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敗給蘇聯的看不見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失敗,主要有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兩方面原因:

一、看得見的原因

首先,戰略失誤。

德國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沒有持久戰的準備,第一次世界大戰陷入兩線作戰的教訓沒有汲取,重複過去的戰略錯誤。應該先集中力量打敗英國,避免兩線作戰,給美英法後來的反攻除掉立足點與橋頭堡。

其次,戰略配合欠缺。

德國敗給蘇聯的看不見的原因

幅員遼闊的氣候苦寒的前蘇聯

德意日,本是戰略盟友,意大利無能,除了拖後腿,沒有很大幫助。另一個盟友日本是比較強大,但是在做自己的黃粱美夢,對盟友間的戰略合作,敷衍了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德國發動蘇德戰爭後,日本如果能傾盡全力佔領蘇聯遠東,蘇聯將陷於兩線作戰的境地,首尾不能相顧,戰略後方失去,即使不能一下子打敗蘇聯,也會拖住蘇聯,只要蘇聯有任何失誤,就可能滿盤皆輸。結果,恰恰相反,日本不去配合德國打蘇聯,反而攻打美英法的殖民地東南亞地區,並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日本把自己也變成了腹背受敵,並給德國引進了一個強大敵人——美國。

再次,資源侷限

歐洲,特別是德國,戰略資源石油比較缺乏,為了奪權原油和糧食發動了斯大林格勒戰役,資源的侷限,使希特勒在戰略選擇上受到牽制。

第四,戰術失誤

這些都是看得見的的東西,全球的紀實文學,歷史學家,軍事學院已經寫得十分詳盡,歷史沒有假設,只有無法更改的過去。都是表面原因,這裡就不再涉及了。

德國敗給蘇聯的看不見的原因

蘇聯領袖斯大林

德國敗給蘇聯的看不見的原因

納粹領袖希特勒

二、看不見的原因

看不見的原因才是隱藏在背後的起主導作用的根本原因。沒有任何人,任何專家涉及。這裡要從社會發展的總體來看,無論和平還是戰爭都是實現社會發展最優化的表現形式。最大節約和技術的最快發展是實現最優化的途徑,而且是曲線運動。

德國敗給蘇聯的看不見的原因

殖民擴張是利益的驅動

殖民擴張是工業化時代實現最優化的方式,因為無限擴大再生產集中在產品的數量方面,所以,對資源的掠奪,對市場的瓜分是重要表現,建立廣泛的殖民地,控制半殖民地是基本政策,此時,崛起的英法是佼佼者,他們是世界資源集中地,英國建立了日不落帝國,殖民地是本土面積的100多倍,比歷史上領土面積最大的蒙古大帝國的面積還大一倍。這一時期的資源集中,促進了英國各方面的發展,為後來更高級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機械化為特徵的力量型經濟已經接近頂點,世界需要的是質量的開發,這就需要轉變生產方式。

德國敗給蘇聯的看不見的原因

希特勒佔領法國漫步在埃菲爾鐵塔旁

德意日當然不明白這些,時至今日明白其中道理的幾乎沒有,這是人類的慣性思維在作祟,也難怪二戰後全球沒有一位哲學大師。德意日發動戰爭的目的仍是複製英法的生產方式,即通過奪取更多的殖民地,繼續無限擴大再生產,而且是數量級的。二戰後,英法殖民地分崩離析,生產要素迅速向美國集中,蘇聯是全球安全平衡的國家載體,所以,武力生產居主導地位,與美國的使命不同,是另一個車輪,這是宇宙的安排。

德國敗給蘇聯的看不見的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統一陣線的形成是正義與利益雙重驅動

人類的社會的根本推動力只有和平生產與戰爭推動。

反者道之動,戰爭的推動雖然具有階段性,非連續性,但不可或缺。工業化時代,和平生產對社會發展的推動還表現為經濟危機,這種激烈而和平的形式,戰爭方式有時候表現為對立,即冷戰,這些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和平形式。

二戰是社會的大裂變,摧毀了殖民體系,誕生了無數的民族國家,世界資源向知識型為特徵的美國集中,美國引領世界70多年,直至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繼承的是美國的精神生產,知識經濟,剔除的是無限擴大再生產和盲目消費的資本主義外殼。德國的失敗是舊殖民主義的失敗,它提供的是掃平舊殖民主義的強大武力,它無意推動,卻實際推動了資源的另一種方式的集中。符合社會運動最優化的唯一目標。所謂的正義、利益不過是基本規律的表現形式。但離開正義、利益的表面驅動,就不會自動完成最優化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