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漢族和藏族的茶馬貿易,為何由官營轉向了私營

“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因以病。故唐、宋以來,行以茶易馬法”。

這是《明史.食貨志》中的一段話。因為藏族人民日常生活對茶葉的需求很大,但是他們那邊又不產茶,而中原地區對馬匹的需求量也很大,同樣也不產馬。所以自唐朝以來,藏漢兩族人民就一直進行頻繁的茶馬貿易,然後各取所需。

明朝時期漢族和藏族的茶馬貿易,為何由官營轉向了私營

明朝初期,為了攻打蒙古的殘餘勢力,軍隊中對於馬匹的需求數量很大。而馬匹又主要倚仗於藏區,所以政府就加強了對茶馬貿易的控制。

最初朱元璋下令,藏漢之間的茶馬貿易全部由政府壟斷。為了取得政府的壟斷地位,朱元璋先後實行了幾項措施。

第一,實行茶禁政策。

所謂茶禁政策,就是嚴禁茶戶將種植的茶葉賣給私人,只能賣給官府,然後由官府統一販賣。並且還不允許茶戶儲蓄茶葉,必須把多餘的茶葉全部拿出來,然後交給官府。

明朝時期漢族和藏族的茶馬貿易,為何由官營轉向了私營

為此朱元璋還設置了茶法,規定:“山園茶主將茶賣與無引由客興販者,初犯笞三十,仍追原價沒官;再犯笞五十;三犯杖八十,倍追原價沒官”。

這麼一來,通過茶禁政策,朱元璋把市場上生產的所有茶葉牢牢地控制在了官府的手中,首先實現了原材料的壟斷。

第二,實行茶葉專賣制度。

明朝對於鹽的專賣,實行了鹽引制度。對於茶葉,明朝政府實行了同樣的茶引制度。具體的流程是:政府按照各產茶區產茶數量的多少,給付當地政府一定的茶引,允許商人到這些產茶區,用錢向當地政府買茶引。然後再憑藉這些茶引,兌換相應的茶葉。按照當時的兌換比例,一百斤茶葉,要用一千錢來兌換。

明朝時期漢族和藏族的茶馬貿易,為何由官營轉向了私營

商人兌換茶葉以後,還要把它們運到官府的茶葉管理部門——茶馬司,把其中的一半交給官府,稱之為“官茶”,另外一半商人才可以用來售賣,稱之為“商茶”。

官府把商人們運來的官茶,專門用來交換藏區的馬匹。這樣以來,明朝政府在茶葉的流通領域也實現了壟斷。

通過茶禁政策和茶葉專賣制度,明朝政府對茶馬貿易徹底的實現了壟斷。漢族和藏族的茶馬貿易,也因此而變成了官營。

明朝時期漢族和藏族的茶馬貿易,為何由官營轉向了私營

但是與此同時,茶馬貿易民間私營的方式也依然存在。雖然官府嚴厲打擊,但是仍然屢禁不止。

朱元璋對走私行為打擊力度很大,他的女婿歐陽倫從事走私活動,他不惜殺掉女婿來表明自己打擊走私的決心。在嚴厲的打擊之下,這一時期明朝政府保持著對茶馬貿易的壟斷地位。

但是從宣德年間開始,民間走私行為愈演愈烈,漸漸變得不可收拾。弘治以後,民營茶馬貿易甚至佔了所有交易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政府為此不得不放開了茶禁政策,允許民間力量參與茶馬貿易。而茶馬貿易的交易主體也由官營轉變成了私營。

那麼又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了這樣的轉變呢?筆者接下來就來分析一下這其中的原因。

