高,雞蛋、牛奶、肉統統從食譜中刪除,每天早餐豆漿,雜糧窩頭;中午雜糧面,炒豆腐;晚餐雜豆粥,炒青菜;血脂、血糖控制得非常好,但尿微量白蛋白已高出正常值60毫克/L,半年內檢測三次尿微量白蛋白均高,提示有早期腎病。

走出糖尿病營養治療的誤區

營養醫師溫馨提示:適量地進食豆製品確實對健康大有好處,但長期大量食用豆類蛋白,特別是老年人和糖尿病病程較長者,會造成體內含氮廢物過多,加重腎臟負擔,使腎功能進一步減退。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豆製品食用要適量。

誤區三: 吃南瓜降糖

典型病例介紹:李女士,54歲,被診斷患2型糖尿病後,聽說南瓜能降糖,買了1袋南瓜,蒸著吃、煮著吃、炒著吃,一段時間後,血糖不但沒有降下來,反而更高了。

走出糖尿病營養治療的誤區

營養醫師提示:儘管南瓜的含糖量不高,每100克南瓜含碳水化合物4.5克,南瓜的血糖生成指數為75,大於70屬於高血糖生成指數的食物。人們吃100克南瓜,血糖負荷為3.97,對血糖沒有太大影響,如果吃500克,血糖負荷為20,就會引起血糖升高。

誤區四:對於生重和熟重概念不清

典型病例介紹:韓女士,50歲,初診糖尿病患者,醫生告知,每天早餐1兩主食,午餐2兩,晚餐2兩,韓女士很認真,每天早餐秤出1兩饅頭,中午稱2兩米飯,晚上稱2兩面條,經常餓得頭暈眼花,還出現過低血糖。

營養醫師溫馨提示:韓女士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生重和熟重不是很明確,每個糖尿病患者都應該掌握生熟的換算:

50克麵粉=75克饅頭=60克麵條

50克大米=130克米飯

誤區五: 過度控油

典型病例介紹:周女士,55歲,身高160釐米,體重95公斤,2型糖尿病史2年,為了減肥每天只吃大醬蘸菜,飲食異常清淡,幾個月後發生了嚴重脫髮。膳食調查發現周女士全天脂肪的攝入量不足30克。

營養醫師溫馨提示:人們全天脂肪攝入量應控制在40~50克。當脂肪攝入量不足30克時,會引起必需脂肪酸缺乏,導致脫髮。脂肪過量會引發許多疾病,但如果脂肪攝入過少,不但會引起脂溶性維生素缺乏,還會導致必需脂肪酸缺乏,必需脂肪酸缺乏會使毛細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加,膽固醇與飽和脂肪不能正常運轉代謝,影響視力和智力。

誤區六:主食越少越好

典型病例介紹:陳先生,46歲,確診糖尿病之前飯量大,因此認為主食是導致糖尿病的罪魁禍首,很長一段時間,他幾乎不吃主食,每天用豆製品充飢,結果血糖控制很不理想。

走出糖尿病營養治療的誤區

營養醫師溫馨提示:糖尿病患者最理想的飲食結構應該是主食佔全天能量的50~60%,這樣的膳食結構有利於血糖控制,防治併發症。

誤區七: 用堅果充飢

典型病例介紹:王先生,55歲,被確診為糖尿病後,嚴格控制穀類攝入量,他認為堅果含碳水化合物較低,一有飢餓感就吃堅果,結果血糖總是居高不下,血脂也高了。

營養醫師溫馨提示:堅果屬於高脂肪高熱量食物,堅果脂肪含量為50%左右,每週50克為宜,不宜過多食用,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講,不僅要控制碳水化合物,而且要控制總熱量,吃堅果過多,不僅會導致血糖控制不良,還會引起高脂血症。

醫學營養治療是糖尿病最基礎的治療,一旦人們被確診糖尿病,最好找專業營養醫師擬定個性化營養治療方案,按照2017年5月頒佈的《中國糖尿病膳食指南》,糖尿病患者定期接受營養醫師和營養師的個體化專業指導,至少每年4次。

□郭亞芳(作者為山西省營養學會理事、太原市第二人民醫院營養科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