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報復性漲價惹爭議,疫情導致收入損失50多億?

作者 | 長安客(DoMarketing-營銷智庫 主筆)

疫情後,你最想吃什麼?許多人或許都曾想的是去吃一頓火鍋,比如海底撈。但沒等心願滿足,海底撈卻率先漲價了。

海底撈報復性漲價惹爭議,疫情導致收入損失50多億?

報復性消費還沒來,報復性漲價先到了

近日,一位北京的食客在微博曬出菜單,原本海底撈線下重新開灶令他激動不已,但一看價格頓時傻了眼,“人均220+,血旺半份從16漲到23元,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調料10塊錢一位;米飯7塊錢一碗;小酥肉50塊錢一盤,過分了啊。”

海底撈報復性漲價惹爭議,疫情導致收入損失50多億?

這位食客的遭遇並非個例,多地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反映海底撈門店菜品價格上漲。對此,海底撈也對媒體大方承認:漲價屬實。4月5日晚間海底撈相關負責人回應漲價道,“漲價是受疫情及成本上漲影響,但整體菜品價格調整控制在6%,各城市實行差異化定價。”

“海底撈漲價”的消息迅速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短時間內,相關話題在微博上的閱讀量已經超過3億,討論數近3萬。網友也分成兩大陣營,一方認為受到疫情衝擊影響,餐飲企業漲價也無可厚非;另一方則認為,海底撈一邊拿到了銀行貸款,又享受著店鋪減免等優惠,一邊卻將成本壓力轉移給消費者,確實有些不應該。

海底撈報復性漲價惹爭議,疫情導致收入損失50多億?

復工之後,海底撈急於彌補疫情造成的損失,卻沒想到因漲價將其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海底撈漲價不可避免嗎?一次漲價為何引會發如此大的爭議?

業務停擺近50天,疫情讓海底撈損失了50多億?

這次疫情對整個餐飲行業可謂是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海底撈旗下門店自2020年1月26日就開始停業,2月15日起恢復了外賣業務。從3月12日起,在15個城市、首批85家門店恢復營業、提供堂食。預估海底撈在今年第一季度停擺了近50天。

據中信建投的研報判斷,疫情造成海底撈司2020營收損失約50.4億元,歸母淨利潤損失約5.8億元。海底撈的2019年財報顯示,公司2019年收入達265.56億元,歸母淨利潤23.45億元。這個損失相當於抹去了海底撈2019年近1/5的營收,將近1/4的淨利潤。

雖然海底撈在對外宣傳中一直宣稱顧客第一、員工第一。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海底撈是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必然要考慮股東利益。不同於那些在疫情中掙扎求生的小飯館,海底撈早在2月份就已從中信銀行北京分行和百信銀行獲得信貸資金21億元,第一筆8.1億元放款資金已於2月19日到賬。顯然,海底撈不缺錢,但為了維持高利潤,漲價卻很有必要。

但這次漲價之所以刺痛許多人的神經,因為與之對應的,正是疫情期間經濟不景氣帶來的收入下降。受疫情影響,許多職場人的收入都有了不小的下降,即使一些人沒有失業,但也只是領著每月一兩千的生活費而已。而復工復產開始,更是迎來了一波“裁員潮”。當別人為了生存而掙扎時,你卻為了利潤而漲價,自然容易引發公眾不滿。

海底撈其實並不擔心漲價帶來的影響,如果按照海底撈的說法,確實只是漲價6%,也不會帶來什麼嚴重問題。畢竟,在消費者的心智賬戶中,海底撈並不屬於普通火鍋店,超值服務對應著比一般火鍋店更貴的價格,消費者也早已在心智中默認。比如,一桌400塊錢的飯菜,漲價6%也只有24塊,比不過一份常見素菜的價格。

爭議關鍵或是漲價的同時,體驗和服務卻變差了

我們到底應該從疫情中吸取哪些教訓?

