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南


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南

為有效減輕疫情所致的人員心理傷害,加強人文關懷和跟蹤幫扶,建立全員覆蓋、全程疏導的心理健康服務隊伍,科學有序地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疏導工作,確保隊伍穩定,特制定本指南。

一、心理危機人員分級及心理評估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人員心理危機狀況分為四級,干預重點應當從第一級人群開始,逐步擴展,一般性宣傳教育要覆蓋到第四級人員。

第一級人群:住院治療的新型肺炎確診患者;

第二級人群:居家、駐站隔離的疑似患者(密切接觸者),到醫院就診的發熱患者;

第三級人群:參加地方疫情處置和滅火救援行動人員、疫區前置執勤人員;

第四級人群:

受疫情防控措施影響的普通人員。

評估目標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識別區分重點人群與普通人群,第一級、二級、三級人群為重點人群,第四級人群為普通人群;對重點人群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綜合應用干預技術,個體化的針對目前問題提供幫助;對一般人群進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心理自助方法,構建疫情期間指戰員心理自助網絡,提供心理服務。

二、心理危機干預模式

心理危機干預包括平衡模式、認知模式、心理社會轉變模式,平衡模式側重於恢復人員的心理平衡,主要採取傾聽的方式,幫助宣洩自身的痛苦,穩定情緒,走出極端心理誤區;認知模式側重於改變人員錯誤的認知,幫助認識到自身認知中否定自我和扭曲的觀點是錯誤的,獲得積極的、肯定的信息和認知;心理社會轉變模式側重於改變人員在社會、環境中遭遇的困境,幫助受助者從同事、家人、朋友等得到幫助,最終使自身能夠面對疫情。三種模式各有側重,從不同方面對個體進行危機干預,三者有機結合,全方位開展心理危機干預,效果更好,干預更全面。

三、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機干預要點

(一)第一級人群:住院治療的新型肺炎確診患者

心態:麻木、否認、憤怒、恐懼、焦慮、抑鬱、失望、抱怨、失眠、攻擊、孤獨等。

干預措施:

1.以提供正面的心理支持為主,幫助患者建立穩定的社會支持系統,積極配合醫院的精神衛生、心理健康專家、醫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

2.理解患者出現的情緒反應屬於正常的應激反應,強調隔離手段不僅是為了更好地觀察治療,同時是保護親人和社會安全的方式,解釋隔離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勵樹立積極恢復的信心;

3.協助與外界親人溝通,轉達信息;

4.積極鼓勵患者配合治療的所有行為。

原則:支持、安慰為主,注意情感交流,穩定患者情緒,增強治療信心。

(二)第二級人群:居家、駐站隔離的疑似患者(密切接觸者),到醫院就診的發熱患者

心態:恐慌、不安、孤獨、無助、抑鬱、悲觀、憤怒、緊張,僥倖心理,被他人疏遠躲避的壓力、委屈、羞恥感或不重視疾病等。

干預措施:

1.協助被隔離人員瞭解真實可靠的信息與知識,取信科學和醫學權威資料;

2.鼓勵積極配合治療和隔離措施,健康飲食和作息,多進行讀書、聽音樂、利用現代通訊手段溝通及其他日常活動;

3.鼓勵面對現實,接納隔離處境,瞭解自己的反應,尋找逆境中的積極意義;

4.尋求應對壓力的社會支持,利用現代通訊手段聯絡同事、親朋好友等,傾訴感受,保持與社會的溝通,獲得支持鼓勵;

5.服從大局安排,按照規定報告個人情況;

6.鼓勵使用心理援助熱線或在線心理干預等。

原則:健康宣教、鼓勵配合、服從大局、順應變化。

(三)第三級人群:參加地方疫情處置和滅火救援行動人員、疫區前置執勤人員

心態:擔心被感染、擔心家人、焦慮不安、失眠、害怕家人擔心自己。

干預措施:

1.組織消防指戰員進行預防性晤談,公開討論內心感受、支持和安慰,幫助指戰員在心理上有所準備;

2.消除前置執勤指戰員的後顧之憂,安排專人進行後勤保障,保證充分的放鬆和科學的飲食;

3.保持與家人和外界聯絡、交流;

4.如出現失眠、情緒低落、焦慮時,可尋求專業的心理危機干預或心理健康服務,可撥打心理援助熱線或進行線上心理服務,有條件的可進行面對面心理危機干預;

