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窮途末路

此文寫在2018年7月30日,網傳ofo賣身滴滴的談判已經進入最後談判環節。不管消息真假,ofo或許已經窮途末路。

ofo的困境也是共享單車的困境。"隨借隨還"的便利性成就了共享單車,也毀滅了共享單車。自古以來,人們就知道制度或者規則的重要性,無論是科技的發展還是文明的進步,都讓整個社會從無序變得有序,而共享單車一出生似乎就開始挑戰城市文明建立的秩序,也成為其發展過程中最大的隱患。制度的設計是為了降低了交易成本,而想依靠人們的自律代替制度的做法無疑是愚蠢的,否則不會出現法律和國家。共享單車本質上是無人租賃,這種模式不但沒有降低交易成本,反而讓交易成本倍增,只不過這部分成本全部讓共享單車企業買了單,對於用戶來說幾乎不痛不癢。

下面這張圖或許是最好的證明。政府的單車依靠自行車樁擺放的整整齊齊,也沒有侵佔過多的公共路權(這也是ofo海外擴張遭遇滑鐵盧的一個主要原因),而ofo癱倒在路邊,亦如其此刻的處境。鉅額的運營費用、維修費用以及為合規而付出的規制成本都成了壓垮共享單車的稻草,而究其原因不過是:制度(規則)的缺失。尤其在我國,想靠道德自律作為交易規則,那真的是太難了。

ofo:窮途末路

共享單車有其通病,但而對於ofo來說,此刻的處境或許比其他單車還要糟糕,種種表現也透露出了兩個字:錢荒

2018年6月15日,在取消20座城市的信用免押之後,ofo再次取消了上海、廣州、深圳、廈門、杭州五座城市的免押權。用戶必須購買價值95元的"福利包"或者是直接繳納199元的押金。這一舉措無非更加清楚的向用戶傳遞了一個信息:我是真的沒錢了,不管交不交押金,先給我至少95元救救急。即便ofo宣稱單車每日運營成本已經降至0.2元/天,參考摩拜被收購時曬出的每月虧損5~6億的報表,可想而知ofo每月的成本也不會少到哪裡去,何況單車質量比起摩拜要差很多,折舊和報廢率更高。有消息稱,ofo挪用用戶押金或許已經超過100億元,而此時再次收取押金很大程度上是拆了東牆補西牆,如果出現用戶無法退押金導致市場恐慌,那麼最後的結果將和P2P爆雷如出一轍,也是ofo的關門之日。如果用戶對取消免押持抗拒態度,那麼用戶流失的概率也很大,這無疑給勢頭正猛的哈羅單車很好的市場搶佔機會。

前幾天爆出的一件事再次證明了ofo的錢荒。

7月25日,ofo的一家智能鎖物聯網通信服務商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由於ofo超過半年未支付智能鎖通信服務費,該服務商將對業務涉及的300萬輛單車的智能鎖物聯網卡陸續停止服務,而停止服務後,這些小黃車將面臨無法定位、無法遠程升級維護、密碼更替失靈、用戶關鎖後無法自動停止計費等問題。ofo的回應是:機械鎖仍然可以正常使用。但這樣也意味著,密碼無法更換,無法更換密碼意味著用戶只要記住密碼,就可以無限次使用。這給愛佔便宜的用戶提供了機會,對單車收入將造成很大的打擊。

共享單車是一個幾乎沒有用戶粘性的產品,用戶使用它的理由無非有兩個:一是免押金且費用便宜,最好一元用半年;二是好騎,至於這輛單車屬於哪家公司,沒人會在意。現在來看,ofo似乎兩個方面都不佔優。錢荒的ofo不得不取消免押,但更糟的是其單車用戶體驗也在急劇下降。

根據觀察,如果周圍同時有哈羅單車、摩拜和ofo,用戶一般會首選哈羅單車,相比之下哈羅單車整個傳動系統和軸承設計的更合理,騎起來更省力,外觀顏色也更讓人放鬆。用戶不用ofo還有一個原因:壞車率太高,掃碼就要付費,還要人工報修才有一定幾率返還車費。坊間也流傳著對ofo"十輛單車九輛壞"的評價,除非沒有選擇,否則用戶幾乎不會考慮ofo。

口碑下降是品牌危機的開始。

錢荒的根源在於,單車企業在無法繼續靠融資燒錢之後,失去了自我造血能力。

看一下ofo的應對策略:車身廣告、app內廣告、信息流。

車身廣告有兩個問題:一是展示位置有限且不能給用戶提供很好的閱讀視角,二是廣告破損維護較難。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如下圖:

ofo:窮途末路

借用胡瑋煒的話說,如果失敗了就當做公益了。現在看來,公益做的不錯。

再看APP內廣告:試問有幾個用ofo的APP去掃碼的?支付寶和微信裡面的單車小程序也不會給APP太多的機會。

近日網傳ofo自我造血盈利初見成果,開始撒錢回饋用戶,點進活動鏈接看了下,也是讓人唏噓:預支。ofo錢荒無疑。

ofo:窮途末路

共享單車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是單車企業之間的較量,而是資本之間的較量,但資本是萬惡的。ofo創始人戴威校園創業走到今天已經實屬不易,但在資本力量的推動下,似乎一切偏離了初心,"

終有一天,ofo會和Google一樣影響世界"的念頭似乎越來越遠,海外業務收縮,國內業務資金鍊吃緊,一切都沒有想象的那麼美好。

戴威遲遲不願意ofo被收購,可能一方面是他依然保持著作為創始人的那份驕傲,不願意妥協,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收購方給出的條件也許並沒有那麼讓人滿意。多次有媒體爆出,收購方給出了極低的收購價,滴滴給出的收購價只有美團收購摩拜價格的一半,也就是15億美金左右。要知道,ofo經過多輪融資,融資總額已經遠超過15億美元。換句話說,ofo如果答應了15億美元的收購價,那無疑是在賠本賤賣。如果前幾輪投資人和創始團隊簽訂了對賭條款,可能要輸的傾家蕩產。

賣身對於ofo來說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可以引進更有經驗的高管,可以整合更多的資源。抱著大樹好乘涼,獨立發展的道路比想象的要艱難。

不管ofo最終被誰收購,都是巨頭手中的棋子。對於阿里來講,以ofo單車作為動產抵押的17.7億投資要的不是那些破破爛爛單車,是支付入口;對於滴滴來說要的是和共享汽車的無縫聯動,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

但誰也沒想到,到手的是一塊燙手的山芋。


分享到:


相關文章: