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赵县的手工馒头用黄米面发面蒸出来的馒头不带酸味儿香甜可口

馒头,北方人的最爱。这种再寻常不过的食物,滋养着我们的祖祖辈辈,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如今,我们已经很难吃到旧时光里靠母亲双手揉出的馒头了,餐桌上当年曾经的味道变得渐已模糊。

河北赵县的手工馒头用黄米面发面蒸出来的馒头不带酸味儿香甜可口

早年间,我家与冯家是老街旧邻,冯家的户主叫冯根生,冯家是从邻县迁来的,有一手祖传的蒸馒头技艺。那时,冯家院子里有一盘石磨,石磨不闲着也磨不出多少面,每天也就蒸十斤、二十斤的馒头,他在河北赵县城南大街摆一个柳条编的箩筐卖馒头,仗着年轻有脚力,冯根生还到县城四围的集市卖馒头。

河北赵县的手工馒头用黄米面发面蒸出来的馒头不带酸味儿香甜可口

因为是祖传的手艺,冯根生对此特别有感情,他说,小时候就是父母卖馒头把自己养大的。改革开放后,他辞了工作,继续经营馒头坊。起初,他家做的是压杠子馒头,所谓压杠子,就是将和好的面,放在一块石板上,在靠近石板的墙上凿一洞,把一根长木杠插进洞里,压住石头上的面团,人坐在杠子的另一端,运用杠杆原理不停地压,一起一伏,面就压好了。若干年后,冯根生老人手把手将和面、压杠子、饧面、捋条、剁生坯、上锅蒸等一整套做馒头的祖传手艺传给了三闺女冯乱英一家。

河北赵县的手工馒头用黄米面发面蒸出来的馒头不带酸味儿香甜可口

一晃,40多年过去了,也由当年的少女步入中老年。60岁的她只要提起当年跟父亲学蒸手工馒头,时时觉得有一种温情在心里涌动,她说,尽管蒸馒头不能大富大贵,但一家人过得很充实。

冯家已经不用杠子压面了,用上了轧面机,因为压杠子面实在消耗体力,这种改变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或许能够得到食客们的理解吧?

河北赵县的手工馒头用黄米面发面蒸出来的馒头不带酸味儿香甜可口

冯乱英的女儿叫杨翠果,她所负责的工序就是将活好的面取出来,一块块送到轧面机里反复挤轧。当父亲将案板上的一条面捋好,再用馒头拐子和菜刀“咔咔”剁成坯子时,轧面机上的另一条面也轧好了,杨翠果迅速将这条面折叠成条状送到父亲手边,接着同父亲一起将案板上的馒头坯子整齐地码放在一块长条板上,父女俩的两双手在案板上飞快地捡拾和码放,手起手落间,长条板装满了馒头坯子,父亲把它们码到馒头炕上,捂上棉被,这是进行上蒸笼前的又一次发酵。

河北赵县的手工馒头用黄米面发面蒸出来的馒头不带酸味儿香甜可口

做手工馒头是个辛苦活儿,头一天和好面,次日早晨就要把发好酵的面掺进面粉活大面,剁成生坯后,经二次发酵再上笼屉蒸熟。冯家馒头有一个神秘的配方,就是用黄米面发面,完全凭经验来掌握。用这种独特的配方蒸制出来的馒头不带酸味儿,香甜可口,还有一种淡淡的米香在里头。

河北赵县的手工馒头用黄米面发面蒸出来的馒头不带酸味儿香甜可口

馒头出锅的过程最有看点。蒸锅的隔壁,鼓风机呼呼响着,红彤彤的灶口里吐出很长的火舌,时间不长,另一侧的蒸锅里便冒出丝丝白气,满院都是甜甜的麦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