對許多年輕人而言,學會攢錢一定位列其中。疫情期間,收入下降,生活卻處處都要花錢,讓許多沒有攢錢習慣的人都更加意識到保證自己現金流的重要性。攢錢的方法無非就是開源節流,開源對大多數人而言難以一蹴而就,節流卻能輕易實現,砍掉那些不必要的服務溢價類產品就成為一種選擇。

海底撈掙的,正是這種服務溢價的錢。海底撈店長百萬年薪、員工平均工資6萬曾經被整個餐飲界傳為美談,而支撐這一切的,則是其超預期服務帶來的超值體驗。在老百姓顯而易見的收入下滑與財富縮水下,服務溢價類的產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無疑會下降。

在消費者對服務溢價類產品消費更加猶豫的時候,海底撈漲價最需要的,是給公眾一個充分的理由,讓消費者說服自己為6%的漲價買單。畢竟,對海底撈的顧客而言,錢往往不是問題,讓人覺得合理才是問題。而海底撈此時卻犯了一個嚴重錯誤,進一步疏遠了消費者——不僅價格漲了,產品和服務也變差了。

有去過海底撈的網友透露,不僅有些素菜比如菠菜明顯量變少了,自助小料從9元/位上漲到10元/位。產品分量不足已經成為許多人對海底撈最直接的感受,有些消費者坦言,“半份鵪鶉蛋21,12個,分量少了很多,下面都是白菜了,消費不起來了”,而受到疫情影響,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距離,消費者感受到的服務肯定是要打折扣的。

海底撈報復性漲價惹爭議,疫情導致收入損失50多億?

價格漲了,體驗還變差了,而消費者天生最厭惡損失,當然會對此產生不滿,尤其是對海底撈抱有極高的期望的情況下,不滿就更嚴重了。這也是為什麼西貝漲價比海底撈幅度大,卻沒有像海底撈漲價引發如此大爭議的原因。

漲價本可做的更完美,需給消費者一個好理由

站在企業的角度看,海底撈漲價事件帶來的教訓是:漲價絕不能硬來,需要“合情合理”。

如何才能“合情合理”的漲價呢?關鍵就在於給消費者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即使這個理由實際上並不那麼靠譜。

心理學上曾有一個著名的“插隊實驗”,證明了找一個藉口對成功插隊的巨大幫助:實驗中,面對一堆人正在排隊等待使用複印機的情況,實驗者以“我有資料要複印”為由要求插隊時,就有60%的人接受了請求;而實驗者以“趕時間”為由要求插隊時,同意的人數居然高達94%。但是仔細想想,每一個等待使用複印機的人,誰不是有資料要複印?誰又不是趕時間呢?

因此,企業要漲價,也需要找藉口。

從產品角度看,可以是產品功能的更新、外包裝的更新、使用場景的更新等等,總之,要告訴消費者:你的付出是有收穫的,絕不是白白花錢。比如,英特爾在CPU市場奉行的“擠牙膏”策略就深諳這一點——即使每年只提升很少的產品性能,卻能為漲價找到好理由。

從品牌的角度看,要漲價就要改變消費者對品牌的固有印象。比如,李寧突然走上了紐約時裝週,變身國潮;老乾媽和知名潮牌Suprenme出聯名款衛衣;戴森不是普通的家電,而是追求生活品質的選擇;某品牌成為英國皇室的御用品牌……要讓消費者為品牌付出更高價格,就要改變其在消費者心理賬戶中的位置,從廉價的一端向昂貴的一端挪動。

還有一種隱性的漲價策略,就是改變單位產品定價——減量不減價。比如,原來一包辣條110克,同樣的價格減到105克後,就間接實現了漲價的目的。但由於消費者天生厭惡損失,此種行為很容易被扣上偷工減料的帽子。在消費者日益追求品質消費的趨勢下,漲價往往反而是一個比減量更好的選擇。

而且,漲價本身也是一個企業與顧客再溝通的過程,需要減少對顧客的刺激才容易被接受,辦法就是挑選消費者對價格不敏感的位置切入。比如,海底撈要漲5塊錢,如果漲價放在原價50元的一盤肉上,對顧客而言只有10%的漲幅;如果放在一盤只有10塊錢的素菜上,漲幅就高達50%,容易刺激到消費者敏感的神經。

疫情還沒有完全過去,企業不易,每一個普通消費者又何嘗容易?長期來看,每年的GDP和CPI增長,都會從根本上驅動物價上漲。但要讓消費者心甘情願接受漲價,企業找一個好理由也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