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父母:四堂修煉課》精彩閱讀: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智慧父母:四堂修煉課》精彩閱讀: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本文選自新書《智慧父母:四堂修煉課》,作者:馬克,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這是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致孩子》中的詩句,或許很多人對這句話並不理解,我用它作為本節標題,引出我的觀點:你的孩子首先屬於他自己,屬於自身對生命的渴望,藉由你的身體而來到這個世界,所以你的孩子首先是生命層次上的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次,他是社會人,在社會中扮演著各種角色,從近到遠,他是你的孩子,家的孩子,國的孩子,地球的孩子。

談到人,我想請問:我們很多家長真的把孩子當人看了嗎?請允許我很心痛地回答:沒有!大多數的中國家長並未將孩子當人看,而是將孩子當角色看,我觀察到很多中國家長常把孩子當成如下角色:玩具角色、依靠角色、香火角色、夢想角色、面子角色、傳承角色。且聽我細細說來。

一、玩具角色

這裡有兩個說法:一方面,有些年輕人自己喜歡小孩,於是也想生個孩子,常在社交平臺上看到很多父母發“遛娃”的圖片,很顯然,“遛娃”這個詞是從遛狗演變來的,從這種演變可以看出,人們在潛意識裡確實將孩子當成了玩具;另一方面,老父老母已退休,沒事可做,特別想抱孫子,這是中國人的常見心態,所以很多兒女為了孝順自己的父母而生了孩子,一來是對老父老母的孝心,二來給他們消磨時間。

二、依靠角色

人類最初的群居就是為了獲得安全感,彼此有個依靠,到後來的婚姻,也是為了尋找彼此的依靠,鞏固並延續安全感。中國自古就有“養兒防老”說,所以中國人在集體潛意識裡都希望生兒子,因為生女兒會嫁出去,就成了別人家的人,兒子能養自己的老。現在網絡上也流行一句暖暖的話,“我陪你長大,你陪我變老”,暖暖的溫情也說出了人們在潛意識裡對彼此依靠的訴求。

三、香火角色

古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延續香火是中國家庭的大事。在古代,皇帝的三宮六院基本都靠生兒子晉級,大戶人家的大小老婆也是靠生兒子才能體現其家庭地位。現在很多農村地區依然有延續香火的傳統,不生出兒子不肯罷休。當然,如果財力和身體都允許,一直生也無可厚非;但在實際生活中,出現過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有人揹著老婆在外面生兒子;有人在老婆默許的情況下與別的女人生兒子,且在生之前就談好價格……真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四、夢想角色

很多父母因為自己或時代的原因,曾經的夢想無法實現,於是將夢想寄託在下一代身上。比方說,我父親在年輕的時候,讀書成績很好,但由於家裡貧窮,輟學種田,父親發誓一定不讓他的兩個兒子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於是我和弟弟從小就承載了父親的夢想。我相信我的狀況代表了大多數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同齡人。而如今,我們這代大學生很多人都在城市裡落戶生根,於是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名校,甚至想讓孩子上清華、考北大,所以很多時候孩子承載了父母的夢想。

五、面子角色

這說出來真有些荒唐,孩子成了父母的面子,而事實上,在中國確實如此。現在很多中國人愛用名牌炫富,但真正的炫富是生三四個乃至五六個孩子,這才是富。在某些地區孩子生得少是被人看不起的,這是一種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當然,如果孩子有一天能飛黃騰達,父母更是以子為貴,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古代和現代都很普遍。

六、傳承角色

有些父母認為自己容貌好,要傳承;有些父母認為自己智商高,要傳承;有些父母認為自己的某項天賦突出,要傳承;有些父母覺得家業大,要傳承;有些父母雖然沒什麼優勢,但看到大家都在傳承,自己也要傳承。

我寫以上六大角色,並不是為了批判,而事實上,很多角色對社會的發展是極為有利的。比方說,香火角色就是中國人生生不息的關鍵因素,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出生率很低,不婚族和丁克族已成為社會延續和發展的大問題,甚至會導致民族的滅絕。再比方說,夢想角色對我和我的家庭就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如果我的父親沒有那樣的遠見,我也絕不會有今天。所以,我能理解父母將孩子當成角色,但我又不能理解父母將孩子當成角色;我覺得父母首先要將孩子當成人看,然後才能將其當成角色看,這是我本節要倡導的核心。

