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葉還是灘塗地的漢口,是如何在近代一步步崛起的呢?

在武漢三鎮中,武昌、漢陽的誕生,都是因為軍事的需要,而漢口的崛起,完全是因為商業的繁榮,並非依靠行政權力所建構、規劃的城鎮。

明朝中葉還是灘塗地的漢口,是如何在近代一步步崛起的呢?

東漢末年,江夏郡成了孫吳、劉表集團激烈交鋒的地帶,因為軍事防禦的需要,黃祖修築了卻月城。赤壁之戰後,江夏郡又成了孫權向荊州擴張的根據地。為此,孫權先後修築了夏口城和漢陽城。無論是卻月城,還是夏口城、漢陽城,最早都是用來扼守河流的軍事堡壘,後來才逐漸發展為城市。

明朝中葉還是灘塗地的漢口,是如何在近代一步步崛起的呢?

而漢口一帶,直到明代中葉仍然是灘塗湖沼地帶,地勢十分低窪,人們不斷填土抬高地面,形成居民點,再在外圍修築堤防,並且不斷填平湖泊,擴展城區,到嘉靖年間才初步形成集鎮。所以,漢口不像當時的其他城市,起初既沒有城牆、也沒有鐘鼓樓、城隍廟,有的只是巨大的商業活力。

明朝中葉還是灘塗地的漢口,是如何在近代一步步崛起的呢?

漢口雖然沒有行政建制,但是集鎮人口越來越多,不能出現管理真空。於是,明朝嘉靖年間,漢陽縣設立了一個巡檢司來管理漢口,但治所仍位於漢陽。明代巡檢司是隸屬縣衙門的基層組織,相當於今天的派出所。巡檢司的負責官員叫做巡檢,品級一般是從九品。

清代康熙年間,漢口巡檢司治所才正式遷到漢口。雍正年間,漢口巡檢司又分為仁義巡檢司和禮智巡檢司,仁義巡檢司管西區,禮智巡檢司管東區。與此同時,清政府又將漢陽府的同知官署設在漢口,同知是知府的副手,官階從五品。

到清朝中後期,漢口的城區主要位於漢水沿岸。漢口對外開放後,英、俄、法、德、日五國先後在長江沿岸設立租界,形成了租界與華界並存的局面。由於涉外事務日益繁重,僅靠一個漢陽府同知未免級別太低,於是清政府決定把漢黃德道臺官署設在漢口。所謂的道臺,就是省以下、府以上的行政長官,一般是正四品。而漢黃德道臺分管漢陽、黃州、德安(今安陸市)三府,所以這個道臺並非漢口的專職行政長官。至此,漢口仍然是漢陽縣的屬地,並沒有獨立建制。

漢口真正獨立於漢陽縣,始於1899年,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漢口設立了夏口廳。清朝的廳是與府平級的行政單位,廳的主官是同知。辛亥革命後,夏口廳改為夏口縣,1926年升為漢口市。

明朝中葉還是灘塗地的漢口,是如何在近代一步步崛起的呢?

這一年,北伐軍攻克武漢三鎮。第二年,國民政府遷都武漢,將武昌、漢陽、漢口三鎮作為"京兆區"。

寧漢合流後,武漢三鎮分治,此後,漢口有時作為特別市,歸中央直轄;有時又是普通市,隸屬湖北省。

一戰爆發後,中國對德宣戰,收回了漢口德租界。1924年,俄租界也回到祖國懷抱。大革命期間,革命群眾收回了英租界。而日租界、法租界直到1943年才收回。

建國初期,漢口的城區面積比漢陽、武昌大很多,因此漢口被劃分為江岸、江漢、礄口三個區,所以,在今天的武漢市政區地圖上,有武昌區、漢陽區,卻並沒有以漢口命名的行政區。


參考文獻

皮明庥主編《武漢通史》,皮明庥主編《武漢通史》,羅威廉著《漢口:一箇中國城市的商業和社會(1796-1889)》,周振鶴主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