5.如已發生應激症狀,應當及時調整工作崗位,尋求專業人員幫助。

原則:積極應對,自我調節,有問題尋求幫助。

(四)第四級人群:受疫情防控措施影響的普通人員

心態:恐慌、失望、恐懼、易怒和過於樂觀、放棄等。

干預措施:

1.正確提供疫情防控信息;

2.交流、適應性行為的指導;

3.不歧視患病、疑病人員;

4.自我識別症狀。

原則:健康宣教,指導積極應對,消除恐懼,科學防範。

四、心理危機干預常用技術

(一)穩定情緒技術

1.傾聽與理解。目標:以理解的心態接觸重點人員,給予傾聽和理解,並做適度回應,不要將自身的想法強加給對方。

2.增強安全感。目標:減少重點人員對當前和今後的不確定感,使其情緒穩定。

3.適度的情緒釋放。目標:運用語言及行為上的支持,幫助重點人員適當釋放情緒,恢復心理平靜。

4.釋疑解惑。目標:對重點人員提出的問題給予關注、解釋及確認,減輕疑惑。

5.實際協助。目標:給重點人員提供實際的幫助,協助重點人員調整和接受因疫情改變的生活環境及狀態,儘可能地協助重點人員解決面臨的困難。

6.重建支持系統。目標:幫助重點人員與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來源(包括領導同事、家庭成員、朋友的幫助)建立聯繫,獲得幫助。

7.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提供疫情期間常見心理問題的識別與應對知識,幫助重點人員積極應對,恢復正常生活。

8.聯繫其他服務部門。目標:幫助重點人員聯繫可能得到的其他部門的服務。

(二)支持性心理干預技術

建立信息支持、物質支持、情感支持三類社會支持系統,可極大緩解重點人員的心理壓力,使其產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強有力的社會支持是無可比擬的撫慰心理的良藥。主要做法是:讓重點人員建立並確認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畫出能為自己提供支持和幫助的網絡圖,儘量具體到人、具體到物;始終強調讓重點人員確認自己可以從外界得到幫助,提高重點人員的安全感。信息支持包括通過各種媒體提供各類信息,讓他們瞭解社會的關心和支持;物質支持包括單位組織提供的各類保障、社會各界的熱心救助等;情感支持包括組織、家庭、親友的關心與支持。

(三)心理宣洩技術

宣洩就是紓解、吐露心中的積鬱,是心理壓力釋放的最有效途徑,對於參加地方疫情處置和滅火救援行動人員、疫區前置執勤人員,可參考使用。主要做法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首先是回顧疫區救援場景,通過回憶救援中的所聞、所見和所為,讓救援人員在一個相對良好和安全的支持環境中表達自己所經歷事件。其次是談感受,引導現場救援人員充分表達救援的感受,通過交流來減輕內心的不安,目的是讓救援人員在安全且值得信賴的環境中願意暴露自己一直壓抑的負面情緒,坦然面對和承認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刻意強迫自己抵制或否認在面對疫情處置事件時產生的焦慮、擔憂、驚慌和無助等心理體驗,而且人員相互支持和分享,能夠有效地減弱對救援經歷的自責、抑鬱、擔心等負面情緒。最後是症狀描述,讓救援人員描述自己的應激反應症狀(如睡眠問題、飲食問題、腦子不停出現的閃回、注意力、記憶力等問題)或者不尋常的體驗,討論這些體驗對自己所造成的影響。目的:一是繼續使得組員能夠將自己的變化與自己所遭遇的創傷進行聯繫,不斷修通組員認知、情感和行為間的聯繫,修復組員內在心理結構與外界環境之間的聯繫,使之漸漸適應社會;二是篩查出症狀較明顯、需要進一步作個別心理治療的組員。

(四)放鬆訓練技術

包括:呼吸放鬆、肌肉放鬆、想象放鬆。分離反應明顯者不適合放鬆訓練技術。(分離反應表現為:對過去的記憶、對身份的覺察、即刻的感覺乃至身體運動控制之間的正常的整合出現部分或完全喪失)。

(五)應對方式技術

幫助人員思考選擇積極的應對方式,強化個人的應對能力,思考採用消極的應對方式會帶來的不良後果,鼓勵有目的地選擇有效的應對策略,提高個人的控制感和適應能力。如討論在疫情發生後你都採取了哪些方法來應對疫情帶給自己的反應。

(六)心理晤談技術

晤談是通過半結構化的交談來減輕壓力的方法,採取個別或者集體、自願參加的方式分組進行。通過集體晤談,公開討論內心的感受,在團體中獲得支持和安慰,從而幫助參加者從認知和情感上消除創傷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