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明朝幣制:淺析銅錢命運一路坎坷的原因

明朝的貨幣包括很多種,從銅錢,到大明寶鈔,再到黃金白銀,可以說種類很豐富。其中銅錢作為面值最小的貨幣,卻在明朝的貨幣史上走過了一段非常坎坷的路程。為什麼這麼說呢?今天就來給大家談談這個有趣的現象。

銅錢的坎坷之路

早在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還未推翻元朝的時候,就在應天府開始鑄造“大中通寶”銅錢,而這也是明朝發行最早的銅錢。這一時期,為了銅錢的發行管理更加方便,朱元璋還特意在應天府設置了寶源局。

從這個時候開始,銅錢正式開啟了它在明朝的這段旅程。

公元1368年,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這一年三月,朱元璋令人開始鑄造“洪武通寶”,作為王朝建立以後發行的第一種貨幣。並且還對銅錢幣值做出了詳細的規定: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命戶部及行省鼓鑄“洪武通寶”錢,其制凡五等,當十錢重一兩,當五錢重五錢,當三錢重三錢,當二錢重二錢,小錢重一錢。”

明朝幣制:淺析銅錢命運一路坎坷的原因

在之後的幾年,洪武通寶作為明朝主要發行的貨幣,受到了格外的重視,發行的規模也是比較龐大的。根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元年,發行洪武通寶89000000文;洪武五年,發行洪武通寶222401956文;洪武七年,發行洪武通寶199849832文。

但是好景不長,到了洪武八年,朱元璋卻關停了寶源局,並且相繼關停了各行省的寶泉局。

《明實錄》記載:罷寶源局鑄錢;革福建行省寶泉局,罷鑄錢;罷各布政司寶泉局,停鑄錢。

風風火火發行了幾年的洪武通寶,就這麼第一次被停止發行。

由於各種原因(下文詳談),到了洪武十年五月的時候,朱元璋再一次開始了洪武通寶的鑄造。

《明太祖實錄》記載:“命各布政使司復設寶泉局,鑄小錢與鈔兼行”。

此後到了洪武二十年,洪武通寶再次停止鑄造。

兩年之後,卻又恢復鑄造。

總結一下,在朱元璋在位期間,洪武通寶經歷了兩次停鑄,三次開始開始鑄造的經歷。可以說是命運多舛,風風雨雨。好不容易等到朱元璋去世,可是等待它的卻是更殘酷的命運。

朱棣登基以後,開始鑄造“永樂通寶”作為新的銅錢,但是數量並不算多。因此在這一時期,銅錢並沒有迎來一個想象中的快速發展期。

明朝幣制:淺析銅錢命運一路坎坷的原因

等到宣德年間,宣德皇帝造了幾年“宣德通寶”以後,眼看銅錢就要翻身了,卻在宣德十年又迎來了一個新的轉折點。

這一年正月,明英宗即位,即位之初的英宗就下令停止鑄造銅錢。然後一直到弘治十六年,期間五十多年的時間,明朝再也沒有進行過鑄錢活動。

這一時期的銅錢由於沒有新錢發行,所以無比的蕭條,經歷了一段相當長的沉寂期。

而從弘治十六年開始,鑄錢重新開始。一直到明朝末年,除了中間嘉靖皇帝短時間暫停了銅錢的鑄造以外,幾乎再也沒有停止。這期間,明朝一共鑄造了七種新的銅錢,它們包括:弘治通寶、嘉靖通寶、隆慶通寶、萬曆通寶、天啟通寶、泰昌通寶、崇禎通寶。

明朝幣制:淺析銅錢命運一路坎坷的原因

就這樣,銅錢就像一隻打不死的小強一樣,雖然屢次被停,卻始終沒有退出明朝貨幣的舞臺。用它強大的生命力,陪伴明朝走過了它的全部歷程。

關於銅錢的這段發行歷史,我們可以這麼總結:時廢時興,曲曲折折。

介紹完明朝銅錢的歷史,我們再回過頭來探討一個問題:為什麼銅錢在明朝經歷了這麼坎坷的命運,它的發行與流通為什麼不能一帆風順呢?