第一,官方壟斷之下,走私利潤豐厚

明朝政府壟斷茶馬貿易以後,並沒有把這當成公平的貿易行為。而是把茶馬貿易當成了中央政府掠奪藏區人民財富的一種手段,所謂的貿易不過是披了一層合法的外衣而已。

明朝時期漢族和藏族的茶馬貿易,為何由官營轉向了私營

之所以這麼說,原因就在於,在茶葉和馬匹的兌換價格上,明朝政府隨意操控兩者的比價,藉機牟利。據《明史》記載,初期,馬一匹,茶千八百斤。後來,卻變成了上馬一匹,茶一百二十斤;中,七十斤;駒,五十斤。而且朱元璋曾經派李景隆去負責茶馬貿易,用五十萬斤茶葉換來了13518匹馬,摺合下來,一匹馬僅僅能夠兌換37斤茶葉。

明朝時期漢族和藏族的茶馬貿易,為何由官營轉向了私營

巨大的價格差異,給明朝省下了一大筆的費用。但同時也產生了一個新問題。

由於茶葉和馬匹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價格差。但是中原地區的茶葉價格卻並沒有上漲,也就意味著用同樣的錢換取的茶葉,可以兌換更多的馬匹,然後再把這些馬匹換成錢,相當於賺取了非常豐厚的利潤。

所以很多人不惜鋌而走險,私自進行茶馬貿易。而且相較於官府給出的價格,他們的價格更加的優惠,所以藏區人民非常歡迎這些走私者,很樂意把馬匹兌換給他們。

這種走私活動,就成為了後來私營茶馬貿易的開端。

第二,官員腐敗,參與到走私活動

明朝政府曾經專門設置了茶馬司制度,在各地設置茶馬司,管理茶馬事務,每個茶馬司設立了一個大使,一個副使。然後又設置了御史巡查制度,在巡查私茶的同時,負責茶馬司官吏的考核。明朝政府希望藉此加強對茶馬貿易的控制。

明朝時期漢族和藏族的茶馬貿易,為何由官營轉向了私營

但是從明朝宣德年間開始,明朝吏治癒加腐敗,各種貪腐行為層出不窮。負責茶馬貿易的官員更是如此,面對巨大的經濟利益,很多人沒有抵擋的住誘惑。他們有的勾結商人,對商人的走私行為大開綠燈,然後再從中分成。有的甚至於直接參與到走私活動中,他們自己組織人馬進行茶馬貿易。

明朝時期漢族和藏族的茶馬貿易,為何由官營轉向了私營

本來該是違法行為的打擊者,卻參與到了違法犯罪活動中,不僅使得本就規模龐大的走私活動得不到遏制,而且還助長了走私規模。

第三,官營茶葉累積過多,茶戶相繼破產

因為私營茶馬貿易更加受到藏區人民的歡迎,所以相比之下,官營茶馬貿易就變得無人問津。這樣造成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官府的茶葉賣不出去,擠壓在倉庫的茶葉數量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已經腐爛變質。

所以政府不得不減少徵收茶戶的茶葉,但是又不允許茶戶賣出剩餘的茶葉。很多茶戶苦於茶葉沒有銷路,又不敢隨意賣給私人,很多人因此破產。破了產的茶戶,沒有了生計,長此以往,滋生了對政府的不滿。

明朝時期漢族和藏族的茶馬貿易,為何由官營轉向了私營

官府卻沒有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矛盾,已經加大了對走私行為的打擊力度,但走私行為依然屢禁不止。所以為了消化過剩的茶葉,也為了緩和茶戶的不滿情緒,弘治年間,官府只好放開了茶禁政策,相當於承認了民營茶馬貿易的合法地位。

在巨大的利潤的刺激下,一批又一批的人加入了走私隊伍,再加上執法隊伍的腐化,使得走私規模愈加的龐大。等到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對官營茶馬貿易造成了巨大的衝擊。這個時候,官府面對的不僅僅是氾濫的走私活動,還有不斷腐爛的茶葉和不滿的茶戶。

所以官府不得不做出改變,承認了民營茶馬貿易的合法地位。明朝藏漢兩族之間的茶馬貿易,正式由官營變成了私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