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记忆】酒肴(朗读 梁雅)

酒肴,就是下酒的菜,再具体点就是指下酒的小菜。

小时候,酒是好东西,大人们只有在招待客人或者有喜事、大事的时候才喝酒,没事没非的情况下很少自斟自饮。但喝酒必定要有肴,一般人喝不得寡酒,总得“就”点什么,“就”的菜就叫“酒肴”,时间久了就总结出很多讲究,是和“菜肴”区别开来。抿上一口酒,吧唧吧唧嘴,再就上一口小菜,慢慢咀嚼,才能品味出酒的醇香绵柔和肴的香甜可口味道。

酒和肴必须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体会并表现出喝小酒吃小菜的幸福状。如果只喝酒不吃菜,叫“干喝”,干喝酒只能品味出酒的辛辣味道,喝上两口就会感觉难以下咽。前几年朋友聚会喝酒,有好酒逞能之人会在上菜之前,每人倒上满满的一高脚杯,二两半酒,端起来一饮而尽,谓之曰“冷拔”。那时候我年轻气盛,也有些酒量,冷拔就冷拔,谁还怕谁?喝完之后,都有一种水泊梁山好汉聚义的豪爽感觉。现在想想,这种喝酒的方法实在是伤害身体,也糟蹋了好酒。

【鲁西南记忆】酒肴(朗读 梁雅)

大碗喝酒

小时候春节家里招待客人是非常讲究的,酒肴和菜肴是分开上的。酒肴一般是爽口的小菜,无论如何是缺不了花生米的,水煮的、油炸的、五香的等,可以说是酒肴中的“霸主”。还有大葱炒鸡蛋、豆腐皮、豆腐干、绿豆芽、变蛋或者凉拌藕、菠菜、粉皮、羊肚猪杂等。那时候还没有反季节蔬菜,黄瓜、芹菜、青椒等是九十年代种大棚之后才能吃到的酒肴。

【鲁西南记忆】酒肴(朗读 梁雅)

大葱炒鸡蛋

【鲁西南记忆】酒肴(朗读 梁雅)

鲁西南的豆腐干(大田集的豆腐干最有名)

【鲁西南记忆】酒肴(朗读 梁雅)

油炸花生米

白菜是鲁西南人们冬储的主要蔬菜,经典的做法就是猪肉白菜炖粉条,这道被认为是东北人的当家菜,应该是山东人闯关东时传过去的。八十年代末,不知道哪位美食家发明了白菜的新吃法,将白菜心切碎,然后撒上橘子皮碎末和白糖,拌匀,清爽可口,甜而不腻,无疑是大人小孩都非常喜欢的一道菜,大有取代花生米在酒肴中霸主地位的苗头。

【鲁西南记忆】酒肴(朗读 梁雅)

白菜心,但是看不到橘子皮碎末

那时候妇女和小孩是不能上主桌吃饭的,只有成年男人才有资格陪客人喝酒吃饭。想想那时候男女还没有达到真正平等,小孩子贪玩不干活不说吧,家庭主妇忙里忙外,做了丰盛的菜肴,好酒好菜先都上给客人吃了,自己却连上桌吃饭的资格都没有。

那时候春节招待客人,喝酒和吃饭应该是两个场景。一般是先上几个酒肴,用碟子盛,碟子比较小,适合盛下酒的小菜。用陶制的酒壶温一壶白干,慢慢斟到小酒盅里,大人陪客人喝着温暖的小酒,就着爽口的酒肴,互叙家常里短。

【鲁西南记忆】酒肴(朗读 梁雅)

烧锅的少年

鲁西南的人们是热情的。主人和客人推杯换盏,把酒微醺,酒局的场景在主人的热情相劝和客人的再三推辞中结束,随着主人对厨房招呼一声上饭,酒肴便被撤下,再端上来吃饭用的菜肴。菜肴更加丰盛,一般是鸡鸭鱼肉及白素鸡、汆丸子、卷尖等,是用盘子盛的。用大盘子盛的肉菜俗称“大件子”,如整鸡整鱼、肘子等,只有招待贵宾时才上“大件子”,比如新女婿第一次登门。还有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大蒸馍。最后怕客人吃不饱,还要再三劝让再舀上一碗羊肉汤,直到客人把饭碗放在一边才肯罢休。

【鲁西南记忆】酒肴(朗读 梁雅)

配不上合适的酒肴酒盅图片

老家的村子叫秦滩集,是个集市,记得小时候有两家代销点,其中一家出售散酒。每逢集市的时候,就会有好酒之士要上 “一提子”(一种量具)散酒,将一只胳膊支在柜台上,端着小黑碗一边拉呱,一边慢慢品尝。下酒的酒肴,当然是几粒花生米。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这种就着花生米喝小酒的状态,仿佛就是悠然自得的生活,但那时候这样的人一般会被认为是好吃懒做之人,一点也不招人羡慕。

【鲁西南记忆】酒肴(朗读 梁雅)

农村的厨房

小时候管酒肴叫“酒肴的”,生活条件好了之后,冬天农闲季节,经常会听到大人们之间打招呼的一句话就是:我弄两个酒肴的,晚上喝两盅呗?想想那时候大人品酒的场景,点着煤油灯,就着花生米、豆腐干,慢慢温热烧酒,细细品味,还真有“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味道。

大概九十年代之后,妇女不让上桌的陋习被逐步破除,但基本上也不分酒肴菜肴了,都是肉菜一起上桌,吃饭时不再专门上菜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习惯的改变,酒肴,或许已经不再是人们常说的词语,会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鲁西南记忆】酒肴(朗读 梁雅)

朗读者 菏泽广播电视台行风热线主持人 梁雅 生活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