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衰敗的重要原因,不是崇禎無能,而是銀子流進了文官的口袋

提到大明王朝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求親,不納貢,鐵骨錚錚的鐵血帝國。因此作為漢族建立的最後一箇中原王朝,其最後的覆滅更讓人扼腕嘆息。說道明朝滅亡大家更多想到的是宦官專政、農民起義、滿清入關,可這些都是表層現象,不是亡國禍根,下面就跟隨我來一起看看大明滅亡的深層因素吧。

著名華人歷史學者黃仁宇先生曾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深刻總結了大明走向消亡的深層原因,即每個人的行動都靠虛無縹緲的儒家道德教條來約束,缺乏嚴謹的法治制度,即使初衷是善良的也無法彌補技術上的不足,最終使整個帝國一步步走向衰落。再往下深挖可以總結為以下兩點原因。

明朝衰敗的重要原因,不是崇禎無能,而是銀子流進了文官的口袋

第一點是皇權的衰落。明初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加強了皇權,可是同時也給皇帝帶來了更多的工作量,要知道可不是每位皇帝都像朱元璋一樣精力充沛。到了明成祖朱棣內閣的雛形就已經出現了,帶走了皇帝的一部分權力,再到後來以內閣為首的文官集團權力越來越大,甚至修繕宮殿都要請求文官集團同意。

明朝衰敗的重要原因,不是崇禎無能,而是銀子流進了文官的口袋

為了限制文官集團的權力皇帝只好加強宦官的權力來相互制衡,結果搞的朝中政治局勢錯綜複雜,鬥爭更加激烈,大家不想著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和朝廷,而是每天勾心鬥角、黨同伐異,形成惡性循環,致使大明一步步走向衰落。

第二點是文官集團的集體墮落。隨著大明王朝的發展文官精英的利益集團化傾向越來越明顯,一切以各自利益集團的利益為重,而不是以國家利益為重,擱淺了許多利國利民的改革、滋生了大量貪汙腐敗的現象。

明朝衰敗的重要原因,不是崇禎無能,而是銀子流進了文官的口袋

明末國庫空虛,崇禎皇帝向官員借款救國,內閣首輔魏藻德只捐了五百兩,大學士陳演堅稱自己是清官一分錢不肯捐,皇帝的岳父周奎哭得死去活來,好說歹說只肯捐一萬兩,女兒拿出五千兩給父親作為幫助,周奎竟然剋扣了兩千了,最後一共捐了一萬三千兩。後來大順軍攻入北京向文官集團追贓,捐五百兩的魏藻德獻出了數萬兩,一分不捐的陳演被迫捐出了四萬兩,周奎家更是超出了五十三萬兩白銀。

明朝衰敗的重要原因,不是崇禎無能,而是銀子流進了文官的口袋

文官集團的墮落可見一斑。文官集團的墮落還導致土地兼併,激化農民與官僚地主的矛盾。政商勾結擠垮了市民階層,侵吞了國家商業稅收,使得整個大明積貧積弱。

正是以上的種種原因使整個大明王朝風雨飄搖,一步步走向覆滅。大明的悲劇即使今天來看也值得我們研究和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