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八股取士,究竟壞在了什麼地方?

科舉之制,盛於唐而狃於宋,至明始壞。而論及明代的科舉,八股文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所謂的“八股”,是對於科舉考試中特定文體的一種稱呼。這種文體有著嚴格的規範,士子們必須按照官方規定的模式進行寫作。

在名家所著的各類中國文學史中,很少有提及“八股文”的著作。想來也是,不僅是後世的研究者們對八股文嗤之以鼻,就連明代的士子們對八股文也抱有厭惡之意,只不過八股文為他們的進身之本,才勉強習之罷了。

明朝的八股取士,究竟壞在了什麼地方?

清朝方苞編撰的八股文選本:《欽定四書文》


八股文的考試是貫穿明清兩代的。話雖如此,我們亦可以將明朝單獨拿出來研究八股。在筆者看來,八股文代表著兩層含義。其一是文體上的限制,此即所謂的八股體制;其二是經義上的限制,這一點便關乎思想了。這兩種含義並不是同一時間形成的,它們各有其發展的規律。我們今天就來談談明代的八股文。

八股文的一些常識

唐詩宋詞元曲,這是我們眾所周知的文學成就。可當歷史發展到明朝,似乎就斷了代。其實,明朝也有其文學上的產物,那就是八股文。八股文雖有一個“文”字,但其卻不像普通文章那樣的鬆散,八股文自有一套嚴謹的格律、對仗。

從文章段落來講,八股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然“八股”之名並非因其有八個板塊。“截本題為兩截,每截作四股”

,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中的短句,比如一題是“百姓足,孰與不足”,讓你以聖人的口氣來寫一篇八股。那麼你前四股就要寫“百姓足”,後四股則寫“孰與不足”。股是相對的意思,所以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共有八段,這便是八股文名稱的來源。

明朝的八股取士,究竟壞在了什麼地方?

除了文體上的限制外,八股文對文章的思想亦有嚴格的限制。《明史·選舉志》謂八股文“代古人語氣為之”,即寫作八股文的士子們必須以聖人之語氣闡述聖人之思想,不能摻雜個人思想於其中,這亦是八股文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

要研究八股文,首先我們要知道它為何成為當時的主流。明朝將科舉發展到了極致,明初選官,有科舉晉升、有薦舉出身、有學校晉升。其後,科舉漸漸佔據了主導地位。自英宗以後,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明代宰輔,出自翰林院的佔十分之九。

薦則先進士,劾則先舉監。同一官也,不敢接席而坐,比肩而立。

——丘橓

明朝的八股取士,究竟壞在了什麼地方?

科舉即為進入宦途之主流,那科舉考試自然被天下士子所重視。明代科舉共考三場,第一場考四書義、五經義,此場便是八股文;而二三場考的是策、判、論等等。據顧炎武所言,明初三場之制,雖有先後,而無重輕。到後來“主司閱卷,復護初場所中之卷,而不深求其二三場”。在此等形勢之下,士人們便開始專攻經義而不論其他。如此,八股文便成了明代社會的主流文學。

八股文體制的起源與確立

八股文並非明朝一建立就確定下來的制度,據當今學者考究,明朝第一次科舉考試,即洪武四年二月的會試題目是“四書疑”,而非“四書義”。(洪武三年八月各地鄉試,次年二月在京師會試)所謂四書疑就是列舉四書中的一段,然後提出一個問題讓考生闡述;而四書義則只是讓考生解釋四書的意思罷了。這種題目在後世的八股取士中是不可能出現的,此亦可以證明明初並無禁錮思想一說。

從洪武三年開始,明朝設立科舉。因當時人才稀少,所以科舉連續舉行三年,其後朝廷又廢科舉不用,以薦舉、學校選官。洪武十五年,朝廷再次設立科舉,隨之而來的卻是思想禁錮的開端。

《四書》主朱子《集註》,《易》主程《傳》、朱子《本義》,《書》主蔡氏傳及古註疏,《詩》主朱子《集傳》,《春秋》主左氏、公羊、穀梁三傳及胡安國、張洽傳,《禮記》主古註疏。

——明史·選舉志二

科舉再次設立時,四書五經的主流注釋被官方確立。其後,到永樂十二年,國家頒佈了官方編著的註釋:“命湖廣金幼孜、楊榮等修《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當官方註釋的地位被確立,這就意味著今後讀書人只能被動的汲取統治者所希望灌輸的思想,而不能獨立的開創與思考。所以顧炎武悲憤的說:“自八股行而古學棄,《大全》出而經說亡”。

明朝的八股取士,究竟壞在了什麼地方?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

思想禁錮被確立下來,文體制度便呼之欲出了。目前主流的說法是,八股文的寫作格式是在明憲宗成化年間確立起來的。成化以後,才有了八股之名。嘉靖年間的首輔徐階曾說:“在宣德以前,場屋之文雖間失之樸略,而信守經傳......至成化、弘治間,則既彬彬盛矣”,場屋之文,即是科舉考試中的文章,徐階所言的“失之樸略”,說的就是此時的文章並沒有太多的限制,較為鬆散;而到成化以後,“彬彬盛矣”便說明此時文章已經有了確定的格式,八股文體被正式的確立下來。

