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縣白木山中,魚倉王氏的崛起


水深而魚聚 | 縉雲縣白木山中,魚倉王氏的崛起

水深而魚聚 | 縉雲縣白木山中,魚倉王氏的崛起

新建鎮魚倉,雅作魚川,在縉雲縣白木山中,處石臼坑、黃坑兩水交會處的坑地兩岸,以“水深而魚聚”而得名。村中主要王、楊兩姓,世代聚居,耕讀傳家,樵商並舉,誠信好善。

水深而魚聚 | 縉雲縣白木山中,魚倉王氏的崛起

今有350餘戸1000多口人,是小八都坑上游最大的人口聚居地。這裡諸峰聳翠,綠竹陰濃;民居主要由《王氏宗祠》、《楊氏宗祠》、《文昌宮》、《本保殿》、《紫金花書院》、道壇(明堂)和無數山舍、紙舖等組成,屬江南峽谷山檞式的明清古建築群落。

水深而魚聚 | 縉雲縣白木山中,魚倉王氏的崛起

楊氏,民國丁巳(1917)弘農《楊氏宗譜》自傳:為宋理學家楊時的世族。


南宋紹興年間(1130~1162),楊宣義徙縉雲西北白木山下上處,見林巒茂而山川秀,遂卜於此,至今三十餘世。


《五雲王氏宗譜》也稱:明景泰年間(1450~1456),縣邑東門窪尊山下王公祿遷此定居,至今二十世。

水深而魚聚 | 縉雲縣白木山中,魚倉王氏的崛起

白木山中,竹林連山,溝壑盡翠。大約從明末開始,大小八都坑出現紙鋪,從事用毛竹生產土紙,供應附近社會。


到清康熙、乾隆年間,受資本主義萌芽的思想影響,西鄉河陽朱氏和魚倉王氏等有經營頭腦的人,通過婚姻裙帶聯繫,開始兼併竹山,壟斷土紙生產,並在金華、蘭溪、杭州、蘇州等大中都市開店集約銷出,從而使河陽朱箎、魚倉王謨等財主的財富迅速膨脹起來,成為大富翁,大小八都坑成為金銀坑。

水深而魚聚 | 縉雲縣白木山中,魚倉王氏的崛起

淸道光十七年(1837)冬,縉雲縣重修孔廟(學宮),歸安舉人縉雲教諭尹希伊,爰集諸生,議勸捐造。壺鎮呂精心、魚倉王謨父子、河陽朱箎三家響應,同心合建,捐銀一萬九千餘兩。


王謨長子王朝綱,在父去世以後,仍以先人之命為辭,功不自任,善則歸親,助學美德的佳話傳遍全縣。


時翰林院侍講、工部左侍郎、浙江學政羅文俊聞報,特作《縉雲縣重修文廟記》彰其事。


村中有古道,東達處州麗水,西北抵婺州金華。道光二十八年(1848)王朝綱又連建報恩、懷德、便濟三橋,方便憐裡,聲譽遠傳。

水深而魚聚 | 縉雲縣白木山中,魚倉王氏的崛起

光緒七年(1881)慈安太后崩逝後,慈禧太后一人垂簾聽政,九年(1883)二月二十九日,以皇帝年長即將親政為由,特設光緒紀元制科。

水深而魚聚 | 縉雲縣白木山中,魚倉王氏的崛起

魚倉優行附生王樹萱毅然應徵,入京御試。在保和大殿上,王樹萱思路拼發,彤管生花,一揮而就,撰《舉賢而置之策》大作成。


主考官定一等,光緒欽定第五十三名,稱“孝廉方正”,階奉直大夫。為文聲不振的縉雲縣爭了光,為五雲王氏添了彩,為八都山區揚了名。

水深而魚聚 | 縉雲縣白木山中,魚倉王氏的崛起

新中國建立以後,村內創辦中小學。改革開放以後,修通公路,村人改變經營思路,利用毛竹資源,加工生產為工業、建築業服務的竹製品,遠銷全國各地,極大地增加山區農民收入。

水深而魚聚 | 縉雲縣白木山中,魚倉王氏的崛起

同時接矼橋浦坑成街衢,長達裡許。如今魚倉山綠水清,儼為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深山都市。

水深而魚聚 | 縉雲縣白木山中,魚倉王氏的崛起

王公祿(1425~1488)字文玉,從縣邑城東隅窪尊山下徙居魚川。躬耕自樂,不入城市,享年六十四,為魚川始遷祖。子四:晟、暹、伯盛、晶。


(4)王 誥(1765~1822),字思鑑,又字福珊,縉雲魚川人。由太學生例監生(國子監生),潛德士。醇謹自持,不苟言笑,家饒裕睦,婭恤鄰施捨不吝。


嘉慶間,西鄉樓步雲倡建右文舘,誥捐己田為鄉人首倡。並捐建宗祠,獨費鉅金,遇旱歲,蠲佃戶租,減價平糶,近村貧民多感其德,耄年益以善相勸。勉子及孫,均蜚聲黌序,人以為積徳之報。勅贈儒林郎,例贈布政司經歷。(24)