將孩子當人看的核心就是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這方面我在前文已做過大量表述,但很遺憾,今天的父母依然忽略孩子的心靈成長。正是看到這個重大的隱患與缺失,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做一些杯水車薪的努力,但冷漠的現實給了我若干個無情的耳光,讓我至今都感慨萬千。在此,我想用文字簡單又詳細地描述一下我那顆單純又受傷的心,事實上,這不是我的悲哀,是群體和社會的悲哀。

我從2006年開始從事教育行業。在我的精心耕耘下,我開設的專門針對企業家、企業總裁、企業二代接班人的《舌行天下:總裁演講》培訓課程很受市場歡迎,五天課程的學費已達到七萬多元,而且還有上漲空間。學生們從全國各地飛赴杭州,他們不但跟著我學演講,還有一部分人跟著我做慈善,他們出錢、出力、出時間,多次跟著我走進雲貴川和寧夏地區,還有部分學生和我一起投資了公司,並莊嚴承諾——只投資不分紅,公司所有贏利全部捐贈社會和做慈善,起心不可謂不美,動念不可謂不好。

於是我信心十足地將七萬多元的課程修改、調整和優化,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的部分內容加入課程中;我給課程取了個響噹噹的名字:《少年正氣說:演講口才》,關鍵是,學費只要一兩千元。我故意把價格定得很低,希望讓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都能走進課堂,用正氣滋養孩子們的心靈,我甚至還允許父母免費陪同孩子一起聽課。

我們興致勃勃地和當地的青少兒培訓機構談合作,我們說孟子的“吾善養吾浩然正氣”“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我們說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我們說王冕的“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我們信心滿滿地說課程能給孩子帶去很大的價值,但有些少兒培訓機構的老闆根本不相信我們的話,認為我們是有陰謀的,直接拒絕我們;有些人對我們半信半疑,持觀望態度;有些人對我們敬而遠之;有些人悄悄地對我們說:“現在的家長是不會為正氣買單的,他們只要課程好玩,孩子開心,能拿證書,你們的課太正啦,賣不掉的。”

我寫了很多文章,沒有人願意看。有人告訴我:“現在的家長哪有時間看文章啊,都在刷小視頻呢。”經過不斷的碰壁和打擊,我已確認,要讓陌生的家長接受正氣無異於攀登蜀道。所以我和團隊決定以退為進,直接從父母入手,於是有了《智慧父母:四堂修煉課》這本書,我希望通過此書此課能遇到有緣的智慧父母,再通過他們將正氣傳遞給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儘管又有朋友給我潑冷水,說寶媽們只會把錢和時間花在臉和身材上,很少有人花在心和腦子上,但我依然相信,在茫茫人海中,我能遇到那個願意把錢和時間花在心和腦子上的人——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我寫了這麼長的文字,不僅是向讀者傾訴我的遭遇,更希望能引起讀者的注意:第一,正氣難道真的只是一個裝飾品嗎?第二,孟子提倡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生命氣象,難道只是我們的口頭禪嗎?如今女大學生被包養不正是被富貴所淫嗎?如今年輕人偷雞摸狗不正是被貧賤所移嗎?如今身邊那些巧言令色的“哈巴狗”不正是被威武所屈嗎?你又怎能保障你的孩子在未來不會成為他們其中的一員呢?但正氣就能保障你的孩子人生不偏航。可是人們為什麼又如此抗拒呢?請思考!

回到本節標題“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但你的孩子,其實是你的孩子,甚至也可以是你的角色,這都沒問題。但他首先得是一個人——人的根本標誌是人心,所以請關注孩子的心靈成長——正德的培育——正氣的涵養。

綜上所述,孩子首先是人,其次是你的孩子和角色,再次是家和國的孩子。下面詳細闡述孩子是家和國的孩子。

既然孩子是家的孩子,首先就要培養他親近家庭成員的習慣。寫到這裡,有人會想,難道父母不想讓孩子親近家人嗎?事實果真如此!

