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渣、饺子与野味,如何从食物中体会到历史的发展?

历史,这门学科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面实在是太广了,广义来说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发展到现在,所有的活动都可以归结到“历史”里面来,甚至,大家现在的日常生活,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所以,从生活上的一些事情,我们也能窥探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比如从食物的淘汰与传承之间,在这以三种食物举例:饺子、油渣与野味。从这种东西能看出历史吗?还真能。

某种程度上,食物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

先说饺子,过年了北方的朋友们应该都吃了饺子吧,这是一种以面皮包馅、形如半月或元宝形的食物,通常由碎肉和蔬菜馅料包裹成一片薄生面团后包好密封,正如很多传统食物一样,关于饺子的起源也有传说: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后,在家乡白河岸边见百姓捱饥受寒,耳朵冻烂,在冬天,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附近搭棚派药,用羊肉、驱寒草药煮熬成“祛寒娇耳汤”,加入用饀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据说吃后身体会发热,两耳很快就痊愈。

当然这只是个故事而已,不过中国人通常会把饺子作为传统食物,但这其实不准确,事实上许多民族都有类似的食物,比如中亚和西亚就有土耳其语称之为Mantı的食物,多以羊肉为馅,用加拌碎葱的酸奶煮熟后,浇上黄油,喷上红辣椒粉;俄罗斯、印度、墨西哥、意大利等多国都有这种“薄皮包馅”的食物。

为什么这么多民族都有类似的食物制作方式呢?这其实是因为大家在古代有共同的需求,什么需求呢?尽量保存动物性食物!

古代不像现代,进入农业时代以来,一直到工业化时代之前,这段时期人类的动物性食物是相当珍贵的,绝对不能浪费,在得到肉食后,进行烹饪,现代人想的是怎么样做的好吃,而古代人想的更多是:烹饪过程中怎样让能量流失少?也就是说,除了肉之外,怎么样努力让“油”也留存下来。

直接烤,那油可能会滴下来;煮呢?煮在古达确实是最节省燃料的烹饪方式,但就这么煮,油可能会流失到水里面,所以,有一层薄薄的皮,那就好多了。古代,吃到肉食显然是很奢侈的,所以只能在特殊时节吃,所以,饺子在中国还流传成了节日食品。不止中国,外国也一样,比如波兰,波兰饺子(Pierogi)传统上,这是在圣诞节及其他重大节日吃的。

波兰饺子

再说第二种,油渣,这个就比较有意思了,笔者去年去乡下拜年的时候,有一家亲戚摆出的果盒中有这种东西,当时笔者相当好奇,询问了爸妈这是什么东西。爸妈告诉我是油渣,也就是猪肉的肥油熬出来之后的渣滓,听完之后笔者立刻不想再吃了(吃瘦肉长大,一时间还真接受不了这玩意儿)。

笔者生活的年代,肉食可没有那么匮乏,吃肉喜欢瘦的而不是肥的,对于油渣当然更难接受,不过老妈到有些怀念的感觉,吃了几个,后来在饭店中,原来他们小时候吃到油渣可是相当欢喜的事情。其实自己见识比较少,后来多去了几家店,原来也有些店还在用油渣做菜的,不过,通常都不是些网红馆子,而是成年人喜欢去的饭店。

后来才知道,油渣即使是现在,其实也不算罕见

其实和饺子一样,油渣也是物资匮乏时期的产物,中国有很多油渣小吃,比如油渣面,1960-70年代在香港很流行。

但是,油渣的口味显然没有正常肉类好,偶尔吃可能会觉得香,常吃当然会腻,而且这种食物显然不属于健康食品,所以,动物性食物比较丰富的今天,这个自然也渐渐淘汰了。

再说第三点,野味,乱吃野味的人无疑是非常讨厌的,在现在这个时节自然不用说,但是这其实也有历史的。

事实上,大家仔细想想,吃野味实际是人类最古老的饮食方式,毕竟,种植业、捕捞业相对于狩猎来说,都要排在后面,狩猎,才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方式啊。古时人类经常对野生动物进行捕杀,并成为一种仪式,如中国清朝。

在古代这种吃都吃不饱的环境下,“获取食物”是最重要的,但是乱吃野味仍然会造成巨大灾难,比如著名的“欧洲中世纪大瘟疫”,有种说法就是习惯“打獭子”蒙古军队带来的,现代社会,显然不应该再存在吃野味这种行为

但是,农业时代到来后,种植业显然是以当时的生产能力来说最划算的获取能量的方式,不过,生产力有限,能吃饱已经相当不错了,剩余的一些资源也只能发展很少的,规模有限的畜业,孟子把“七十者衣帛食肉”当做理想社会的标准,可见古代的肉食有多匮乏。

这种情况下,有意外的动物性食品,自然是相当值得欣喜的事情,比如“守株待兔”的古人,古人捡了一只意外撞死的兔子,多开心啊。这个情况下,有动物就不错了,野味自然是极好的。

现在人捡到一只死兔子,估计是不敢乱吃的:谁知道有没有病毒

一直到现在,南美丛林一些部落以及非洲黑人受制于生产条件,仍然喜欢大规模食用这种肉类(和有些中国人瞎尝鲜不同,这些人是以野味为主要食物的,危害更大),这种肉类国际上通常叫丛林肉(英语:Bushmeat),这不仅危害野生动物还危害人类,毕竟野生动物上的病毒太多了,非洲的埃博拉就是这么来的。

非洲等食物匮乏的地区倒是有吃野味的习惯,中国现在显然没有混到那个份上,但即使是生活已经富足,这种农业时代的习惯仍然被部分人保留了下来

不过,事实上野味是没有驯化的动物肉好吃的(要不老祖宗几千年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吗),也没有任何滋补作用(现代医学证明),中国作为一个已经工业化的国家,不应该再遗留这种农业时代的习惯了。

从农业时代到现代化社会,人类不断发展,食物也不断的发展,现代大家吃的食品公司生产的点心早已经取代了手工作坊的粗点心;生产力的发展使得酒类、肉类等也不再是奢侈品,但是从某些食物上,仍能窥探出农业时代的一些特点,比如上文提到的饺子、油渣和野味,这其中,饺子无害,已经作为一种特色食品流传下来;油渣不利于健康,则半淘汰,只剩部分人还在食用;而野味呢?目前的生产能力,人类当然没有食用野味的必要,但总有少数人出于猎奇喜欢食用这种怪异食物,这种不合时宜的行为,我们祝愿它也早日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