畢竟如果按照我們今天正常的理解,一種貨幣如果不能保持長時間的穩定的話,那麼它作為貨幣的職能是要大打折扣的,很有可能要退出貨幣的流通領域。那麼接下來,我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這背後的原因。

銅錢屢次興廢的原因

  • 明朝貨幣管理政策混亂

第一,從明初期來說,朱元璋從洪武八年開始實行鈔法,發行大明寶鈔以後,決定把大明寶鈔作為流通使用的主要貨幣,因此就放棄了銅錢的使用,緊接著就暫停了銅錢的鑄造。

明朝幣制:淺析銅錢命運一路坎坷的原因

可是後來發現,僅僅依靠寶鈔的話,一些小額的交易很不方便結算,必須要通過銅錢才更方便。所以權衡之下,又重新開始了銅錢的鑄造。

而之後,從永樂一直到弘治,一直沒有大規模鑄造銅錢的原因,也正是為了更好的推行大明寶鈔,給鈔法讓路。這些在很多史籍中都有記載:

根據《明太祖實錄》記載:“北京今歲夏稅及永樂三年赦前所負租稅課程贓罰等物悉輸鈔”。

從這些就可以看出,明政府對於銅錢沒有一個長久而清楚的規劃,並沒有建立一種從一而終的錢法制度,或者沒有持久的貫徹落實,自然不能保證銅錢穩定的流通發行。

第二,除了為鈔法讓路,阻礙了銅錢的發展以外,錢制不一就成了另外一個大問題。

明朝銅錢一共分為三種:一種是“制錢”,即國家發行的新錢;一種是“古錢”,即從古代流通下來的樣式不同的銅錢;第三種是“私錢”,即民間私自鑄造發行的銅錢。這三種銅錢的價值以制錢最高,古錢次之,私錢最低。

明朝幣制:淺析銅錢命運一路坎坷的原因

這些錢由由於發行的時間、機構不同,製作的原材料也有所不同,所以三種錢之間的比率各不相同,並且這個比率還一直在變化。這樣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在實際流通過程中,各種錢交換起來非常的困難,老百姓用起來就很不方便。所以很多人就不樂意使用,對銅錢產生了牴觸行為,一些地方甚至拒絕使用銅錢,這些情況極大地阻滯了銅錢的發展。

  • 私鑄行為頻繁

鑄錢是一種利潤豐厚的活動,使用同樣重量的銅,製作出來的銅錢卻遠高於銅之前的價格,很多人就把心思放在了這上面,所以明朝銅錢的私鑄行為非常頻繁。

明朝幣制:淺析銅錢命運一路坎坷的原因

從明朝初期,一直到明朝滅亡,銅錢私鑄的行為雖然遭到政府的嚴厲打擊,但是一直都屢禁不止。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民間交易雜以私鑄銅錢,以故錢法不通。”

《明英宗實錄》記載:“紛紛偽造,來京貨賣。其錢大小不一,俱各雜以錫鐵”。

這些私人鑄造的銅錢有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質量不好,良莠不齊。不過因為成本低廉,所以發行量較大。

明朝幣制:淺析銅錢命運一路坎坷的原因

當這些質量低劣的私錢流通到市場上以後,快速佔領市場,由於這些銅錢的發行不受政府的監管,因此政府很難確切的統計出來市場上流通的銅錢總量,也就很難對貨幣總量做出準確的調控。這樣一來,不僅政府發行的質量較好的制錢會受到衝擊,就連正常的銅錢制度也很難保持穩定。

長此以往,市場又受到這些數額巨大的銅錢的衝擊,百姓既受劣質錢幣之害,政府又監管頗難,很容易引發經濟上的動亂。自然而然的就影響了銅錢的正常發展。

  • 私販行為頻繁

除了私鑄以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私販行為頻繁。

這一現象主要發生在明中後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各地之間的經濟交流日益的密切,伴隨著頻繁的經濟交流,貨幣交換行為也愈來愈頻繁。但是由於各地市場銅錢的比率不一樣,很多富商大賈就開始鑽這個空子。

明朝幣制:淺析銅錢命運一路坎坷的原因

他們的做法大概就是:同一種貨幣,他們在價格較低的地方收購,再到價格較高的地方賣出,然後從中賺取差價。或者在該種貨幣價格低的時候大量收購囤積,然後在價格高的時候賣出,從中賺取差價。

據《明神宗實錄》記載:“蓋由富商大賈設謀網利,欲貴賣其所積,以圖目前之饒,則偏重行之;欲賤收其所棄,以規日後之利,則惑眾阻之。錢法不行,率是之故也”。

這些人通過對貨幣市場的操縱,加劇了錢價的變化,使得不同銅錢之間的比率更加的不穩定。

這樣帶來的後果是很嚴重的:由於銅錢價值的不穩定性,使得人們很難再相信該種貨幣,為了防止自己的資產受到損失,因此去尋找其他的替代物。長此以往,對銅錢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響。

總結

由於政府沒有制定一種長久穩定的貨幣政策,特別是對於銅錢的管理更加鬆懈,使得銅錢出現了很多的弊端:包括錢制不一、比率不同、等。很多人就趁機開始鑽空子,開始私自鑄造銅錢,囤積販賣銅錢,而這些不法行為則加劇了銅錢的不穩定性。

在來自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影響下,銅錢也因此發展的並非一帆風順,所以就走上了一條坎坷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