舉例一: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爭風吃醋的案例就很多,爺爺奶奶認為孩子是他家的,自然要和他們更親一些,外公外婆有他們自己的孫子孫女去親近,不應該再霸佔別人家的孫子孫女。這樣的說法站在角色的角度上有些道理,但若把孩子當成人來看,自然是站不住腳的,是荒唐的。

舉例二:出於人的自私,很多時候,爸爸媽媽問孩子,你是更愛爸爸,還是更愛媽媽?為人父母者可從細微之處感受自己的自私心,很多爸爸媽媽是不是希望孩子更愛自己一點點,更親自己一點點,我就問過兒子:“你是更愛爸爸還是更愛媽媽?”兒子說:“兩個都愛。”我接著誘導他:“到底愛誰更多一點?”兒子用孩子的語言說:“兩個都更愛多一點。”說實話,在自私心的驅動下,我心裡還有點受傷的感覺,當然更多的是,我為孩子的那份天真高興;我緊接著就說:“正氣大軒,太棒了,你的回答非常好,你要愛所有的人,爺爺奶奶、小爸小媽、哥哥姐姐,還有外婆家的所有人,都一樣愛,這就是親親,知道嗎?”兒子說:“知道。”我繼續引導:“而且還要愛外面的小朋友、叔叔、阿姨、伯伯、老爺爺、老奶奶,這就是仁民,知道嗎?”兒子說:“知道。”我接著引導:“不但如此,你還要愛小狗、小貓、小魚、小鳥、玩具、樹葉和石頭,這就是愛物,知道嗎?”兒子說:“知道,我還要愛地球。”我聽完很感動,我希望我的孩子還是國家和地球的孩子,愛自己的祖國,愛腳下的土地。我常和他一起手舞足蹈地唱“我愛你中國,心愛的母親;我為你流淚,也為你自豪”。

相關鏈接:

《智慧父母:四堂修煉課》是馬克繼譯註傳統教育經典《顏氏家訓》、出版家教圖書《少年正氣說》之後,對家庭教育進行的再一次深入思考。當前很多家長都被一件事困擾,那就是學到的好多教育方法根本不起作用,自己堅持身體力行,卻依不見成效。到底是這些方法不管用,還是家長不會教?很多家長都覺得迷茫,深陷其中。

馬克在書中為大家找出了答案:“任何人、事、物的成功或失敗,不外乎由三方面決定:道、術、器——做智慧的父母、普通的父母亦或是愚昧的父母也是由道、術、器三個因素共同決定的”;“教育就像種樹,光修剪枝葉是沒用的,必須要培根固本”。

《智慧父母:四堂修煉課》精彩閱讀: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在書中,馬克傳達這樣一種教育思想:教育孩子先從教育自己開始,如果父母不能讓自己的生命覺醒與綻放,活出生命的自由、溫暖與豐盈,即使學習再多的“術”(教育方法),也無法教出好孩子。因為孩子是具有靈性的,他們有一種神奇的能力,能夠把父母的內心看得一覽無餘。他們能感受到父母內心的虛榮、渴望、恐懼,也能分辨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還是無條件的……

所以,馬克認為,懶惰的父母無法教出勤奮的孩子,自卑的父母,也很難讓孩子變得自信。相反,有些父母因為活出了自己,他們雖然沒有在教育孩子方面累得“吐血”,孩子卻依然非常出色,這是因為他們的生命狀態影響了孩子,他們的愛滋養了孩子,讓孩子不扶自直。

馬克通過對家風教育、家庭教育、正氣教育系統深入地研究,為家長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子為師,與子交友。”這兩大核心價值觀之“道”的角度和心理學之“術”的角度闡釋了很多關於孩子教育的內容。在書中,重點不在於闡述怎樣向孩子學習,怎樣與孩子交朋友,而是刻意跳過孩子教育的話題,從儒家修煉的角度入手,從心靈和心性層面來寫“人”,寫怎樣認知自己、修煉自己,把自己的各種標籤撕掉,重新恢復“人”的狀態。

《智慧父母:四堂修煉課》是一本與眾不同的親子書,它改變的不僅是孩子,更讓父母活出生命的自由、輕盈及溫暖!有一位讀過本書的讀者說,馬克老師的“智慧父母”課讓我受益非常多。這是一場親子課程,是一場心靈課程,更是一場讓生命覺醒、綻放與昇華的課程!教育之“道”,是修煉自己,是負重前行,當你舒展出生命的自由與活力,孩子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為了讓家長更好成為“智慧父母”,馬克還舉辦了同名課程,將於5月份開班,後續還會上線相關音頻及視頻,幫大家消化和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