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居民上百萬 杭州老舊小區變身從“心”開始

涉及居民上百萬 杭州老舊小區變身從“心”開始

提升改造後的下城區潮鳴街道小天竺社區回龍廟前4弄(照片由小天竺社區提供)

在20年的大規模商品住宅開發、城中村改造全面推進的背景下,老舊小區改造已然成為提升生活品質的一大突破口。今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加快改造城鎮老舊小區,群眾願望強烈,是重大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據初步統計,全國需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涉及居民上億人,量大面廣,情況各異,任務繁重。

不久前,《杭州市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工作實施方案》正式出臺。至2022年底,該市將實施改造老舊小區約950個、居民樓1.2萬幢、住房43萬套,涉及改造面積3300萬平方米,涉及居民上百萬人。在之前的背街小巷改造、老舊小區更新工程的基礎上,杭州再次向矛盾叢雜、體量龐大的老舊小區改造“動刀”。

老舊小區“變身記”將如何上演?與過去的改造工程有什麼不同?這項民生工程如何辦到百姓的心坎裡?

涉及居民上百万 杭州老旧小区变身从“心”开始

上城區勞動路社區荷韻琴語效果圖 (清波街道提供)

面孔之變

從土到洋

“老破小”成樣板房

你是否看到過這樣的場景:路過鬧市區的一處老舊小區,只見裡頭雜草肆意生長,地上有了年歲的路磚碎成小塊,有車路過便發出咯噔咯噔的聲響,雨天踩上一腳更是滿鞋泥水。

你是否碰到過這樣的苦惱:晚上開車回家,繞著小區裡的小道找了一圈又一圈,眼看著一塊塊草坪上都停滿了車,怎麼也找不到一處還能落腳的空位……

這是一張張杭城老舊小區的舊面孔,而如今,一場老舊小區改造正在快速打破人們的既有印象。

青磚白牆,灰色雨棚,整齊劃一的防盜窗、晾衣架、花架、空調架鑲嵌其間,在初秋濛濛的細雨中,眼前的五層樓房別有一番江南韻味。

下城區潮鳴街道小天竺社區回龍廟前4弄,這是杭州最先揭開面紗的老舊小區改造樣板房。

剛到回龍廟前時正下著雨,下車後記者順勢躲進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涼亭避雨。“這個涼亭是新建的,旁邊的小公園也是新修的。以前一下雨,地上就一塌糊塗了,哪有這樣的好地方能避雨。”得知記者是來採訪老舊小區改造的,二單元203的住戶王美華和記者聊開了。

“走,我帶你去我們樓裡看看去。”只見王美華推開嶄新漆就的鐵門,眼前的路面上是新鋪設的地磚,進門轉角是一處全新的報箱和牛奶箱,樓道門換上了現代化的智能門禁系統,隨扶梯而上,牆面雪白敞亮,兩側都掛上了小區的老照片,樓層高的走累了還能打開可收縮座椅坐下小憩。

“怎麼樣?是不是和新小區一樣了。”邊走邊介紹,王美華臉上滿是掩藏不住的笑意。

小天竺社區居委會主任劉國芳聞聲而來。“這段時間的改造雖然忙,卻很有盼頭。”

劉國芳記得那些焦頭爛額的日子:由於屋頂老化風化,頂層居民常來找她解決屋頂漏水問題;由於小區設計年代久遠,沒有佈設洗衣機汙水管,下層居民又常因為樓上自接的洗衣機水管脫開漏水而懊惱不已;老年居民抱怨活動場所不夠,中青年居民抱怨電瓶車、自行車庫不足……“這些問題非一場綜合性的改造來解決不可。”劉國芳意識到。

所幸的是,今年初,“小天竺、知足弄社區綜合整治工程”入選2019年杭州市首批13個老舊住宅小區綜合改造提升試點項目,兩個社區近8000戶居民受益。據介紹,這次項目的具體改造內容包括與居民溝通協商最終確立的“10+X”:10指管線入地、立面整治、屋頂補漏、電梯加裝、停車擴容等共10項舊改內容;X指兩條美麗小巷、4個口袋公園、5個生活場景等。

