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7大著名佛寺,這裡一次看全

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明代因以金地藏為地藏菩薩的化身而

祭祀之,此山遂為地藏菩薩道場。山中佛寺歷經宋、元、明、清的大規模建宇築寺而日益興隆,鼎盛之時,佛寺達300餘座,僧眾4000餘人,故有“佛國仙城”之稱。其中最著名的有8座佛寺。

化城寺

化城寺是九華山唯一的一座坐北朝南、呈軸線對稱佈局、由南向北逐漸升高的寺院,分前後四進,依山而建,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建築莊嚴古樸,恢宏高大,是九華山開山之寺和總叢林。據《安徽通志》記載,唐開元七年(719)24歲的新羅王室弟子金喬覺,剃髮出家後攜白犬於唐開元、天寶年間渡海來到中國,入九華山獨居石室,巖棧土飯,苦修達數十年之久。據《九華山志》載,唐至德二年(757),居士諸葛節等,拓僧檀公舊址,建殿宇,延地藏居之;建中二年(781),刺史張巖,奉請寺額,朝廷賜“化城”匾額。明宣宗、神宗、清康煕、乾隆都曾賜匾額並賜金修葺。

肉身殿

全國重點寺院。原名金地藏塔。位於九華街神光嶺。始建於唐代貞元年間。殿宇面闊3間,進深16米,地平鋪漢白玉石。中央為1.8米高的漢白玉塔基,上矗七層八方木質寶塔一座,高17米。塔的每層八面背有佛龕,每龕均供奉金地藏金色坐像,供56尊,大小不一,以漆芋合塑造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在塔北門外有個半月形瑤臺,臺上鑄有三座大鼎。其一,置肉身殿北拜臺東側,高120釐米,口徑109釐米;其二,置肉寶殿北拜臺中,高120釐米,口徑109釐米;其三,置肉身殿北拜臺西側,高120釐米,口徑109釐米,此處比殿南正門前開闊得多,香客多到此燒香拜佛。

東崖寺

東崖寺建在東崖,古稱東峰,在化城寺東,崖上有一塊巨石,形如蒼龍昂首,有角有齒有鱗甲,上刻“石舫”二字,素有“東崖雲舫之稱。峰北有一黑色巨石,又稱晏坐巖,相傳為金地藏打坐之處東邊的堆雲潤又名地藏洞,是金地藏居住過的地方。曾有晏坐堂,明萬曆年間擴建成寺。清中葉定慧和尚募化擴建大雄寶殿、萬佛樓、地藏殿、禪房、靜室等。現寺已毀於1933年,僅存鍾亭,亭二層,六角,內懸古“幽鳴鐘”,鐘聲深沉渾厚響遍九子峰。寺周有小觀間峰、天池龍女泉、閔公墓和通慧神院、太白書堂遺址等。

九華山7大著名佛寺,這裡一次看全


甘露寺

甘露寺在九華山北路半山腰的定心石下,據傳清康熙十六年(1677)玉琳國師到九華山朝禮地藏菩薩,見該處景色雅緻,山水環拱,蒼松翠竹間有塊平地可以建寺,使說“此處若築藍若,必代有高僧”。禪居伏虎洞20餘年的苦行僧洞安法師聽聞國師這番話後,欣然離洞出山,後四處奔走化緣,籌建佛寺,同治年間曾重修。清

康熙年間由優縣禪師住持,開壇傳戒。咸豐末,梵宇全毀。光緒年間又由大航禪師募修,並住持甘露寺。他頭戴斗笠足穿草鞋,步行萬里去北京,延工請刻藏經,持歸寺中。後來由常賢禪師住持謹遵佛制,增建殿宇。

祇園寺

祗園寺位於九華山風景區九華街東北,插霄峰西麓。祗園寺為全國重點寺院。原名“祗樹庵”,又名“祗園禪寺”。始建於明代,現存建築為清代,清康熙年間為九華山化城寺東寮之一。與甘露寺、百歲宮和東巖禪林合稱九華山四大禪林。

上禪堂

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六年(1667年)玉林國師徒弟宗衍重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住持僧忝石擴建觀音殿。王文僖公贈額“秀觀雲林”。咸豐年間(1851-1861年)毀於兵燹。同治初年1862年)住持僧開泰募款重建。光緒年間(1875一1908年),由清鏞禪師續建萬佛樓。1925年住持僧霞光,因其慈善有功,倪前知事贈額“佛國元勳”。1928年住持僧志芳重修大殿,安單接眾,遂成為與百歲宮、東崖禪寺、祗園寺、甘露寺、蓮花寺、樂善寺等九華山七大叢林之一。

天台寺

天台寺又名“地藏寺”、“地藏禪寺”,位於安徽省青陽縣九華山的天台峰頂,海拔1306米,為九華山位置最高的寺院。因天台是佛教徒朝拜地藏聖蹟必到之處地,所以往往將天台稱為九華山主峰,有到九華“不上天台,等於白來”之說。天台寺橫臥於天台、玉屏峰間的凹地上,坐北朝南,塊石木結構,硬山頂,是一座3層走馬通樓的民居式殿宇。是1983年國務院確定的漢地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