(5)王 謨(1762~1837)字思治,又字福寶,號秀竹,魚川人。幼失怙,家貧力學,縣附貢生。

水深而魚聚 | 縉雲縣白木山中,魚倉王氏的崛起

晚年墜足,遂成瘋癱。能詩文,著有《秀竹子吟稿》《四書指南集》。有《遊山》詩云:“化日悠悠化日閒,自由自在去遊山。循環賞玩歸途晚,常得東昇皓月還。”子三:麟祥,維河,維城。(24)


(6)王鶴髮(1760~1834)字志正,魚川人。欽賜登仕郎。(25)


(7)王鶴飛(1764~1835)字志大,魚川人。欽賜登仕郎。(25)


(8)楊新通(1766~1828)字開發,魚川人。登仕郎。


(9)楊新冨(1769~1853)字開貴,號肇動,魚川人。登仕郎。


(10)王培元(1784~1862)字志良,魚川人。例授巡政廳勅授登仕郎。(25)


(11)王萬清(1790~1869)字志君,號杏林,又字昭廷,魚川人。咸豐六年貢生。加布政司經歷諮部詳請從六品封典勅授儒林郎。(25)


(12)王壽魁(1793~1862)字永興,魚川人。登仕郎。


(13)王朝綱(1796~1851)字志聖,號碧峰,乳名維崧,名麟祥,堂名繼成,魚川豪富。王謨長子。縣附貢生,贈翰林院待詔。娶朱氏,子六,女一適河陽朱箎五子昀。


著有《行樂圖》,知縣湯成烈、教諭尹希伊、訓導餘偉、拔貢丁汝廉、歲貢李樹櫆、恩貢趙維英、庠生樊崧高題詩。咸豐六年(1856)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唐壬森撰《傳》。(25)


(14)王邦彥(1801~1862)字志養,又字維河,號恆山,魚川人。王謨次子。由太學生例授直隸州州同。例監。(25)


(15)王維城(1804~1868)字志仁,號朝綸,又號惕齋,魚川人。王謨三子。郡增貢生,誥贈奉直大夫。孫王樹萱。(25)


(16)王 繹(1813~1862),字金煥,又字永望,乳字朝登,號魯山,魚川人。郡廩貢生,咸豐六年(1856)援籌餉事,例實授儒學訓導。同治元年(1862)補秀水訓導。公為抗長毛團練事,義憤而卒。


(17)王 勳(1815~?)字永燮,又字炳榮,亦字朱南,號翠巖,魚川人。王朝綱長子。貢生,例授翰林院待詔。例監。(26)

(18)王 烈(1817~1877),字永圖,又字大昌,號顯庵,魚川人。王朝綱次子。國學生,例授布政司照磨。(26)


(19)王 猷(1820~1862)字永配,又字崇道,號黼庭,乳字永興,魚川人。王朝綱季子。道光己酉(1849)拔貢生,授職教諭。同治癸亥,長毛竄踞,不屈被難,報聞優恤,授世襲雲騎尉。(26)

(20)王朝珍(1822~1862),字世希,號昆陽,別號璞庵。魚川人。郡廩膳生,同治癸亥,長毛竄踞,不屈被難,報聞優恤,欽褒世襲雲騎尉。(26)

(21)王 政(1827~1885),魚川人。王朝綱四子,貢生。(26)


(22)王 銓(1828~1852),字永洪,乳字柏川,號柳源,魚川人。誥贈奉直大夫。配王朱氏(1827~1912)新建朱金與之女,十七歸銓,二十三夫故為寡。生一子樹萱,一女。以孝廉方正樹萱,欽旌節孝封贈八品孺人,並建石坊。


光緒九年(1883)嘉興錢應溥撰《恭介》。光緒十年(1884)王寶善作《節孝王母朱孺人傳》。光緒十五年(1889)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陝西道監察御史候補主事義烏朱一新作《誥封太宜人王伯母朱太宜人六旬晉六壽序》(26)


(23)王 尹(1828~1852),字佐商,又字文獻,號峷庵,別號少府,魚川人。邑增生,同治癸亥十二月,長毛竄至被擄遇害,報聞優恤,授世襲雲騎尉。(26)


(24)王 帆(1830~1903)字小魯,又字春海,光緒元年(1875)歲貢生。

(25)王文潤(1830~1853),字永紹,又字永海,號瀛仙,魚川人。王朝綱五子。儒士。(26)

(26)王文槐(1831~1862),字永傳,魚川人。王朝綱幼子。(26)