而在拱墅區上塘街道瓜山社區,另一個剛亮相不久的樣板房也引發了人們的關注——杭州首個未來社區樣板房。破舊的城中村轉身變成了洋氣的公寓:雪白的外牆、暖黃色的木窗、種滿植物的小陽臺,走進公寓大廳,更有現代化的會客廳、水吧檯、咖啡吧和簡易料理區……

接連亮相的樣板房只是開始,這場面孔之變正在帶動城市之變。

涉及居民上百万 杭州老旧小区变身从“心”开始

上城區勞動路社區名人風采效果圖(清波街道提供)

方式之變

從外到裡

改造走向系統化

改造是把牆刷刷白、地鋪鋪平嗎?面對新一輪老舊小區改造,不少人會有這樣的質疑。

誠然,平改坡、背街小巷改善、危舊房改善……過去,似乎每隔幾年政府就會實施針對老舊小區的單項整治工程。不可否認,這些工程解決了許多老舊小區面臨的困擾;但同時,每次施工必然會較長時間阻礙居民日常生活,噪音、灰塵、來來往往的工程車和施工人員……不少居民感覺受了“折騰”。

能不能系統規劃,一次整改到位?

“這一次我們做的不再是單項改造,而是把這些年亟需改的,例如汙水零直排、消防安防、房屋本體修復等‘必改’項目,以及加裝電梯、停車泊位、中心景觀、養老幼托等居民改造意願強烈的‘可改’項目,統一規劃,綜合改造。”杭州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上城區小營街道南班巷社區,9幢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的老屋迎來了整體改造。“這次我們請了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來幫我們系統規劃。”小營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沈琪告訴記者,這次規劃中他們不僅把海綿城市的概念帶入小區,以解決雨天小區內澇等問題,更重點針對老年人普遍反映的公共空間缺乏問題做了系統性改善。

“社區把辦公室讓出來,為老年人辦起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還準備在小區裡規劃300米的健身步道,更打通了小區與隔壁小公園之間的障礙,方便老年人進出鍛鍊。”沈琪帶記者走進剛剛落成的養老服務中心,門口的小黑板上寫滿了健康義診、猜燈謎等各類活動。亮堂的大廳裡,82歲的居民瞿華章正在教老鄰居們寫書法,彼此有說有笑,氣氛融洽。

“我們正在告別補丁式的、塗脂抹粉式的改造。”上城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記得在“三改一拆”住宅區改造的時候,市區兩級資金僅1000多萬元,分到6個街道後更是形不成氣候,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撒蔥花”等現象。

“今年我們打算規劃成熟一個實施一個,做成真正的精品,讓老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該負責人拿出一本厚厚的規劃手冊告訴記者,僅是紫陽街道新工社區的方案,他們就反覆調研修改了兩個多月,將開展從設施提升、社區服務到環境打造、文化建設等全方位的綜合改造。

這樣的綜合改造工程將惠及多少杭州的小區?根據實施方案,此次重點改造的是2000年以前建成、近5年未實施綜合改造且未納入今後5年規劃徵遷改造範圍的住宅小區。至2022年底,杭州全市實施改造老舊小區約950個,設計改造面積3300萬平方米,即33平方千米。

33平方千米是什麼概念?記者查詢了一下,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陸地面積為32.8平方千米。如此龐大的工程,這幾乎是在潛移默化間為杭州“換臉”。

涉及居民上百万 杭州老旧小区变身从“心”开始

親子互動空間,小營街道南班巷社區微更新效果圖(小營街道提供)

治理之變

從看到做

居民參與度提升

你希望小區增加哪些公共設施?針對“停車難”,你是否同意將部分綠化改造為植草磚停車位……這是上城區清波街道勞動路社區“微更新”綜合整治規劃設計前的一份民意問卷調查。

