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所謂“毛病”:沉溺電子遊戲、注意力不集中、磨蹭……的背後真相

那些所謂“毛病”:沉溺電子遊戲、注意力不集中、磨蹭……的背後真相

▌導讀

很多所謂的“病”根本不是病,只是家長管的太多看得太緊了!

那些所謂“毛病”:沉溺電子遊戲、注意力不集中、磨蹭……的背後真相
那些所謂“毛病”:沉溺電子遊戲、注意力不集中、磨蹭……的背後真相

一個人的性格,受遺傳和早年經歷兩個方面的影響。

遺傳那個部分,不可改變、也不必改變,要像尊重指紋的特徵性一樣,尊重每個人的天然個性特徵。受經歷影響的那個部分,如果沒有明顯地壓抑這個人的各種功能、沒有太大影響到Ta的成就和幸福,也是需要尊重的。

我們現在要談到的是,那些與先天無關、而跟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有關的孩子們的所謂“毛病”。

1. 磨蹭

可能有以下原因:

❶ 你(父母或父母中某一方)自己有磨蹭的習慣,你把它投射給孩子,孩子代表你磨蹭,然後你再指責ta;

❷ 你代表孩子對ta磨蹭的後果負責,比如磨蹭後可能上學遲到、趕火車誤點、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受老師批評,等等。你對ta的磨蹭後果負責,使ta喪失了對自己的行為的整體感(意思是不知道有什麼後果),也使ta覺得事情不是自己的事情,就變得更加磨蹭。

解決的辦法是:讓ta直接面對自己行為的後果,使ta自己對磨蹭的後果負責。

需要說明一下:對一個人的習慣或人格層面的東西,心理學上並沒有可以製造立竿見影的效果的招數。當我們太希望別人改變的時候,我們也許正在犯這樣一個“錯誤”:攻擊別人的獨立人格。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一個人太容易被別人改變了,還有比這個“毛病”更大的“毛病”嗎?

孩子知道ta一磨蹭,你就會著急,ta逐漸對用磨蹭調動你“上癮”

❹ 也許ta只是一點點磨蹭,你的指責放大了或者固化了ta的磨蹭。改變這個習慣,會讓ta覺得羞恥。試著想想:在他人指責下你改變某種習慣,是不是會有羞恥感呢?如果一被指責就可以改變“壞習慣”,那可能滿街都是完美之人。

2. 沉溺電子遊戲

一個人為什麼喜歡玩電子遊戲?因為想通過操控來獲得快樂和成就感。這是人之常情。

問題是:沉溺遊戲的孩子那些多於人之常情的需要是怎麼來的?可能的原因是:

❶ 孩子被“逼進”了遊戲的世界,因為現實世界ta無法操控,也無法獲得快樂和成就感。在現實世界裡,ta只是一個空有軀殼的傀儡;而在遊戲世界裡,ta是自己的和世界的主人。

❷ 遊戲成了孩子跟父母權力鬥爭的工具:父母管得越多,孩子反抗就越多。我們大約量化一下這個事情:本來孩子也許玩半個小時就玩膩了,就可能幹點別的事情,但是父母的控制讓ta很不舒服,就要通過再玩半小時來緩解自己的不舒服。

那些所謂“毛病”:沉溺電子遊戲、注意力不集中、磨蹭……的背後真相

禁忌製造誘惑,對遊戲的禁忌增加了遊戲的誘惑力

❹ 人人都有受虐的傾向,孩子玩遊戲遭到的“懲罰”,會激活ta的受虐需要,並且,隨著懲罰的升級,ta的受虐癮也會升級。

3. 注意力不集中

可能的原因是:

❶ 孩子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的時候,你覺得自己被拋棄了。

所以你有意無意破壞了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換句話說,相對於孩子要注意的事情,你是一個更大更重要的存在。