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成化以後。

——顧炎武《日知錄·卷一十六》

徐階所言有一空白期,在宣德至成化之間,還有英宗、代宗二帝,這個時期大概就是八股文體制形成的過渡期。在成化以前的史料記載中,有很多強調科舉文章格式的詔令,例如考生不準再在文章中寫題目湊字數,考官取文務敦實典雅、不許浮華等。這些都在促使八股文格式的誕生。

除了官方的努力,當時的大學者們亦想開闢出務實、淳樸的文風。丘濬是明初的著名學者,景泰五年進士及第。《明史》在其列傳中寫道:“時經生文尚險怪,浚(濬)主南畿鄉試,分考會試皆痛抑之。及是,課國學生尤諄切告誡,返文體於正。”丘濬的思想或可以代表當時文壇的一股風氣,那就是所謂的“返文體於正”。何謂正?古語云大道至簡,簡即樸實。學者們希望將當時文風從險怪糾正至樸實,而八股文體不就正是他們想要的嗎?

心學的興起與八股文所受的挑戰

明朝中後期,隨著心學的興起與講學的盛行,官方頒佈的正統思想受到了動搖,程朱理學也不再處於壟斷地位。此時的明朝文壇,頗有一股“文藝復興”的風氣。首先是徐階、李春芳二人極力的推崇王陽明之心學,《日知錄·卷十八》引艾南英曰:“嘉靖中,姚、江之書雖盛行於世,而士子舉業尚謹守程、朱,無敢以禪竄聖者。自興化、華亭兩執政尊王氏學......科試文字大半剽竊王氏門人之言,陰詆程、朱。”此記載可以說明明朝中後期王學開始逐漸蠶食程朱理學在科舉中的地位。

隆慶二年會試,為主考者厭《五經》而喜老莊,黜舊聞而崇新學。

——《日知錄》

明中後期的思想,除了心學興起外,還有老莊、禪道等等隨之而來。徐階《世經堂集》謂:“正德以降,奇博日益,而遂以入於楊、墨、老、莊者,蓋時有之。”當時亦有臣子上疏說:“背棄孔子,非毀程朱,惟南華西竺之語......”總而言之,明朝後期開始,官方確立的思想已經漸漸受到挑戰,士子們開始趨向於更加令他們感興趣的學問。

明朝的八股取士,究竟壞在了什麼地方?

徐階影視形象

隨著明朝科舉制度發展到後期與民間學問的興起,八股文正受到日益嚴重的挑戰。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言:“此正束縛天下文人學者一微纆而已......三百餘年,如出一口,能不令後人笑一代無有眼人乎?”確實,當八股文發展到後期,各式各樣的弊病開始顯露出來。文人們不滿朝廷對思想的禁錮,士子們利用八股文的漏洞濫竽充數。因為八股文的題目只從四書五經中抽取,而當時朝廷又剔除了很多四書五經中不用讀的章節,所以當時朝廷出題的範圍很小,於是在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中,興起了一股“押題”的風氣,時人謂之“擬題”。

本經之中,場屋(科場)可出之題不過數十。富家巨族延請名士館於家族,將此數十題各撰一篇......入場命題,十符八九。

——《日知錄·卷十六》

朝廷發現了這股風氣,便想盡辦法制止。官方的制止方法是,從四書五經中隨便抽出兩句名言,然後拼湊作為題目,這種做法自然是適得其反的。文壇的風氣或因此而更加低賤。


明朝的八股取士,究竟壞在了什麼地方?

八股文體制的確立,從思想上來說可謂是時代的退步。正如錢穆先生所言,學校(國子監)能培育優秀的人才,而科舉卻只能從已有的人才中挑選出朝廷希望的人才。有人說,八股取士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科舉的公平性,並非百害而無一利。我們不否認這種說法,確實,八股文中不乏優秀的文章,八股取士也的確能令一部分士子精通經史子集,從而為朝廷效力。但事物皆有兩面性,毋庸置疑的是,八股文體制的弊端遠大於其所帶來的利益。當思想被禁錮,文體被禁錮,無論文學還是時務,人們都很難再開創出嶄新的時代。正如上文所引王夫之所言,三百餘年,如出一口,能不令後人笑一代無有眼人乎?而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後世之人可以極其貶低八股,但我們亦要借鑑八股,以避免舊路。

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阿房宮賦


參考文獻:

【1】《明史》張廷玉等;

【2】《大明會典》萬曆本;

【3】《日知錄》顧炎武;

【4】《國史大綱》錢穆;

【5】《八股四題》吳承學、李光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