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画家,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蒙克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和独特风格的画家。他从十七岁立志从事艺术创作,到1944年1月以八十岁高龄去世的63年间,创作了1700多件油画作品、大量的素描和速写习作,以及800件不同主题的版画,多彩的技法,强烈的个性,足见他旺盛的创作精力。

爱德华·蒙克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每一幅画都无与伦比地强烈地传达着画家的感觉和情绪。被描绘的具体对象的细节被简化,而情绪则被夸张,对象本身成为一种所要表现的情绪的载体,虽然它们依然还是具象的。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蒙克的艺术作品,给我们感受最强烈的特征,是他透过风景、劳动者、肖像和自画像,深刻地表现了从生的不安到爱的焦虑,以及死的恐惧到生的从容。他的绘画同样具有丹麦剧作家易卜生的冷峻和透入人心的影响力;而他执意刻画生命的爱欲痛苦与死亡恐惧,反映北欧人对生命的焦虑感。我们从蒙克的绘画中,可以感受到人面对无法抵挡的性的力量时之无助,生命的神秘、性的焦虑替代美学上的浪漫式的恐惧。​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病中的孩子》 布面油画,119.5×118.5cm,奥斯陆国家美术馆藏。这幅画是蒙克童年时代对家庭痛苦遭遇的一个回忆。

《思春期》、《接吻》、《呐喊》等都是蒙克的名作。《接吻》触及生命的本质与爱的内涵;《呐喊》表现突然的刺激改变我们一切的感觉印象,画中桥上呐喊的人,凹陷的面颊仿如骷髅头,背景火与血的色彩像漩涡般染红天际,我们永远无法知道那人为什么尖叫,如此,这幅画更加使人感受到不安,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这幅画成为表现主义绘画最著名的作品。

在《呐喊》后的第二年他画了《思春期》,端坐床边的裸体少女,长发垂后双手摆在膝间,显示出少女心中不安的焦虑。他的画风深具表现主义特征,也含有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色彩。受到当时德国“桥派”年轻艺术家热爱。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呐喊》1895 年 粉彩.纸板 79 x 59 cm 私人收藏

本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此私人收藏的版本、藏于奥斯陆蒙克博物馆的两个版本和藏于国家画廊的版本,1895年画家把作品制成平面印刷以大量复制。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生命之舞》1900 年 油彩.画布 125 x 191 cm 挪威奥斯陆国家画廊

在《生命之舞》这幅油画中,画家描绘了一群在河岸边草地上醉然起舞的人们。有三位女性形象在画面上占据着主要位置,她们分别象征着女性一生的三个不同阶段。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吻》1897 - 1902 年 木版画 46.7 x 46.4 cm 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

在《吻》这幅木刻版画中,呈现出孟克将木刻版画制作过程中遭遇的木纹问题转换成为作品的特点。他运用了木刻版画原有的粗糙垂直的木纹,制造出空气的印象。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亡故》1893 年 油彩.画布 134.5 x 160 cm 挪威奥斯陆孟克博物馆

蒙克作品最常见的主题都是与人类的悲剧情怀相关的,例如孤独、忧伤、痛苦、死亡等等。他的大部分作品充斥着上述源自疾病和家庭悲剧的情感,给人的感觉是灰暗和悲观,这种思维特性构成了他的艺术天分的基础。大家公认这位挪威画家和多产的雕塑家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同时还是北欧最杰出的画家,与高更和梵谷齐名。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自画像:在时钟与床之间》(1940-1943)

很少有艺术家能像蒙克这样,将自己的晚年看得如此透彻。和这种对临终的真实认知相比,伦布朗晚年的作品显得颇为自满。庄严的老爷钟上,时间在无情地流逝。单人床上装饰着时髦的斜线图案,却恰恰成为他孤独的佐证。艺术家本人看起来呆滞而了无生气,他已经看到预见成为了僵硬的尸体。1944年,在完成这朴素的告别后不久,他便离开了人世。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拿着香烟的自画像》(1895)

在这世故、颓废而不安的形象中,蒙克放任了自己富有戏剧性的一面。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绝望》(1892)

一样的木栏杆、一样的全视角、甚至是一样被血色涂抹的天空——这幅画显然是名作《呐喊》的前作。在这张画中,我们看到的是人从外在所表现出的痛苦,而非内在。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艺术家和他的模特》(1919-1921)

他不再受欲望的驱使。模特,女模特,暗示的无非是艺术家和缪斯之间老掉牙的游戏或戏剧。然而对蒙克而言,他日渐秃顶,双眼因近视而眯起,那些关乎欲望的白日梦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身着便袍、被他戏称为“模特”的稻草人。狂野的波西米亚日子过去了。艺术家形单影只。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夜游人》(1923-1924)

在这张自画像中,蒙克抛弃了一切自满与自爱,将自己的脆弱和孤独暴露无遗。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星夜》(1922-1924)

在蒙克创作这幅画时,他已不再是像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样,简单地为精神状态赋予标志。大自然进入了他的内心。你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斯堪的纳维亚的夜晚,想象沿着被星光点亮的田野走向小镇的金光。蒙克和以往一样陷入沉思,当他远离那些温暖的灯光而站在寒冷处时,他感到自己与世相隔。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自画像:和酒瓶》(1938)

年迈的艺术家又坦露了自己的又一弱点:酗酒。在色彩背后,艺术家似乎在说,生活是地狱。难怪他要借酒消愁。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 红色弗吉尼亚爬山虎》,油画,1898-1900

没有任何炫技。就像《呐喊》,无非就是桥、岸、河和天空,三个人。剥离内容寓意和表现的情感,技法上确实出乎意料地简单,甚至没什么形式的东西。蒙克只是用最简洁的形式却渲染出了最饱满的情感。就像他自己说的,一切都在尖叫;橙色、蓝色、红色、黄色,都在燃烧。

这是一种恐惧不安的真实情绪。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爱与痛苦》 油画,1916-1918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夏夜之神秘》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奔马》,油画,1910-1912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两个人的孤独》,油画,1933-1935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河畔的两人》,木版,1898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神秘的河畔》,木版,1897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河畔的两人》,油画,1933-193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