有一次一位媽媽問:我上初中的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我能夠為他做什麼,使他注意力能夠集中呢?我想了一下問她:你如果想集中注意力,你覺得別人能夠為你做什麼呢?她回答說:別人什麼也不要做,讓我一個人待著就可以了。我又問,你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你在幹什麼呢?她說:我在他旁邊,要他不要亂想亂動,要集中注意力在學習上。

❷ 孩子同時可以注意很多事情的能力,被誤認為是注意力分散。

比如有很多孩子就是能夠做作業聽歌兩不誤,但這被認為學習態度不嚴肅。有個孩子曾經問父母:你們不讓我學習時聽歌,對吧?父母說是的。孩子接著問:那我聽歌的時候學習,可不可以呢?父母想都不想就說:當然可以。

其實我們經常可以專注地做幾件事情:比如一邊抽菸一邊寫文章,一邊開車一邊聽廣播。經驗告訴我們:同時做幾件事情注意力也許更加集中,那種全身心投入的集中。所以孩子不是注意力不集中,只是沒有按照父母希望的那種方式集中注意力。

❸ 注意力集中就幾乎能夠做好任何事情,但這種成功也會讓父母有被拋棄感:覺得自己沒用了,孩子要去遠方尋找成功了。

4. 挑食

孩子們說過一句好玩的話:為什麼大人們不挑食?

——因為他們做的都是他們自己喜歡吃的。這是個玩笑,不必當真。

孩子挑食可能是因為:

被暗示出來的

我見過好多次這樣的情形:一個外面的阿姨或叔叔對孩子說,你吃點這個雞肉(隨便舉例)吧,孩子自己還沒反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中某一個人就代替孩子說,ta不吃這個。估計原因是孩子曾經某一次兩次拒絕吃雞肉,這就被誤解成永遠不吃雞肉。這個誤解一旦固化,孩子要想吃雞肉都覺得會“對不起”家人對自己的判定。

這要總結成一個原則:永遠不要僵化地評判孩子,或者把孩子評論得僵化了。比如不要說:我孩子不愛說話、不愛運動、只喜歡看書、不喜歡吃青菜,等等。

也是權力鬥爭的結果

你要我吃我偏不吃,你不要我吃我偏要吃。有些家庭中,吃的問題已經嚴重到不只是挑食的問題,而是吃不吃的問題:孩子完全不好好吃飯,吃飯的時候家裡就彌散著恐怖氣氛,孩子的純生理需要,硬是被弄成了家庭戰爭的導火索。

父母“需要”孩子挑食這個問題,來滿足攻擊孩子的需要

因為:父母自己小時候就是這樣被攻擊的;或者餐桌上融洽的氣氛,會讓父母覺得“福兮禍所伏”,不如干脆人為製造點“禍”,免得莫名其妙的禍從天而降。

有人可能覺得,我太攻擊父母了。我知道很多父母跟孩子的美好關係,這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人的原因。但美好不是用來分析的,而是用來欣賞和享受的,所以我們不會在這裡提到。我們只分析那些可能製造問題或者已經制造了問題的親子關係。

我們這些分析不是為了攻擊,而是為了把不美好變成美好。

給今天的文章點個☞在看☜吧,謝謝媽媽們。再多甜言蜜語,都不如行動上的“我懂你”。

重要的事

我很認真和大家說一件事情,由於微信改版,你們可能會收不到媽咪成長手冊的推送了,我們要在茫茫人海中走散了

需要大家動動你們的小手指,只要簡單的幾步操作,將媽咪成長手冊設為星標(安卓手機是置頂):

那些所謂“毛病”:沉溺電子遊戲、注意力不集中、磨蹭……的背後真相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曾奇峰,往深處想,在淺處活——專注精神分析的教育與傳播。

那些所謂“毛病”:沉溺電子遊戲、注意力不集中、磨蹭……的背後真相

媽 咪 成 長 手 冊

80多萬家庭的育兒夥伴

專注於科學育兒、親子早教、女性成長

合作,轉載,投稿:[email protected]

為你準備了最好的育兒資料

回覆“福利”領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