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人世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夾帶著煩惱和憂慮。願你看清這一人生真相,跳出“圍城”的束縛。
楊絳先生出生於1911年,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贈予楊季康(楊絳本名),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錢鍾書評價楊絳
今天,我們來一起看楊絳先生所著的一本散文類回憶錄《我們仨》,這本書豆瓣評分8.7分,92歲的楊絳先生於丈夫去世4年後用心記錄。書中主要講述了楊絳與丈夫錢鍾書、女兒錢瑗一家三口63年的幸福點滴與相守相失的故事。
本書以倒敘的寫作手法記錄,以老人的夢境開頭,引出了第二部分的“長達萬里的夢”——他們仨失散的夢境,最後一部分追憶了他們從結婚生子到一家人相濡以沫的點點滴滴。即使在第三部分讀到了有趣的事,因為悲痛基調的奠定,反而更添一份苦澀。
今天,我們不只從楊絳的文字中感受他們生活中的點滴,還要透過他們的生活看到自己的生活,並直面“圍城生活”的真諦。
一 楊絳先生的快樂與煩惱
他們仨的相處是令人羨慕的。
他們都酷愛讀書,一家三口在一個屋子裡做著各自的工作,不會打擾對方。他們又奉行“各持異議,不必求同”的相處原則,對對方的選擇不做出過多幹涉。
“爸爸給孩子最好的愛,是愛媽媽”,他們一家三口的日子平靜又充實。
1、志同道合,酷愛讀書,傳播“讀書種子”
楊絳和錢鍾書酷愛讀書。
楊絳在初到牛津大學時沒有學習任務,她就自己給自己排課表,一本書一本書讀就覺得很滿足。錢鍾書在考入清華後立志“橫掃清華圖書館”,並且善於讀書,他的讀書方法主要是“不動筆墨不讀書”。
在他們倆的薰陶下,錢瑗從小就喜歡看書。她幼時身體不好,在漫長的休學中她只好讀書,讀了大量的英文小說、傳記、書信集等等,她被爺爺稱為“讀書的種子”。
讀書是讓人變聰明的最簡單、最方便的方式。楊絳和錢鍾書創作了很多經久不衰的名篇,錢瑗後來成為教書育人的教授,他們一家真正將“讀書的種子”傳播了出去。
2、各持異議,不必求同:不做沒有意義的爭吵
他們之間也會有爭吵和分歧,但彼此約定過:各持異議,不必求同。
在錢鍾書該不該從清華大學轉到藍田大學工作這件事上,楊絳原本想插手,後來她想起兩人的約定,於是讓錢鍾書自己選擇。
楊絳說: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由自己選擇,我只能陳述我的道理,不該干預。
夫妻之間即使再親密相愛,重要的選擇還是要自己做決定,萬不可打著關心對方的旗號去勸解對方、強迫對方。要理解對方,給對方足夠的自由去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
正是他們相互之間的包容與支持,讓他們在幾十年的點滴瑣事中,幸福有增無減,愈加濃烈。
3、爸爸給孩子最好的愛,是愛媽媽
“我只希望能有個女兒,像你就好。”錢鍾書這樣對楊絳說到,楊絳卻想有一個像錢鍾書的女兒,後來她如願了,女兒圓圓的脾氣性格和錢鍾書如出一轍。
錢瑗的成長之路幸福、溫暖,這一切都是因為楊絳和錢鍾書之間的愛為女兒提供了溫暖的家。
錢鍾書自稱是“拙手笨腳”的,楊絳對他只有包容。
錢鍾書一個人在家時,向楊絳訴苦“檯燈弄壞了”、“把墨水染到了床單上”,楊絳只有一句話:“不要緊,我來解決”。
楊絳和錢鍾書都不擅長做菜。但不管楊絳做的菜好不好吃,錢鍾書和女兒都說好吃,而且吃得意猶未盡。錢鍾書更是為楊絳做了一輩子的早飯。
他們之間沒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固化觀念。生活中彼此都不是全能的,那就讓彼此來儘量彌補。
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他們能將平凡的日子過出樂子。出去散步在他們眼中是刺激人心的“探險”,專門挑不認識的地方走,隨處有所發現。
他們能將苦日子品出智慧。淪陷上海期間,他們飽經憂患,也見到了世態炎涼。他們常把日常的感受,當作美酒般淺斟低酌,細細品嚐。
憂患孕育智慧。這種滋味值得品嚐。
4、人生的古驛道:那些痛苦的事誰都無法阻止和逃避
錢鍾書說: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除了死亡,沒有什麼再能把他們分開。事實也正是如此,他們在63年的婚姻中從來沒有分開過,他們扛住了下鄉的短暫分別、扛住了文革的打擊,最終仍然在一起。
直到後來錢瑗、錢鍾書接連生病離世,他們仨失散了。楊絳在古驛道上送別了一程又一程,終是要看著親人的背影,說聲再見。
這就是人生的殘酷之處,人生沒有永遠。人間也沒有單純的快樂,這快樂夾帶著苦澀和憂慮,總要說再見。
這人生的“古驛道”,不只楊絳要走,每個人都有一條不得不走的古驛道,在這條道上,沒有回頭,沒有歸途。
二 從《我們仨》看“你我他”生活中的苦樂相伴
《我們仨》對楊絳先生的生活點滴娓娓道來,其中的溫情和悲痛令我們動容。這樣的點滴皆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無一例外。
職場上的成功或委屈,婚姻點滴中的幸福或辛酸,孩子教育中的收穫或無措,生老病死帶來的悲痛和不捨,這是每一個“你我他”都要經歷的。
今年春節前後,新冠肺炎的疫情已經開始蔓延,全中國無一省份倖免。全國停工、多地封城封村、限制出行,中國人的這個新年是最安靜的一個新年,也是最痛苦、提心吊膽的一個新年。
全國新增確診人數與日俱增,2020.2.12號全國新增確診人數達到頂峰,比前一天新增確診13726人,那一刻,所有中國人的心都被緊緊的揪著。
好在後來,隨著政策的及時調整、嚴格落實,疫情得到控制。在2020.3.19,除境外輸入病例,中國首次報告新增病例:0!