(27)王樹萱(1840~1889)字承蔭,號母山,魚倉人。性情孝友,力學不倦,博羅經史,尤精詩學。由優行附生,應光緒徵紀元制科徵舉孝廉方正,奉旨召用。


九年(1883)二月二十九日,應保和殿御試,欽定一等第五十三名,分發四川以州同實授。因途遙未赴,後轉發江西侯補。曾點放鄉試外簾監考官,後委為工捐局總辦,階奉直大夫。著有《寸草堂詩集》四卷。(27)


王 謨(1762~1837)字思治,又字福寶,號秀竹,魚川人。幼失怙,家貧力學,縣附貢生。晚年墜足,遂成瘋癱。能詩文,著有《秀竹子吟稿》、《四書指南集》。有《遊山》詩云:“化日悠悠化日閒,自由自在去遊山。循環賞玩歸途晚,常得東昇皓月還。”子三:麟祥,維河,維城。


王朝綱(1796~1851)王謨長子。字志聖,號碧峰,乳名維崧,名麟祥,堂名繼成,魚川豪富。縣附貢生,贈翰林院待詔。著有《行樂圖》。娶朱氏,子六:勳、烈、猷、政、文潤、文槐,女一適河陽首富朱箎五子坤崇。

水深而魚聚 | 縉雲縣白木山中,魚倉王氏的崛起

時縉雲知縣湯成烈、教諭尹希伊、訓導餘偉、拔貢丁汝廉、歲貢李樹櫆、恩貢趙維英、庠生樊崧高等坍均有題詠和晿和。


咸豐六年(1856)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唐壬森撰《傳》。王邦彥(1801~1862)字志養,又字維河,號恆山,王謨次子。由太學生例授直隸州州同。例監。王維城(1804~1868)字志仁,號朝綸,又號惕齋,王謨三子。郡增貢生,誥贈奉直大夫。

水深而魚聚 | 縉雲縣白木山中,魚倉王氏的崛起

王勳(1815~?)字永燮,又字炳榮,號翠巖,王朝綱長子。貢生,例授翰林院待詔。例監。王烈(1817~1877),字永圖,又字大昌,號顯庵,王朝綱次子。國學生,例授布政司照磨。王猷(1820~1862)字永配,又字崇道,號黼庭,乳字永興,王朝綱季子。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貢生,授職教諭。


同治二年(1863),長毛竄踞,不屈被難,報聞優恤,授世襲雲騎尉。王政(1827~1885),王朝綱四子,貢生。王文潤(1830~1853),字永紹,又字永海,號瀛仙,王朝綱五子。王文槐(1831~1862),字永傳,王朝綱幼子。

水深而魚聚 | 縉雲縣白木山中,魚倉王氏的崛起

王銓(1828~1852),字永洪,號柳源,王維城之子。誥贈奉直大夫。王樹萱(1840~1889)字承蔭,號母山,王銓之子。由優行附生,應光緒徵紀元制科徵舉孝廉方正,奉旨召用。九年(1883)二月二十九日,應保和殿御試,欽定一等第五十三名,分發四川以州同實授。因途遙未赴,後轉發江西侯補。


曾點放鄉試外簾監考官,後委為工捐局總辦,階奉直大夫。著有《寸草堂詩集》四卷。其母王朱氏(1827~1912),十七歸銓,二十三夫故為寡。以“孝廉方正”,欽旌節孝封贈八品孺人,並建石坊。

水深而魚聚 | 縉雲縣白木山中,魚倉王氏的崛起

光緒九年(1883)嘉興錢應溥撰《恭介》。光緒十年(1884)王寶善作《節孝王母朱孺人傳》。光緒十五年(1889)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陝西道監察御史候補主事義烏朱一新作《誥封太宜人王伯母朱太宜人六旬晉六壽序》。

水深而魚聚 | 縉雲縣白木山中,魚倉王氏的崛起

王謨、王朝綱、王勳、王銓和王樹萱一家五代,亦同樣引起官方的注目,不時為社會做善舉。


淸道光十七年(1837)冬,縉雲縣重修孔廟(學宮),歸安舉人縉雲教諭尹希伊,爰集諸生,議勸捐造。壺鎮呂精心、魚倉王謨父子、河陽朱箎三家響應,同心合建,捐銀一萬九千餘兩。


王謨長子王朝綱,在父去世以後,仍以先人之命為辭,功不自任,善則歸親,助學美德的佳話傳遍全縣。時翰林院侍講、工部左侍郎、浙江學政羅文俊聞報,特作《縉雲縣重修文廟記》彰其事。

水深而魚聚 | 縉雲縣白木山中,魚倉王氏的崛起

村中有古道,東達處州麗水,西北抵婺州金華。道光二十八年(1848)王朝綱又連建報恩、懷德、便濟三橋,方便憐裡,聲譽遠傳。

二〇二〇年三月十日

掃碼關注吧

水深而魚聚 | 縉雲縣白木山中,魚倉王氏的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