“這次改造要求滿足雙2/3原則,即2/3以上的業主同意改造並對初步改造方案和長效管理方案認可。”社區主任告訴記者,居民的參與度很高,更多的是他們意識到,這次的改造不再是從看的角度,而是真正從用的角度來進行,“比如我們做了很多工作,打通了小區周邊的兩堵圍牆,讓居民到南山路、吳山廣場休閒出行縮短了半刻鐘,讓大家真正感受到住在西湖邊的幸福感。”

由居民決定“改不改”“改什麼”“怎麼改”“如何管”。以人為本,居民自願是這一輪老舊小區改造的第一原則。而除了雙2/3原則,更讓記者驚訝的是實施方案中的另一條:原則上居民要親自參與本小區改造提升工作。

新加坡建屋發展局被譽為“社區規劃建設的先行者”,該局負責人告訴記者,要打造好一個包容和諧的社區,不僅需要硬件、軟件,更需要“心件”。記者在走訪杭州多個老舊小區時,多位社區工作人員也向記者表示,老小區改造既是為民辦實事,更應在居民全程參與的過程中,提升社會基層治理能力,齊人心、出能人、辦成事。

居民出資靠譜嗎?帶著疑問,記者來到了拱墅區湖墅街道青莎閣小區,根據介紹,這個小區的改造就是由居民自發出資完成。

該小區業委會主任介紹說:“最初只是我們一幢的幾個人想改造小區,可是直接讓每家每戶出錢太難了,我們合計著和每戶居民做完溝通以後,先出方案,做預算,墊資改造起來,最後改造成型了,大家看到成果了,再以各家平攤或者捐款的形式把錢收回來。”

設想最終變成了現實,這兩天,青莎閣小區最後一幢的改造已經接近收尾。目前正在改造的這幢55戶居民中只有4戶不願意出錢,可對他們來說,這樣的結果已經很理想了。

有意思的是,雖然事成了,但這位業委會主任依然低調地不想透露名字。記者也感受到社區工作的不易,需要用巧勁兒,更需要有魄力、有擔當的能人。而當問及是否還有可能再找到這樣的例子時,湖墅街道負責人尷尬地搖了搖頭:“太難了。”

杭州市建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來看,讓居民出資確實不容易,需要一步步引導,最初可以通過動用維修基金參與的方式,慢慢地可以以捐款等形式推動。“最主要的是要讓居民意識到,小區改造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只有一起參與其中,共同守護家園,也才會更珍惜來之不易的社區環境。”

涉及居民上百万 杭州老旧小区变身从“心”开始

主入口,小營街道南班巷社區微更新效果圖(小營街道提供)

【浙江新聞+】

杭州老舊小區改造歷程

2000年至2012年

杭州圍繞“生活品質之城”建設目標,開展背街小巷和庭院改善工程,先後完成以路平、燈明、水暢為主要內容的2721條背街小巷改善,對1048個基礎設施不全、服務功能不完善的老舊庭院進行環境改善,同步實施非成套住宅的危舊房改善工程。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間,共實施危舊房改造面積177萬平方米,受益住戶約3.5萬戶。

2013年至2016年

杭州以G20峰會為契機,實施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工程,通過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實現“點-線-面”統籌保護,成功搶救保護336處、50餘萬平方米的歷史建築,修繕率超過80%,成功修復了北山街、小河直街、五柳巷、中山路等多條沿山、沿河、沿街分佈的傳統風貌街區,完整保護了梅家塢、留下老街、拱宸橋西等26處成片歷史建築,佔地面積416.82公頃。

2016年至2018年

杭州實施以功能性改造為重點的“三改一拆”舊住宅區改造、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汙水零直排小區創建、物業改善等“微改造”,積極回應市民關注和呼聲,切實解決了一批社區、群眾反映較為強烈的困難和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