我們的一切堅守與等待都值得,武漢挺住了,中國挺住了!
現在中國人甚至全世界的人最喜歡的數字就是0。——白巖松
“0”代表著健康與平安。
然而,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在心冠肺炎確診人數“0增長”的喜悅背後:
- 是無數醫護人員的夜以繼日;
- 是無數社區工作人員、公務人員的細緻排查、落實封城細節;
- 是每一箇中國人的乖乖在家堅守!
人間亦沒有單純的痛苦。當你身處低谷不能自拔時,請一定要堅守,並頑強地對抗這疾風,一切終將過去,春暖花開一定會到來。
“新冠肺炎”是全世界人民經歷的一場戰爭。而生活中,還會有許多的苦澀和憂慮。這就是人生的真相,人間從來沒有單純的快樂和痛苦。
三 面對廣闊的生活,才能擺脫“圍城”的束縛
《我們仨》使用了倒敘的敘述手法,從楊絳的現狀、丈夫和女兒的接連離世講起,最後才開始講述他們原本的點滴生活。一開篇奠定了“悲痛”的基調,即使在後來有不斷的溫情展開,仍然有一絲濃得化不開的悲情。
書中使用了象徵的表現手法。
- 從楊絳的一個夢境牽扯出“長達萬里”的夢,這個夢是與女兒和丈夫的死別,每一個字都透露著“痛”。
- 夢中的“古驛道”象徵著人生的歸途,無法隨著人的意志被轉移。
- 夢境中,她回到了“客棧”,象徵著親人都離去之後,孤苦伶仃的她再沒有家。
- 書中的“楊柳”更是象徵著親人的生命,如楊柳變禿一般,親人的生命亦是以她抓不到的力量消逝了。
全書的基調從夢境中的“悲痛”到日常生活中的“溫暖”,最後落腳到尋覓歸途上。這亦是我們人生的基調。
我們哭著離開母體,來到這個世界,在人生的第一瞬間經歷的就是“離開”。一生中有寵物的離開、朋友的遠去、親人的逝去,這是我們一生都無法躲避的“悲痛”。
但人生中一定會有幸福的點滴,這些點滴就像是海灘上的“石子”,潮漲潮落,“石子”總在那裡,不會消失。生命中的幸福不會隨著生活的大起大落改變,永遠點綴在人生中,溫暖著我們。
但是,古驛道一定要走,關於生老病死、挫折低谷的那些痛苦的事誰都無法逃避。而對歸處的追尋不只是在親人離去時,在人生的很多時刻都會想到有這個問題:
我應該往哪裡走?哪裡是我的歸途?
你總在尋找著歸途。置身山腳你會想山頭是什麼景象,來到山頭你又會想在山腳時是不是有自己錯過的風景。
“歸途的追尋”背後的本質原因正是《圍城》中揭露的道理:圍在圍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多如此。
錢鍾書所著的《圍城》中,多次點名了“圍城”的含義:
人生處處是“圍城”,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存在著永恆的困惑和困境。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危機和困境。
我們只有直面廣闊的生活,才能擺脫各種圍城的束縛。
羅曼·羅蘭曾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生活不會只有一點風雨,也不會只有一條彩虹。看清這樣的人生真相,並仍然飽含激情地生活,你才能跳出“圍城”的束縛,真正享受自己的人生!
正如楊絳先生他們仨一般,雖然親人失散,但幸福的點滴正如海灘上的“石子”,不管時代變遷,潮起潮落,幸福始終存在。
雖然生命會如潺潺流水般逝去,但幸福的點滴終將在歷史的軌跡中長存。面對廣闊的生活,擺脫圍城的束縛,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吧!
作者:「陳釀君」自律踐行者,熱愛讀書與電影。歡迎關注 ,一起解鎖更多自律方法,從書籍和電影中收穫力量,高速成長!
閱讀更多 陳釀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