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詩歌

有時一邊聽著朗誦,一邊讀著詩行。從我的閱讀感受看,這些詩當得起“好詩”的評價

真诗缤纷 | 书评·诗歌

不管寫詩或是讀詩,在當下應該都是小眾的事業。或許正因為如此,好多詩歌相反保持純粹、雅緻的本性和品質。《有聲詩歌三百首》(上、下卷)(以下簡稱《三百首》,餘笑忠、亦來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這個選本呈獻給讀者的,就是紮紮實實三百份驚喜。我認真讀完了其中的每一首詩作,有時一邊聽著朗誦,一邊讀著詩行。從我的閱讀感受看,這些詩當得起“好詩”的評價。

《三百首》選的是“真正”的詩。什麼是“真正”的詩?我覺得,這樣的詩至少需包含以下三個因素:有思想、有感情、有適合的外在形式。也就是說,它必須來自詩人的內心,能直擊人的心靈。凡是應景的、敷衍的、為寫作而寫作的、外表簡單粗糙的詩作,都不能稱為真正的、純粹的詩。以此去衡量《三百首》中的詩作,它們中的絕大部分,達到了這個要求。羅馬尼亞女詩人布蘭迪亞娜的《父母》,這是一首樸素的詩,寫父母盡心盡力把我們撫養大,“然後悄悄留在後面,/通常一點也不打擾我們”。他們常常覺得為孩子們做得太少,“不配當我們的父母”。等他們老了,“他們終於疲憊不堪,但依然毫不遲疑地,/坐在地上,甘當我們的根基”。用的都是最常見的詞語,但詩人精心建構,步步為營,又冷峻、又深湛、又豐沛,把父母對孩子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讀後非常感動。再如捷克詩人赫魯伯的《拿破崙》。這是一首富於童趣的詩。歷史課上,老師問拿破崙是什麼時候出生的、一生做了什麼,孩子們不知道。詩人用了四小節的篇幅,完成了上面的鋪墊。然後,關鍵的兩節出現了:“我們的賣肉人曾經有一條狗,/弗蘭克說,/它的名字叫拿破崙,/賣肉人經常打它,/那隻狗/一年前/死於飢餓。//此刻所有的孩子都感到悲哀,/為拿破崙。”這才是詩人想表達的。在孩子們眼中,拿破崙這個歷史人物不重要,那條叫“拿破崙”的狗才是他們最關心的,因為切近的生命最叫人悲憫。設置這樣一個對比,看似平常與不經意,但不是老練的詩人寫不出來,裡面蘊含著極精湛的詩歌藝術。隨意列舉的這兩首詩,可看出編選者的匠心和眼光,看出他們的美學趣味。

選讓人感到親切的詩,是《三百首》的又一個特點。美好的詩歌總是貼近人的內心,貼近日常生活。人們能在詩歌中看到自己、聽到心靈深處的回聲,引起共鳴。比如,作者大解在《百年之後》中,假想兩口子最終死去,躺在棺材裡,“像新婚一樣躺在一起/是多麼安寧”。這時一切恩怨都已平息,不用再擔心生活中的變故和傷害,詩人醒悟了,“時間寬恕了我們 讓我們安息/又一再地催促萬物重複我們的命運”。這是歷經滄桑之後的感悟,這是平淡而又深沉的人間愛情。又如,唐果的《螞蟻》寫了觀察螞蟻的行為,從螞蟻的活動中,詩人體會到螞蟻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是相通的。“它們有的抱在一起,啊!太像人了/有的兩隻壘在一起,啊!太像人了”“啊!太像人了!有一隻螞蟻離蟻群較遠/一副不與凡俗為伍的樣子,真是太像人了”。這些畫面感很強的詩句,是不是讓我們想起小時候看螞蟻的情景?是不是覺得詩人的感嘆真是那麼回事?

每首詩都凝結著作者的生活經驗,或是書寫一次旅行,或是表現一次聚會,對於我們都不陌生。每首詩都配有朗誦,但沒有一首是我們熟悉的那種情感猛烈、排山倒海似的“朗誦詩”。不多的幾首與政治有關的詩,抒情也非常剋制,舒緩、頓挫、從容,流瀉出一種沉鬱的力量。像東籬的《一位瓦全者的母親》,敘事非常精緻。“九一八”事變後,時任遼寧省政府主席的臧某被日軍俘虜,他母親利用送飯的機會,給兒子送了鴉片,讓他自殺。但他怕死,當了漢奸,求得“瓦全”。母親不願失掉民族大節,“然後換上一件舊而乾淨的素花旗袍/挽了挽髮髻/在平靜地躺在床上之前/輕輕地合上窗簾/把翻滾的烏雲擋在窗外”。這是母親的最後時節,她吞食鴉片自殺了。敘述冷靜而有耐心,不是吶喊,不是狂風暴雨,但讓人感到深入骨髓的疼痛。

“三百首”,三百朵風格不同的花。編選者的眼光是廣博的、包容的。選本中的詩歌,超越了地域、性別、時代、流派等限制。對冰心,選了她的《致辭》,沒有選《紙船》;對北島,選了他的《觸電》等,沒有選《回答》。詩人的名作我們大多已經熟悉,這樣編選,倒能讓我們讀到詩人更多的詩,更好地領略詩人的風采。

詩是寂寞的,也是高貴的。只要有人還在讀詩、寫詩,我們就遲早會與那些真摯的詩邂逅,並默默地被打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